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干货五连发~ 热心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干货五连发~
今天是第540期日报。
Nature Reviews:金黄色葡萄球菌 vs 鼻腔菌群,相生相杀!(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大约30%的人的鼻腔菌群中定殖,提示鼻腔菌群在促进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殖中的作用;②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与其它共生细菌物种竞争鼻黏膜上皮中有限的结合位点,或竞争获取有限的营养物质;③ 共生菌群可通过释放抗菌分子(例如表皮葡萄球菌释放的胞外丝氨酸蛋白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殖,④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宿主的鼻粘膜上皮炎症,局部免疫系统的活化刺激产生抗菌分子,可杀伤更敏感的共生细菌。
The commensal lifestyl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nasal microbiota
2017-10-12 DOI: 10.1038/nrmicro.2017.104
Nature Reviews:检测抗生素耐药性的现有和未来方法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现有的大多数快速检测抗生素耐药性的商业化方法基于基因型鉴定,依赖于检测耐药基因或耐药基因产物,无法提供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信息;② 通过鉴定表型的检测方法需要细菌培养,缺点在于花费高、检测时间长、广谱性不够;③ 未来的新型检测方法可能基于分子、免疫学、生化及快速培养技术,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也具有较大应用潜力,新的纳米孔测序技术可在几小时内鉴定出感染的病原体;④ 开发新的检测方法需要学术界、临床医生、工业界的合作。
Diagnos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2017-10-12 DOI: 10.1038/nrmicro.2017.103
Nature Reviews:预测抗生素耐药性,如何更佳?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抗生素耐药性的进化通过垂直进化和水平进化两种机制;② 垂直进化表现为细菌基因组中出现新生突变,随后将该突变传递给后代;③ 水平进化即不同细菌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可通过噬菌体转导、细菌结合及自然转化发生;④ 在开发新抗生素时,现有的临床前耐药性评估方法大多关注新生突变,但事实上,突变速率与耐药性出现的速率并无显著关联;⑤ 应该更新评估耐药性风险发展的临床前范式,更多地关注细菌适应性、感染动态、水平基因转移等因素。
Predic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time for a new preclinical paradigm?
2017-11-01 DOI: 10.1038/nrmicro.2017.75
Nature Reviews:理解耐药以更好应对耐药!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临床相关的抗菌药物耐药性可能来源于环境中菌群的耐药基因传播,也可能来源于新发突变;② 通过持续性的全球监视了解耐药性的地理传播途径是必需的,针对某种抗菌药物,可在耐药性尚未出现、临床治疗仍有效的地区继续使用,延缓并减少对新抗生素的使用,③ 需要定量评估耐药性产生的风险;④ 不同药物的新组合是中短期内对抗耐药性的有效方法,但长期而言,需要开发新型抗菌药物,从土壤、环境、昆虫、海洋中筛选鉴定抗菌化合物是潜在方法。
Understanding drug resistance will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2017-10-12 DOI: 10.1038/nrmicro.2017.121
Nature Reviews:滥用抗生素,让肠道菌群得以耐药!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抗生素暴露是耐药性出现的主要原因,导致在特定的位置聚集耐药基因;② 肠道菌群中耐药基因的丰度和多样性都很高,可能与抗生素的使用紧密相关;③ 所有种群中均检测到常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在不同的国家和抽样时间,耐药基因的流行率不同,但这些变化强烈依赖于抗生素的使用;④ 人类分离株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多样性大于动物分离株的多样性;⑤ 抗生素耐药基因可以在人类肠道菌群中存在至少一年,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对社会的威胁很大。
Your gut microbiota are what you eat
2013-12-16 DOI: 10.1038/nrmicro3186
NEJM:乳糜泻到底因何而起?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2.406]
① 参与乳糜泻发展的因素包括菌群、先天性免疫系统、多种细胞因子、岩藻糖基转移酶2等;② Bouziat等的研究发现呼肠孤病毒感染参与乳糜泻的发病机制,成为潜在危险因素;③ 乳糜泻患者可能产生抗呼肠孤病毒的抗体,但差异不显著,而抗体水平高的亚组患者,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的表达失调;④ 若病毒感染是乳糜泻发展的重要因素或是驱动因素,则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将可有效预防乳糜泻,如疫苗可阻断自身免疫的发生。
Celiac Disease and Autoimmunity - The Missing Ingredient
2017-10-12 DOI: 10.1056/NEJMcibr1706917
Science:触发乳糜泻的病毒
Science[IF:37.205]
① 病毒感染会引发辅助T细胞1(TH1)对膳食谷蛋白启动免疫反应,从而引发乳糜泻;② 呼肠孤病毒是一种无毒力的病原体,可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通过抑制外周调节性T细胞(pTreg)转化和促进TH1免疫,破坏口服耐受诱导及效应位点的肠道免疫稳态;③ 针对对膳食抗原的TH1免疫反应的启动依赖于干扰素调节因子1,并在1型干扰素的介导下,脱离pTreg的抑制作用;④ 在人体中证实了呼肠孤病毒可触发乳糜泻的发展。
Reovirus infection trigger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to dietary antigens and development of celiac disease
2017-04-07 DOI: 10.1126/science.aah5298
Neurobiol Aging:渐冻人的粪便菌群与健康人无异
NEUROBIOLOGY OF AGING[IF:5.117]
①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是致命的神经变性运动神经元疾病,伴有系统性和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炎症和能量代谢下降;② 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25名ALS患者和32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人(HC)的粪便菌群;③ 两组之间细菌分类群的多样性、不同水平下的分类群丰度、宏基因组均无显著差异;④ 仅在OTU总数和无法培养的疣微菌科的丰度上,ALS和HC之间存在显著差异;⑤ 结论:相比于健康人,ALS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无显著改变。
The fecal microbiome of ALS patients
2017-10-03 DOI: 10.1016/j.neurobiolaging.2017.09.023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沈志勋,女巫,花开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的内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