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人虫战争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人虫战争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虽然某些寄生虫被人类“策反”了,不过,毕竟它们是曾经的对手,并且仍然有着危害人类健康的威胁。人类稍微不注意,这些“叛变”的寄生虫可能又变回了原来的大反派。
于是,人类对这些准备“为人民服务”的寄生虫们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些原则,当然都是站在人类的角度上考虑的啦,谁让现在人类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了呢?作为弱者的寄生虫们,你们要投诚,没问题,不过你们是没有“虫权”的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一:
寄生虫疗法能够对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如果寄生虫疗法能够对免疫系统相关疾病有疗效,那么寄生虫一定是能以某种方式起到调节作用,使我们的免疫系统处于某种健康的平衡状态。
如果某种寄生虫被发现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那么恭喜这位寄生虫君,你将有可能成为被人类当做队友,而不再针对性地攻击。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观点,由于长期与寄生虫处于战争状态,人类的免疫系统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经“习惯”了人体内有寄生虫的状态。而寄生虫在这个过程中,也进化出了一套能够躲避人类免疫系统攻击的防御机制,这套机制,可能是寄生虫通过释放某些物质,来“麻痹”人体的免疫系统。随着人类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人感染寄生虫的概率急剧降低,于是突然间,免疫系统遭受的来自寄生虫的威胁变小了,免疫系统就“不习惯”了。再加上少了寄生虫释放的某些可能起到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物质,免疫系统就开始“混乱”了。
某些有趣的发现也印证了这个观点。近些年来,在许多富裕的发达国家,感染寄生虫的病例越来越少,而患上自身免疫疾病、过敏、慢性炎症等疾病的人则越来越多。
许多更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寄生虫在人体内,可以诱导产生许多“抑制性”的免疫细胞,包括:替代性活化巨噬细胞(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acrophages)、调节性树突细胞(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s)、调节性自然杀伤细胞(regulatory natural killer cells),以及调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和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并且让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抑制炎症型细胞因子(如IL-10等)。通过这些手段,寄生虫就能够达到抑制免疫系统,从而逃脱其攻击的目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二:
寄生虫疗法对治疗人类免疫系统紊乱相关疾病的确有效。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只有某些寄生虫被选作了“叛徒”,原因当然是人类能从它们身上捞着好处啦。具体的好处,自然就是为人类治病。
在寄生虫疗法中,最常用的是猪毛尾线虫的虫卵(Trichuris suis ova)以及美洲钩虫的幼虫(Necator americanus larvae)。
已经有不少关于猪毛尾线虫卵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的研究了。在两例非盲实验(open-label trials,即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知道被研究者的分组情况,分组包括只使用安慰剂治疗的对照组以及接受寄生虫治疗的实验组)中,约80%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炎症性肠炎的一种)患者在接受猪毛尾线虫卵治疗24周之后,病情得到了缓解;100%的患有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另一种炎症性肠炎)的病人在接受猪毛尾线虫卵治疗12周之后病情缓解,虽然有33%的病人存在复发情况。而在另一项包括了安慰剂对照组的双盲随机实验(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randomised trial,即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不知道被研究者的分组情况,分组包括只使用安慰剂治疗的对照组以及接受寄生虫治疗的实验组)中,接受12周的猪毛尾线虫卵治疗后,43.3%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缓解,而仅使用安慰剂治疗的对照组中,仅有16.7%的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缓解。
猪毛尾线虫卵同样还被应用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的治疗。在一项2011年结束的一期临床实验中,研究者们发现,5名多发性硬化患者在接受了猪毛尾线虫卵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然而在停止寄生虫疗法后,疾病症状又复发了。
除了炎症性肠炎和多发性硬化,猪毛尾线虫卵对于其它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过敏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安全性以及疗效的评估,也已经在临床实验阶段了。
相比之下,美洲钩虫幼虫的疗效在现在看起来似乎并不是那么显著。几项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显示,美洲钩虫幼虫治疗,对于哮喘(asthma)、乳糜泻(coeliac disease)患者的病情都没有显著性的改观。然而,一些研究者认为,上述的实验中,选取的病人数量都太少,可能需要更多的病人志愿者参与,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不过,几项评估使用美洲钩虫幼虫治疗哮喘、乳糜泻、多发性硬化、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的安全性及效果的临床实验,也已经在进行中了。
当然啦,除了上述两种寄生虫,还有其它的一些可能适用于寄生虫疗法的寄生虫候选者(详见热心肠先生这一系列的上一篇文章)。我们和科学家们一样期待着,有着更多的寄生虫向人类“投诚”。这样的话,对于治疗免疫系统紊乱相关的疾病,我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三:
寄生虫疗法中使用的寄生虫感染人类后,不会造成新的疾病或者增加患其它疾病的风险
毕竟,寄生虫是反派角色,是战争中的对手,是对人类健康有实质威胁的生物。所以,即使寄生虫疗法似乎有着很好的前景,甚至一些寄生虫疗法展现出了极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也不能忽视它身上存在的许多问题。
首当其冲的问题,自然是之前提到的寄生虫感染的危险了。我们需要时刻警惕,防止这些被“策反”的“叛徒”们再次反戈一击,而危害人类的健康:
在现有的评价寄生虫疗法安全性以及疗效的实验中,对病人的最长随访时间是24周。然而,现在无法确定,在进行治疗24周以后的时间里,使用了寄生虫疗法的病人体内的寄生虫是否会不受控制,从而导致慢性感染(chronic infestation)呢?。所以,如何在使用寄生虫疗法治疗免疫系统紊乱相关疾病时,防止寄生虫感染造成的其它疾病,是科学家和医生们需要考虑的。
另一个问题是,这些投诚人类的寄生虫,是否会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给予了人类的其它敌人们有攻击人类的机会?
寄生虫疗法能够对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可以说实际上对免疫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这样的抑制作用,对于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这样的免疫系统异常活化的疾病来说是有益的。然而,当其它的病原体入侵人体时,受到了寄生虫调控的免疫系统防御并消灭有害物质的能力可能存在缺陷。而这样的缺陷还可能有更严重的后果。之前我们介绍过,免疫系统平时还担负着监视正常细胞以防止癌细胞产生,随时清除可能存在的肿瘤细胞的重任。而寄生虫疗法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是否会让免疫系统“放松”对可能由正常细胞突变而成的癌细胞的警惕,以及丧失对癌细胞的攻击性?
由这两个问题来看,这第三项原则,应该是人类与寄生虫和平共处的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了吧。如果某种愿意为人类做贡献的寄生虫违反了这一条原则,那么人类对于这样的敌人,也只能“杀无赦”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四:
找到使用寄生虫疗法的最适人群、最佳时间以及最好方法
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医疗卫生条件更好、科技水平也更先进,因此,寄生虫感染的病例在这些国家的人群中已经相对较少;相应的,这些国家的国民患上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概率也更大些。而在许多经济发展较为弱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卫生及医疗水平仍然有限,感染寄生虫的人数也较多,对于这些国家,防治寄生虫感染才是更加紧迫的任务。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在寄生虫感染较少发生,并且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慢性炎症等疾病高发的发达国家人群中,更适合使用寄生虫疗法。
使用寄生虫疗法的时间,也是是否能够发挥寄生虫疗法作用的关键点所在。由于寄生虫疗法是基于寄生虫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而这种的调节对免疫系统的效应可能在使用寄生虫疗法很久之后才能看到,并且这种调节效应在人的幼年时期更加明显。科学家们的观点是,在婴幼儿时期,用寄生虫疗法治疗、控制免疫系统紊乱相关的疾病,效果最好。
在研究寄生虫疗法的最佳方案时,接种寄生虫的数量及次数是最值得关注的。研究显示,接种50只以上的美洲钩虫幼虫可能导致明显的胃肠道症状;然而对于猪毛尾线虫卵,则需要每2-3周接种一次,这是因为人并不是猪毛尾线虫的天然宿主(显然,猪才是……),多次接种才能保证猪毛尾线虫不会很快被人体清除。对于用于治疗不同疾病的不同寄生虫,如何选择最佳的接种数量以及接种次数,也会是今后的研究重点之一。
除了直接接种活寄生虫或者寄生虫卵,寄生虫释放的某些能够起到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物质,例如ES-62,一种丝虫产生的糖蛋白(filarial-derived glycoprotein)在实验中,能够很好地抑制小鼠的关节炎,并且能够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的细胞的炎症反应。如果担心活寄生虫或寄生虫卵的副作用,这些寄生虫释放的免疫调节物质可能是未来使用寄生虫疗法时的一个新的选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五:
寄生虫与肠道微生物群和谐共处
“不好意思啊,寄生虫君,突然想起来,还有件事需要委屈你们哎。虽然你们向人类“投诚”了,不过,你们需要知道,人类还罩着一堆小弟呢。这些小弟呢,就是肠道微生物群,今后,你们会与它们同住同吃同睡哈。哦,忘了说了,这些小弟对我们人类的健康来说是很重要的,你们不能干扰到它们的日常生活哈,更不能跟它们有什么冲突事件发生哦~”
之前提到过,寄生虫感染后,可能改变人体内肠道菌群的种类组成,使致病菌的数量增加,并导致细菌感染疾病。而使用寄生虫疗法,需要避免寄生虫对肠道菌群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科学家们在评估寄生虫对免疫疾病的疗效时,也发现了寄生虫疗法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2015年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在乳糜泻(celiac disease,一种谷蛋白过敏症)病人体内接种美洲钩虫幼虫后,再让病人逐步更多地进食富含谷蛋白的食物,发现接种寄生虫并食用谷蛋白的病人,相比于不接种寄生虫也不食用谷蛋白的病人,肠道内细菌的丰富度(microbial richness)明显增加,并且拟杆菌(Bacteroidetes)占肠道细菌的比例也有所增加,而拟杆菌的减少被认为与乳糜泻的有着正相关性。这说明,寄生虫疗法还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从而对免疫系统紊乱相关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看完这五项原则,肠粉们是不是觉得对于寄生虫治疗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呢?并且,对于寄生虫感染造成的疾病,人类也不能放松警惕。
不过热心肠先生相信,在肠道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对于寄生虫这一肠道中的不速之客的研究,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而肠道健康,对于免疫系统稳定的重要性也是极为关键的。肠粉们也需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起居,这样,既可以免受寄生虫感染的危害,也能保持肠道菌群的健康,同时,也能够使自己免疫系统总是处在一个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Khan, Adnan R., and Padraic G. Fallon. "Helminth therapies: translating the unknown unknowns to known know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 43.3 (2013): 293-299.
Wammes, Linda J., et al. "Helminth therapy or elimination: epidemiological, immunological,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14.11 (2014): 1150-1162.
McKay, Derek M. "Not all parasites are protective." Parasite immunology 37.6 (2015): 324-332.
Gause, William C., Thomas A. Wynn, and Judith E. Allen. "Type 2 immunity and wound healing: evolutionary refinement of adaptive immunity by helminths."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3.8 (2013): 607-614.
Summers, Robert W., et al. "Trichuris suis seems to be safe and possibly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98.9 (2003): 2034-2041.
Summers, Robert W., et al. "Trichuris suis therapy in Crohn’s disease." Gut54.1 (2005): 87-90.
Summers, Robert W., et al. "Trichuris suis therapy for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Gastroenterology 128.4 (2005): 825-832.
Fleming, J. O., et al. "Probiotic helminth administration in 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a phase 1 study." Multiple Sclerosis Journal 17.6 (2011): 743-754.
Giacomin, Paul, et al. "Experimental hookworm infection and escalating gluten challenge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icrobial richness in celiac subjects." Scientific reports 5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