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每个幽门螺杆菌携带者,都是移动的「致癌物」传染源
每个幽门螺杆菌携带者,都是移动的「致癌物」传染源
胃癌可谓一个沉默潜伏的健康杀手,发病时少有症状,难以引起人们注意,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胃癌在中国的发病和死亡例数均占了全球将近一半。在农村地区,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居第一。
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公布《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报告,2012年全球胃癌新发95.1万例,死亡72.3万例。除了发病率较高外,胃癌更让人恐惧的往往是很多人发现时已经是晚期。所以,如何预防胃癌,如何在早期发现胃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胃炎到胃癌的四部曲
其实胃癌不是由正常细胞迅速转变成癌细胞,从最开始的胃炎演变到最后的胃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胃癌
慢性浅表性胃炎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胃病”!只要你接受胃镜检查,几乎无一例外会得到这么一个最轻级别的诊断。
医生很难见到“胃、十二指肠未见异常”的正常胃镜报告。
很多慢性浅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也就是说,这一步距离胃癌还很远,无需惊慌。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般年轻患者以浅表性胃炎为主,年长患者则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主。
我们的胃每天都要受到食物刺激,或者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很难彻底恢复。时间长了,会慢慢演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年龄增大、肌体衰老、器官萎缩是相平行的。病理表现为胃黏膜层变薄、萎缩等。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种病理改变可以同时存在。
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了。
简单地说,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器官各司其职,胃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肠道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
但当胃黏膜细胞受到比较严重的损伤后,本是同根生的胃肠黏膜上皮结构出现了一定改变,越长越像邻居家肠黏膜的孩子了。看上去,就像肠黏膜长错了地方,本该长在肠道上长的结构却出现在了胃黏膜上,就像一片草地长出了树木,树木就显得很突出。
胃癌
经过前三步的逐渐发展累积,慢慢就胃癌就来了。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因而经常导致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不能缓解的腹部不适。包括胃部闷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且多没有诱因,口服药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时好时坏,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的特点;你就要警惕了呦。
其实胃癌的主要帮凶就隐藏在您的身边
有一种病菌是胃癌的重要合作伙伴,而且非常容易传播共用筷子或相互夹菜都可能感染,可以这么说每个携带者都是移动的“致癌物”传染源,它就是常被忽视的一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幽门螺杆菌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60%。专家表示,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全球约一半的胃癌新增和死亡患者发生在中国。
每年新发现的胃癌有近一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左右。
虽然感染人数庞大到令人窒息,但大部分感染者(约70%)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多数人是通过体检才无意中发现自己感染。这并不是说幽门螺杆菌就是无害的。恰恰相反,它是个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
一方面,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消化不良,具体表现为腹胀、胃痛、恶心、出现顽固性口臭等。另一方面,幽门螺杆菌可以称为导致消化性溃疡、胃炎等病症的主要原因。
当然,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代表你就一定会患上胃病乃至胃癌。约有八至九成的感染者,一辈子都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但就有那么一小撮感染者,不幸地被胃癌选中了。
C14呼气检测
C14呼气检测是现在主流的检测方法:它具有灵敏度高,检出率和符合率也很高,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一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
其实幽门螺杆菌并不可怕,只需要在体检添加相关检测,便可以早发现、早治疗了。
关于我们:如果您还有疑问与困扰,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在线咨询,将有专人为您解答,还可以发送“姓名+联系方式”,直接在线预约挂号。
上一篇:大连幽门螺杆菌不是益生菌,是胃癌的元凶!所有感染者都需要根除,最佳年龄是18-40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