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幽门螺杆菌,治疗越早越好!在浅表性胃炎阶段根除,可大大降低胃癌风险!
幽门螺杆菌,治疗越早越好!在浅表性胃炎阶段根除,可大大降低胃癌风险!
幽门螺杆菌(HP)在我国的感染率高达 40%-60%,多数地区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高感染率也带来了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胃病。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是造成胃癌的最主要元凶之一,据权威数字,我国2015年因胃癌去世的人达到49.8万人,几乎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个。
而根除HP无疑是预防胃癌最为重要的可控因素。
研究表明,大约有1%的感染者最终会罹患胃癌,别小看这1%,假如我国有50%的感染者,就是7亿人;、感染者中即使有1%的人不幸罹患胃癌,那么就是700万人的恐怖数字!!!
所以,全民重视HP,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甚至可以说刻不容缓。
请识别二维码,预约咨询
幽门螺杆菌检查
*请填写报名表,
我们将于24小时内进行核对就诊信息
那么,何时根除幽门螺杆菌,才是最佳时机呢?
不同的阶段根除,受益不同
研究表明:
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后:
所有患者均可出现慢性活动性胃炎,
大约 15%-20%的感染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道溃疡,
大约5% -1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
感染后患者可出现胃癌、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有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
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明显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尤其对于胃癌发生的高危人群(如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有胃癌家族史、有不良生活嗜好等)。
虽然Hp感染并非胃癌唯一致病因素,但是是最重要、可控的致病因素。
根据Correa教授提出的“肠型”胃癌发生模式,胃癌的演进过程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
幽门螺杆菌从定居在胃黏膜至进展为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经历五个阶段,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四个阶段有机会消除或降低胃癌发病风险。
幽门螺杆菌定居在胃黏膜,通过产氨与空泡毒素、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引起胃黏膜损伤。在病程初期,胃黏膜损害位于浅层,称为浅表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患者病变由浅入深扩展,累及固有腺体,导致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胃黏膜萎缩变薄,大约 5%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出现胃黏膜萎缩。
在该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延缓胃黏膜萎缩的进展,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逆转胃黏膜萎缩,
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但却不能消除相应风险。
在胃黏膜萎缩病变的基础上,胃黏膜上皮细胞中出现与肠黏膜相似的组织时,这种病理改变称为肠上皮化生,这种病变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此前认为,肠化生一旦出现几乎不可逆转,此时只有通过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延缓肠化生的进展,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但最新的研究认为,在肠化阶段根除hp,并通过对症治疗、祛除病因,大多数轻中度肠化可以得到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