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大连胃肠病医院 > 胃病 > 急慢性胃炎 >

大连上交+复旦+同济,利用细菌筛查大肠癌取

发布时间:2020-07-16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上交+复旦+同济,利用细菌筛查大肠癌取得突破~

今天是第557期日报。


房静远等:筛查大肠癌,共生梭菌或是有效标记物

EBioMedicine[IF:N/A]

① 选取781名受试者作为测试集,检测共生梭菌相对丰度,包括242名对照、212名结直肠腺瘤(CRA)、109名早期结直肠癌(CRC)、218名晚期结直肠癌患者;② 与不同检测方法(具核梭杆菌、粪便隐血、癌胚抗原)相比较,并在256名受试者组成的验证集中进行验证;③ CRA、早期CRC、晚期CRC患者的共生梭菌相对丰度逐步显著上升,且利用共生梭菌作为标记物,比其它检测方法更为有效;④ 结合共生梭菌与粪便隐血检测,可能提升诊断能力。

Fecal Clostridium symbiosum for 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Early and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Test and Validation Studies

2017-10-04  DOI: 10.1016/j.ebiom.2017.10.005

EBioMedicine:利用细菌筛查大肠癌,有挑战但也有了突破

EBioMedicine[IF:N/A]

① 粪便隐血测试、乙状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钡灌肠造影等传统结直肠癌筛查手段各自存在着不同缺陷;② 结肠菌群分析具有预测结直肠癌风险的潜能,但建库过程、测序平台等可能影响最后的测序结果,且需要建立低成本、易操作的方法;③ Xie等人在最新的研究中,利用共生梭菌作为标记物,可改善早期及晚期结直肠癌的检测;④ 共生梭菌优于具核梭杆菌、粪便隐血、癌胚抗原等其它标记物,结合共生梭菌+粪便隐血检测,可达到更好的检测筛查效果。

Less Invasive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 by Microbiota Analysis: Is it a Reality or an Illusion?

2017-10-19  DOI: 10.1016/j.ebiom.2017.10.020

FI:高蔬菜/低蛋白饮食,或调菌群并缓解多发性硬化

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6.429]

① 对20名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进行为期至少12个月的饮食干预,一半采用“西方饮食”(WD),另一半采用高蔬菜/低蛋白饮食(HV/LP);② 相较于WD组,HV/LP组患者的肠道菌群中毛螺菌科的丰度更高,毛螺菌科与丁酸盐代谢有关,且与抗炎症免疫细胞数量呈正相关;③ MS疾病相关的炎症性T细胞减少,与病情缓解相关的免疫细胞明显增加;④ 疾病复发率和残疾指数大幅降低;⑤ 通过饮食调控肠道菌群,改善免疫炎症,可缓解MS疾病进程。

Immunological and Clinical Effect of Diet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Multiple Sclerosis Patients. A Pilot Study

2017-10-25  DOI: 10.3389/fimmu.2017.01391

COHA:HIV感染者心血管病风险增加,靶向菌群或改善(综述)

Current Opinion in HIV and AIDS[IF:4.050]

① HIV感染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致病菌过度生长、代谢通路紊乱、肠道免疫受损、发生细菌易位及系统性炎症;② HIV感染者的肠道菌群失调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可能通过增加氧化三甲胺(TMAO)的水平;③ HIV感染者的TMAO水平升高,但TMAO对HIV感染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还有待研究;④ 一些临床研究显示,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使用益生菌后,可降低CD4 T细胞活化、C反应蛋白、IL-6、D-二聚体等心血管疾病相关风险标记。

Gut microbial diversity in HIV infection post 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 key target for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017-10-25  DOI: 10.1097/COH.0000000000000426

COM:土壤中的细菌-真菌互作(综述)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IF:6.635]

① 真菌和细菌是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多数对土壤微生物组功能的研究忽视了真菌与细菌的互作;② 真菌是土壤中木质纤维素的初级降解者,食真菌类细菌在随后的降解过程中发挥作用;③ 真菌构建的“道路”是细菌在土壤中运动的路径,细菌通过此路径寻找底物;④ 真菌菌丝对于土壤中的细菌来说是稳定的碳源及营养源;⑤ 宏基因组测序、原位荧光杂交、稳定同位素标记、宏转录组/蛋白组等方法可用于研究土壤中的真菌-细菌互作。

Linking fungal-bacterial co-occurrences to soil ecosystem function

2017-07-07  DOI: 10.1016/j.mib.2017.06.006

FPS:土壤菌群如何影响植物获取矿物质?(综述)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IF:4.298]

① 植物及微生物均从土壤中获取营养,并通过有机质沉积及代谢活性改变土壤的状态;② 土壤及植物根际菌群可通过调节激素信号通路、抑制植物病原体生长等方式对植物生长产生直接影响;③ 菌群还可通过将氮、磷、硫等元素转化为更易于植物吸收的形式,促进植物从土壤中获取养分;④ 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中的代谢产物与根际菌群交流互作,植物的天然变异导致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可影响根际菌群的组成,类黄酮等物质在植物-土壤菌群互作中起重要作用。

The rol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 plant mineral nutrition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directions

2017-09-19  DOI: 10.3389/fpls.2017.01617

PNAS:纬度或是土壤细菌生物合成结构域的最大影响因素

PNAS[IF:9.661]

① 利用靶向聚酮生物合成的酮基合成酶结构域或非核糖体肽生物合成的腺苷酰化结构域的引物进行测序分析,评估整个澳洲大陆的土壤中生物合成结构域的组成与丰度;② 通过分析各个采样地点的环境变量,寻找与生物合成结构域组成变化相关的环境因素;③ 发现生物合成结构域的组成与纬度变化的相关性最大,其次的影响因素是pH值;④ 尚未明确的是混合因素对纬度及生物合成结构域的相关性有何影响。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wb/jmxwy/202007168119.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大连10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文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