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须知“三伏”养生道,学学古人怎么过三-大连春柳中医院

推荐文章

大连须知“三伏”养生道,学学古人怎么过三

发布时间:2020-09-14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须知“三伏”养生道,学学古人怎么过三伏?

点击上面“长春中西胃肠病医院”

问题:怎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这种文章呢?
回答:只需要点击图片上边的长春中西胃肠病医院

本文专家

长春中西胃肠病医胃肠主任医师:李淑芹

长春中西胃肠病医院胃肠副主任医师:戴文野

进入7月,就到了所谓的"三伏天"。这是中国农历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气温节节攀高,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暑热暑湿就成了我们防范的重点。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



据文献记载,把伏日作为节日约始于秦朝。大约到汉代,伏日与食俗才联系在一起。据《汉旧仪》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说的就是饮酒聚会。《汉书》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按理,三伏日食羊不合时理,农家为何要在伏腊日烹羊斗酒呢? 这一方面是羊肉有大补身体的作用,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人把"伏腊"作为节庆看待,所以要像过年一样庆贺一番。汉代除了民间这样做,宫廷也同样有伏日赐肉的宫俗。


三伏日吃凉冰可以说是最佳消暑食物了。我国早在西周就有伏日掘井藏冰的做法。约到晋十六国,出现伏日赐冰的宫俗。晋《邺中记》说,在彭德府临漳县有铜雀、金虎等三座井台,十六国君王石季龙曾于"井台藏冰,三伏之月冰赐大臣。"从此这种宫俗流传不息。唐代三伏吃冰的花色品种就多了,如长安就有"冰盘"、"冰瓜"等,豪富们甚至会举行"冰宴"。据《天宝遗事》记载:"杨家(杨贵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围于宴席间。"虽然是盛夏,但个个赴宴者都冷得面露寒色。宫廷内还按地位高低赐冰镇食物。


宋代朝廷盛夏赐冰传承了唐代的传统,但宋代宫廷赐冰的对象很有限,只有近臣和史官才有受赐的份,其他官员只是放几天假而已。据《岁时杂记》载:"京师三伏唯史官赐冰,百司休务而已。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又赐黄绢为囊的甜蜜一碗和冰面三瓶。近臣是皇帝身边的大臣,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受到特殊照顾是不足为奇的。但史官与近臣为什么有同样的待遇呢?原来宋代史官伏日不放假,工作性质不同,才有这样例外的待遇。



清朝,宫廷三伏赐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据清《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顽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发冰票领冰还是历史上头一回,此次这种做法一直传沿下来。清代民间的三伏凉冰也是丰富多彩。《清嘉录》记载了江浙一带的农人三伏担卖凉冰的情景,其中冰镇食品有"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清稗类钞》则记有北京夏日用"冰果"宴客的风俗。其文载:"京师夏日宴客,订盘既设,先进冰果。冰果者,为鲜核桃、鲜藕、鲜菱、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其凉彻齿而沁心也。其后,则继以热荤四盘。"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朝代、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诸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绿荷"即荷叶,用荷叶裹包子有清暑的作用。浙江台州三伏日,老年人有食鸡粥的风俗,名为"补阳"。概而言之,我国三伏食俗的由来与汉代作"伏腊节"有关,最初是一种庆农活动。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我国食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自古公认的三伏天养生五宝,健脾怯湿】


  ~  赤小豆:行血补血、健脾去湿、利水消肿。

  薏仁:入脾、胃、肺、大肠经,清热利湿,除风湿,利小便,益肺排脓,健脾胃,强筋骨。

  魔芋:魔芋是有益的碱性食品,降血糖、降血脂、降压、散毒、养颜、通脉、减肥、通便、开胃。

 ~ 茯苓: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山药:《本草纲目》认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大家都在看









扫描二维码

关注有好运

温馨提示:

凭预约信息,享专家挂号费!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可以免费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和咱们医院的在线咨询医师沟通!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xjsb/202009148388.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