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大连胃肠病医院 > 胃病 > 浅表性胃炎 >

大连马永慧:微生态领域的6大伦理问题,你

发布时间:2020-07-30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马永慧:微生态领域的6大伦理问题,你绕不过去!



今天热心肠先生向大家分享一个有趣但又特别严肃的话题:微生态研究和应用要考虑的伦理问题。


很多人对宏基因组测序、益生元、益生菌、粪菌移植等很熟悉,但大家有想过这里面的伦理问题么?


你到底是谁?你是“你自己”,还是你和微生物的结合体?这个定义挑战了伦理,你觉得意外么?


你窝了一坨粑粑,去测序,测出来的数据是谁的?里面有你非常隐私的信息,你知道么?


你想移植他人的细菌,可能要考虑他/她的无犯罪记录,这你觉得靠谱么?


你开发和推广益生菌或益生元产品,乱吹牛,这是很没有伦理节操的事,你意识到了么?


这些神奇的问题,热心肠先生请厦门大学的助理教授马永慧博士为大家严肃解答。




先插广告,本周六晚九点,马永慧博士还会在微信群里专门回答大家的提问,有意入群并跟1000多位专业人士探讨的人请加热心肠先生的个人微信号:




加我时请注明单位和职务,我会邀请你进群。




再介绍马永慧博士:




马永慧博士,厦门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生命伦理学方向),于2013年底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师从生命伦理学家John Harris教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生命(医学)伦理学。


20142-4月她曾作为 Research Fellow访问位于日内瓦的Brocher FondationWHO/UNAIDS20145月就职于厦门大学。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生命伦理学,临床伦理学,全球伦理,基因伦理,神经伦理等。在国内、国际伦理学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下面是马博士的精彩分享:


了解生命伦理学




定义:生命伦理学英文名为Bioethics,bio-指人类生命,但也涉及动物生命和植物生命以及生态。Ethics,伦理学,是对人类行动的规范性研究。 


生命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跨学科跨文化的情境中,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包括临床、研究、公共卫生实践)的伦理学方面,包括现象、决定、行动、政策、法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是医学和伦理学(以及法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等)交叉的边缘学科,属于应用规范伦理学。


研究内容: 生命伦理学是规范性学科,解决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中“该”干什么问题,而科学(医学)解决“能”干什么,法律解决“准”干什么。 


具体来说,生命伦理学研究“应该做什么”(实质伦理)和“应该如何做”(程序伦理)的问题。研究领域有医患关系、生物医学研究伦理、辅助生殖技术、器官移植、基因伦理、神经伦理、死亡伦理、动物伦理等等。


基本的伦理原则:尊重、有利、不伤害、公正。


伦理学基本原则是专业人员的基本义务、价值,在广义上也是人类社会维系的纽带。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不会改变这些基本价值。 


这些基本伦理原则为行动提供伦理理由、辩护和论证。根据这些原则对行动评价的结果有三:


某个行动是应该做的或有义务做的; 

某个行动是不该做的或应禁止做的; 

某个行动是允许做的,也允许不做。


如果是情况一、三,则这个行动是能够得到伦理学辩护的。如果是情况二,则该行动得不到伦理学辩护。


人类微生态研究和转化的
伦理、法律、社会问题




近年来人类微生态领域取得飞速发展,与之相关的微生物样本库(Biobank)建设、基础和临床研究、临床应用和治疗都致力于揭示微生态菌群结构的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及试图通过干预人体微生物、调节菌群的平衡来改善人类健康状态(如益生元、益生菌)或对疾病进行治疗(如粪菌移植)。


这些领域的研究冲击着传统文化、伦理价值、宗教观念和法律规范,也会改变我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传统认识,以及引发人的“自我(self)” “个体”及对微生物信息的“所有权(ownership)”“隐私”等概念的重新思考,并促使我们对已建立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规范进行调整和变革。


以下详细讨论:


问题一


人体微生态的研究挑战着我们对“自我”,“身份”,“个人同一性”,甚至“主体”和“客体”等概念的传统理解




对身份认同的测量有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的标准,生物学视角区分“自我”与“环境”的要素包括“我的身体”,“我的基因”等组成部分,人体微生态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人是一个超级有机体(super organism),由人体细胞和10倍于人体细胞的肠道微生物细胞(肠道微生物基因数目是人体自身基因数目的150倍)组成,其与人体互利共生密切相关。


从分子角度来说,“我”其实由“我们”构成,“他们”也构成“我们”。而且,正是微生物与人体的共生才使得人的自我延续和人格发展成为可能。另外,一些人类微生态研究发现,人体肠道菌群与人类基因一样,好比人的“微生物指纹”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个体特异性。


因而,是否应将人体微生物也纳入生物学“自我”的标准?这会对哲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及“身份认同”概念有何影响? 


问题二


人体微生物所有权(ownership)问题




建立人体微生物样本库(Biobank)从采集、管理、储存、利用、获取、共享等方面都有复杂的伦理问题。微生物样本库的建立需在大规模人群中采集与人类共生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采集来源来自口腔、肠道、皮肤、阴道、粪便等,这些人体微生物与宿主(人体)互利共生但并非人体组织。


除了采集一些部位的菌群(如阴道)本身会带来隐私侵犯或与传统的宗教信仰或文化传统相冲突以外,人体微生物及其相关基因信息是谁的财产(property)?


特别是有些微生物研究取自人类粪便,而这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垃圾无用之物。捐献入库之后所有权该如何让渡?一份有疾病(如肠癌高风险)特异性的菌群基因是否可以申请专利?相关的有关人类癌症基因(如乳腺癌基因BRCA)的专利讨论在国外已有热议。


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将会极大影响微生态研究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分配公正和回报公正问题。


问题三


知情同意问题




生物信息库涉及到样本采集(知情同意过程)和对样本的实际研究的分离,未来的研究在取样的时候不可预见也无法确定,而传统的知情同意模式要求在取样的时候即需告知参与者一项具体研究的相关信息,包括目的、过程、持续时间和风险等要素,因而传统的知情同意模式无法适应Biobank带来的新问题。


应该什么时候获得同意以及获得什么类型的同意是生物样本库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伦理难题。学者们提出了一揽子同意(Blanket consent)、层列式同意(tiered consent)、推定同意(presumed consent”、“选择不参加(opt-out)”等模型,但尚未有统一意见且不同国家的样本库采用不同的同意模式。


人体微生物样本库使得知情同意问题更为复杂,这是因为,人体微生态研究常常需要跨国、跨种族、民族的大样本采集,比如研究肠道内是否有人类共有的菌群或者研究不同环境下、或不同种族间人类肠道菌群的差异。


因而,亟待建立专门针对人类微生物样本的采集、储存、管理和应用的国际伦理规范。


问题四


风险受益评估




人体微生态的研究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领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风险。一些基于动物模型的新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作用对应激反应、焦虑、抑郁、认知功能等情绪和行为的调控作用,已有研究预测用益生菌可以用来治疗人们的心理健康疾病,甚至让人变得更加快乐。


因而,试图通过干预人体微生物、调节菌群的平衡来改善人类健康状态(益生菌)或治疗疾病(粪菌移植)的尝试,给人们带来福利的同时,有可能会带来情绪、人格、和行为改变的风险。对这些干预如何进行风险效益评估?


实践中,是否应在粪菌移植的供体选择和筛查方面,除了对病原菌的筛查,我们是否还应该筛查供体的精神疾患史及其家族史?基因检测(癌症的易感性)?犯罪记录证明?甚至是IQ测试?


医生在多大程度上告知病人或者研究受试者这些风险的存在,又是与知情同意有关的另一个问题。


问题五


隐私、保密、歧视问题




微生物“指纹”与人的特异性关联的研究为人的身份识别开启了新的维度。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异的基因,最新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微生物“指纹”(microbiome fingerprint),而且大部分人的微生物“指纹”在为期一年的调查期间保持稳定。


粪便样本的微生物“指纹”尤其可靠,即便时间过去一年,仍能正确识别约80%的志愿者,这显示肠道微生物组比较稳定。一项法医调查领域新的研究表明,用阴毛上附着的细菌来指证强奸犯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办法,可以弥补犯罪现场中找到的毛发一般都缺乏毛根,因而不能从中采集足够DNA信息的缺憾。然而,这引发令人担忧的隐私和数据获取资质问题,比如微生物“指纹“信息是否可作为法医鉴定遗传学的证据。


此外,人类微生物研究特别是涉及到与精神疾病、民族或种族、宗教信仰、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时,在数据解读和发布方面,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应该格外谨慎,确保隐私、遵守保密原则,避免对病人或一类人群贴标签。


问题六


商业化




主要涉及专利化和产权问题、对相关样本和数据的获取准入、以及对病人的直接推广(Direct-to-consumer)、及非治疗用途的滥用等。


比如,益生元、益生菌相关制剂的效果已被广泛宣传(甚至夸大)且有滥用的趋势,而目前并没有相关规范来监管这一市场。


在粪菌移植(FMT)领域,已有许多网站分享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人在家DIY 粪菌移植后取得良好疗效并恢复健康的感人故事,并出售DIY的相关指导和设备。


我们甚至可以预见在将来会有商业机构定制“长寿的菌群”,“美女的菌群”,或 “快乐的菌群”,类似的包装、滥用和对消费者(包括患者)的直接宣传绕过了医务人员的干预,除了带来安全性和风险的问题,还向公众传达了一个错误信号:即不良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疾病可由简单快捷的方式修补。


而且,非治疗性目的的FMT商业化宣传模糊了治疗、美容、增强的界限,使得监管更为困难。


小结


人类微生态研究的成果势必会带来医学的变革和治疗的创新,这一点迫切需要科学家、研究者、临床工作者、伦理学界、决策者等多领域的关注,以保证科学符合伦理及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障。


对以上伦理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可为制定与人类微生态研究相关的规范和政策提供重要的伦理依据,使微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真正造福于人类健康和生态保护。


参考文献


1. 翟晓梅,邱仁宗,生命伦理学导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Hawkins AK, O'Doherty KC. "Who owns your poop?": insights regarding the intersection of human microbiome research and the ELSI aspects of biobanking and related studies. BMC Med Genomics 2011

3. Franzosa EA, Huang K, Meadow JF, et al. Identifying personal microbiomes using metagenomic cod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5

4. Friedrich MJ. Unraveling the Influence of Gut Microbes on the Mind. 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5

5. Smith MB, Kelly C, Alm EJ. How to regulate faecal transplants. Nature, 2014

6. Swaminath A. The Power of Poop: Patients Getting Ahead of Their Doctors Using Self-Administered Fecal Transplants. Am J Gastroenterol 2014

7. Tridico SR, Murray DC, Addison J, et al. Metagenomic analyses of bacteria on human hairs: a qualitative assessment for applications in forensic science. Investigative Genetics 2014

8. Zhou L, Foster JA. Psychobiotics and the gutbrain axis: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15

9. Kremer W. The brave new world of DIY faecal transplant. http://www.bbc.com/news/magazine-27503660 2014.




看完马博士的介绍,感觉怎样?是不是涨知识了?


如果你想涨更多知识,别忘了加入热心肠先生组织的微信群,加上我的个人微信号,说明单位和职务,我会拉你进群:




记住,这周六,群里就有马博士的在线答疑!




点击下面这张图片或文末“阅读原文”,关注生物谷的第二届肠道微生物组与临床应用研讨会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wb/qbxwy/20200730826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