大连孕妈妈营养好,宝宝更健康 母婴之声
孕妈妈营养好,宝宝更健康 母婴之声
“母婴之声”由国家母婴乳品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联合出品。
今天是055期。
孕期补充营养素,助力儿童免疫力提升
PLoS Medicine[IF:11.048]
① 纳入冈比亚地区875名孕周<20周的孕妇,随机分为铁-叶酸补充组(FeFol,对照组)、多种微量元素组(MMN)、蛋白质-能量组(PE)和MMN+PE组;② 后代儿童分别在8、12、16周接种百日破疫苗;③ 儿童12周时,相比于FeFol组,MMN组以及PE+MMN组儿童白喉抗体滴度均更高,而PE组百日咳抗体滴度更高,三组破伤风抗体滴度均更高;④ 儿童24周时,相比于FeFol组,PE+MMN组破伤风抗体滴度更高,而PE、PE+MMN组百日咳抗体滴度更高。
Impact of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on antibody responses to diphtheria-tetanus-pertussis vaccination in infants: A randomised trial in The Gambia
08-06,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2854
【主编评语】该研究在资源相对匮乏,长期营养不良的冈比亚地区开展,对孕妇进行营养素补充干预试验。结果提示,在常规补充叶酸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微量营养素(包括维生素、锌、硒、碘等)以及蛋白质、能量和油脂等,能够提高下一代儿童对百白破疫苗产生抗体的能力,从而间接证明对于营养不良的孕妇,补充营养素可以提升儿童免疫力。(@Epi汪)
JAMA子刊:母亲孕期补维生素D,宝宝牙口好
JAMA Pediatrics[IF:12.004]
① 38%的学龄儿童受到牙釉质缺损的困扰,引起疼痛等,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② 2010年开展的临床随机试验中纳入623名孕妇,试验组在妊娠24周到产后1周内,每天补充2400IU的维生素D,对照组每天常规补充400IU;③ 儿童6岁时进行牙齿检查,其中试验组儿童恒牙发生牙釉质缺损的风险比对照组低(15.1% vs 27.5%);④ 乳牙发生牙釉质缺损的风险也较对照组低(8.6% vs 15.9%);⑤ 两组儿童无论是恒牙还是乳牙发生龋齿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Association of High-Dose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With the Risk of Enamel Defects in Offspring A 6-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8-05,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19.2545
【主编评语】本研究基于2010年开展的临床随机试验,探讨孕期补充高剂量的维生素D对后代儿童成长过程中牙齿健康的影响,发现VD补充者后代牙釉质缺损的风险降低,而与龋齿无关。目前儿童牙釉质缺损的病因不明,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值得进一步探索其预防策略。(@Epi汪)
后代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与妊娠期孕妇体内维生素D水平有关(综述)
Nutrition Reviews[IF:5.779]
① 检索关于妊娠期女性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后代神经系统关联的观察性研究共计15篇,不纳入干预性研究;② 有证据表明孕中/晚期VD水平与后代的认知水平呈正相关,这种关联从婴儿到青春期都存在;③ 部分研究表明,妊娠中/晚期VD水平与后代儿童(1-5岁)运动发育呈正相关;④ 部分研究提示,妊娠早和晚期VD水平与后代儿童(1-5岁)行为能力发育呈正相关;⑤ 暂时无证据支持妊娠期VD水平与后代学业成绩存在统计学关联。
Associations between vitamin D status in pregnancy and offspring neurodevelopment: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02-26, doi: 10.1093/nutrit/nuy071
【主编评语】本综述检索了大量相关文献,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5篇观察性研究,并进行归纳总结。由于每篇研究异质性较大,作者用图表尽可能直观地展现了不同文献的研究结果。总体来说,妊娠期女性体内维生素D水平较高,后代儿童,尤其在幼儿期其认知水平和运动发育水平较高。注意到,本综述纳入的研究均不是临床干预试验,孕期补充VD是否可以提高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仍值得探索。(@Epi汪)
不同时期暴露于PM2.5的哮喘风险规律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IF:14.11]
① 纳入中国台湾地区台中市184604名2004-2011年出生的新生儿,记录当地PM2.5数据,并随访至2014年;② 共计34336名儿童被诊断为哮喘,平均诊断年龄在3.39岁;③ 在妊娠6-22周以及产后9-46周暴露PM2.5有更大的风险导致哮喘,是易感窗口期;④ 剂量反应关系曲线表明妊娠期PM2.5暴露浓度高于93ug/m3增加哮喘风险;⑤ 产后暴露PM2.5浓度大于26ug/m3则增加哮喘风险,尤其大于73ug/m3时,哮喘风险急剧增加。⑥ 围产期暴露于PM2.5增加后代儿童哮喘风险。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during pregnancy and infancy periods and incident asthma
07-01, doi: 10.1016/j.jaci.2019.03.024
【主编评语】本文通过中国台湾地区的出生队列研究数据分析,发现在妊娠早、中期以及产后婴儿期暴露于较高浓度的PM2.5会增加后代儿童哮喘的风险。同时,从剂量反应关系来看,产后儿童暴露的“阈值”更低,只要高于26ug/m3的PM2.5暴露,则能够增加哮喘风险。(@Epi汪)
妊娠期应激事件或导致炎症基因表达升高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IF:6.17]
① 纳入美国116名低收入孕妇,调查孕前以及孕期生活压力事件,收集妊娠晚期干血斑,检测基因表达量;② 产前经历更多生活压力的孕妇体内促炎因子基因表达增高,其中主要体现在促炎转录因子NF-kB和AP-1两个因子上;③ 孕前经历的压力事件与妊娠晚期炎症因子基因表达变化无关;④ 无论是孕前还是妊娠期经历压力事件与妊娠期体内抗病毒或抗体基因表达无关;⑤ 女性妊娠期经历应激事件可能触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
Elevated pro-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in the thir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in mothers who experienced stressful life events
2018-11-14, doi: 10.1016/j.bbi.2018.11.009
【主编评语】本研究通过人群样本,说明妊娠期女性经历生活压力事件会导致促炎症因子基因表达增高,从而推测其可能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但是对于孕前经历过生活压力事件的女性并没有发现妊娠期促炎症因子基因表达增高。(@Epi汪)
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对后代的长远影响
PLoS Medicine[IF:11.048]
① 检索并纳入28篇相关文献,提取数据进行分析;②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相较于采取胰岛素治疗,采取二甲双胍治疗的后代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体重指数均更低,巨大儿及大于胎龄儿的发病率也更低;③ 两组儿童在出生体长、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上无差异;④ 在婴儿期(18-24月),二甲双胍组儿童的体重较胰岛素组大;⑤ 在儿童期(5-9岁),少数文献提示二甲双胍组儿童BMI更大,肥胖指数也更高;⑥ 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对后代的长期影响需进一步探索。
Neonatal, infant, and childhood growth following metformin versus insulin treatment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08-06,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2848
【主编评语】二甲双胍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较为常见、有效的手段。以往的诸多研究提示,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可以降低新生儿巨大儿的风险,但对后代儿童长远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虽然在短期内降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但儿童长期的体重增长较胰岛素治疗组快。具体的原因和机制并不清楚。婴儿宫内二甲双胍暴露的利弊分析需要更多的研究予以支撑。(@Epi汪)
Lancet:妊娠期严重高血压的药物干预研究
Lancet[IF:59.102]
① 根据严格的纳排标准,最终纳入894名妊娠期严重高血压孕妇(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10mmHg),随机分到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甲基多巴三组的治疗之中;② 硝苯地平组良好控制率(收缩压在120~150 mmHg,舒张压在70~100 mmHg,且保持6小时)高于甲基多巴组(84% vs 76%),也高于拉贝洛尔组(7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 试验中共发生7例严重不良妊娠事件,暂无证据表明与药物干预有关;④ 三种药物干预手段在资源匮乏地区均是可行的。
Oral antihypertensive regimens (nifedipine retard, labetalol, and methyldopa)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08-01, doi: 10.1016/S0140-6736(19)31282-6
【主编评语】妊娠期严重的高血压疾病可能导致诸多母婴不良妊娠结局,所以妊娠期血压管理是妇产科中十分重要的议题。而药物干预是行之最简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临床上目前常用的三种降压药物(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甲基多巴)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结局,结果提示三种药物均体现出良好的血压控制作用,其中硝苯地平效果略好于其他两种。(@Epi汪)
Lancet子刊:孕前肥胖女性增加早产风险?不同人不一样!
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IF:24.54]
① 纳入美国国家系统中714万余名孕产妇数据,其中7.4%发生早产;② 总体上看,母亲孕前肥胖(BMI≥30 kg/m2)将使早产风险提高1.18倍,而超重者提高1.02倍;③ 在非西班牙裔白人中,年龄<20岁的女性孕前肥胖和早产呈负相关,>20岁的均呈正相关;④ 在非西班牙裔黑人中,年龄<30岁的女性孕前肥胖与早产呈现负相关,>30的呈现正相关;⑤ 年龄本身与早产呈倒U型关系,25-29岁年龄层早产率最低;⑥ 不同年龄、民族的女性孕前肥胖与早产关系不一。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pre-pregnancy obesity and preterm birth according to maternal age and race or ethnicity: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08-05, doi: 10.1016/S2213-8587(19)30193-7
【主编评语】本研究利用登记系统数据库,以大样本的优势分析了孕前肥胖与早产的关系。虽然总体上看孕前肥胖轻微增加早产风险,但是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龄层中,这种关系并不恒定存在。比如在年轻的非西班牙裔人种中,肥胖是早产的保护因素。(@Epi汪)
JAMA子刊:欧洲儿童肥胖率变化分析(综述)
JAMA Pediatrics[IF:12.004]
① 检索1999到2016年间发表的文献,根据严格的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03篇研究,共计28个国家477620名2-13岁的儿童;② 总体上,伊比利亚地区近20年来超重/肥胖率呈现下降趋势(从30.3%到25.6%);③ 而地中海地区有上升趋势(从22.9%到25.0%),大西洋和欧洲中部地区超重/肥胖率无明显变化;④ 儿童肥胖问题虽仍然严重,但大多数欧洲国家的趋势已经稳定,只是在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在一些地中海国家流行率升高应引起重视。
Prevalence and Trend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European Children From 1999 to 2016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08-05,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19.2430
【主编评语】本荟萃分析综合1999-2016间公开发表的数据,归纳总结欧洲各国儿童肥胖率变化规律。总体上看,欧洲各国的儿童超重/肥胖率已经较平稳,部分国家上升,部分国家下降。掌握该规律对该地区未来的儿童肥胖问题防控具有重要意义。(@Epi汪)
Science:ICU患儿的福音新型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研发
Science[IF:41.037]
① 对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儿童进行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采用的监测手段往往需要多个与人体皮肤的刚性接口,甚至需要开通静脉血管,这本身对脆弱的新生儿带来伤害;② 芝加哥大学等多个机构共同开发的新型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只需要将传感器贴于患儿胸部和足部;③ 该设备无线,无电池,减少医源性损伤,还有助于父母与新生儿的皮肤接触;④ 该设备可有效捕捉心率、心率变异、呼吸速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等系列重要指标。
Binodal, wireless epidermal electronic systems with in-sensor analytics for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03-01, doi: 10.1126/science.aau0780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5077419.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