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痛心 | 一位32岁肠癌患者的悔悟:我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作”成癌的-大连春柳中医院

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大连胃肠病医院 > 肠病 > 肠炎 >

大连痛心 | 一位32岁肠癌患者的悔悟:我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作”成癌的

发布时间:2020-12-01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痛心 | 一位32岁肠癌患者的悔悟:我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作”成癌的!


案例


今年32岁高先生,是一个公司白领,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退休,妻子贤惠美丽,可爱的女儿刚刚4岁,伶俐可爱。


然而在不久前,高先生被确诊:结肠中分化粘液腺癌、腹膜转移


所以,非常有必要写出来,这对很多害怕做结肠镜的人来说,很有警示意义


详细查了病历资料,也参考了高先生自己的反思日记,把他的经历写出来,看他是如何耽误病情的。





明明有家族史

却没有引起重视!


      几乎所有的肿瘤都存在家族聚集性,什么是家族聚集性呢?就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中,直系亲属患有某种肿瘤,那么其他成员患这种病的几率就大幅度上升,这大致因为两个因素:一是遗传和基因,二是相似的生活习惯和环境


       因此,只要血亲中有人诊断为消化道肿瘤,那么其他成员就是高危人群。需要比常人早一点做相关检查,比如消化科肿瘤,就要提前做胃肠镜等检查


疫情期间,为避免排队等候

请识别二维码提前预约咨询

*请填写报名表,

我们将于24小时内进行核对就诊信息


       高先生的父亲,2014年偶然发现肠道息肉(性质不详),并当即予以切除,此后一直没有复查;


  时隔6年后的2020年6月10日,高先生的父亲,因为儿子查出肠癌,也做了肠镜,也发现早期肠癌,目前已经在肠镜下顺利切除,出院了。


  其唯一的姑姑在45岁时候确诊直肠癌,并在确诊后一年去世。

  所以,家族性原因,一定要重视!




忽视了早期症状

更没关注身体变化!


       一般来说,消化道肿瘤并没有症状,或者说症状不典型,不光是患者本人,就连医生也往往不会在意。


  高先生从三年前(29岁)就大便次数多,一般都是第一次成形,后面几次不成形


  他一直以为是消化能力的问题,他父亲也是这样,因此一直不在意。


  从那时开始,大便次数有增加,从一天两三次会增加一两次,而且会里急后重,就是想拉,但是只能拉出一点,或者干脆啥也没有。


  到去年11月份,开始出现间断性便血,以为是痔疮,吃点药,果然此后没有血了。


  今年5月份又出现了,还有肚子痛,也不是很痛,隐隐作痛,喝点热水也能缓解;


  还有,因为他长期坐写字间,吃公司盒饭或者外卖,几乎没有什么锻炼,体型比较虚胖,肚子也挺大,就开始健身锻炼和节食,从疫情结束的4月底到5月底,体重下降了20多斤;


  并没有在意,以为是减肥锻炼的成果。


  直到近段时间出现持续腹痛、无力、脓血便,不得已再来医院。



实际上高先生的一些列小毛病到大毛病,正是肠癌逐渐发展的表现:


①前期息肉及其癌前阶段,癌早期阶段,基本没有症状;

②逐渐加重后,才会出现里急后重、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等;

③出现间断性便血,说明瘤体已经比较大了;

④体重减轻、无力,是因为肿瘤消耗了很多营养,此时往往都不再是早期。


疫情期间,为避免排队等候

请识别二维码提前预约咨询

*请填写报名表,

我们将于24小时内进行核对就诊信息




曾3次拒绝肠镜检查

盲目相信体检结果!


第一次,2018年11月,出现了下坠感、解不出大便,医生建议做肠镜,因为怕疼,拒绝了;


第二次,2019年12月,大便出血,仍然拒绝;


第三次,2020年4月就诊,因为疫情问题,检查肠镜未果。


       在出现便血之后,他刚刚接受了公司安排的年度体检,其中有一项叫做“癌筛五项”,就是肿瘤标志物检查,所有指标都正常。


  这也就坚定了他不会得癌的信念。所以,一直不在意,甚至出现体重减轻,暴瘦,也不想做检查。


  最后,对于肠癌的高危人群来说,按照2020年最新指南,以下人群只要符合一条,就是高危人群,抓紧去做个肠镜:



       早期肠癌几乎可100%治愈,不要等到有症状才去检查;防患于未然,才是不受罪、少花钱的唯一手段。




关于我们:如果您还有疑问与困扰,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在线咨询,将有专人为您解答,还可以发送“姓名+联系方式”,直接在线预约挂号。



阅读原文,专业在线答疑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cb/cy/202012018758.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