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病理变化是怎样的呢
发布时间:2012-06-07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慢性胃炎病理变化是怎样的呢?大连胃肠专科医院的陈树清教授在20多年的临床医治慢性胃炎病患者的经验中,总结出慢性胃炎的一些病理变化: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局限于黏膜层,有一系列基本病变,这些病变的程度不同又可分成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在黏膜层,有以下几种改变:
(1)淋巴滤泡增生
正常在黏膜基底部偶可见淋巴滤泡,腺体萎缩后淋巴滤泡增生,明显者表面呈结节状。
(2)细胞浸润
正常胃黏膜固有层仅有极少量的单核细胞,如果比较明显可认为是病态。淋巴细胞浆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中性粒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活动期。嗜酸细胞比较少见。
(3)白细胞游走(1eucopedesis)
在腺窝上皮或腺管上皮细胞间,可见3~5成团的白细胞向外移动,与周围的细胞境界清楚,最后排出到腺窝或胃腔。此种现象说明炎症有活动性。
(4)核分裂象
正常黏膜约每12个腺窝可见1个核分裂象,多在颈部。炎症或其他损伤时核分裂象明显增多,说明细胞分裂加速。
(5)腺窝增生
腺窝层迂曲,不整齐,常见于腺管萎缩之后。
(6)囊性变
由于腺管的破坏、修复、萎缩及纤维化使腺窝颈部发生梗阻,引起腺管的继发性单纯性扩张而形成囊。正常时偶尔可见,在萎缩性胃炎时最多见。
(7)贮留病变
在血色病病人的胃底黏膜固有层中,可见血铁素沉着,但无炎症现象,主细胞内亦可见色素。淀粉样变性病人黏膜内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着,甚至形成肿瘤样结节。原发性者常伴腺萎缩,但无炎症表现。萎缩性胃炎或老年人常有脂肪沉着。
(8)血管扩张或出血
腺管颈部及腺窝部毛细血管非常脆弱,受炎症的影响常可见血管扩张或出血。肉眼可见小出血点或出血性糜烂,如出血范围广泛,可造成颈窝固有层血管的广泛破裂,前者意义不大,后者可造成糜烂或大量出血。
(9)假幽门腺化生
胃体腺萎缩之后常出现类似幽门腺的黏液腺,称为假幽门腺(图12)。
(10)腺管颈部进行性坏死
急性炎症、手术后或慢性炎症活动期,常见颈部细胞坏死。范围或大或小,同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时颈部以上黏膜脱落,形成或大或小的糜烂。腺窝内常见管型。因此管型常是颈部坏死的一个线索。
(11)肠上皮化生
慢性胃炎特别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少数见于浅表性胃炎,偶见于正常黏膜。轻重不一但典型者与肠绒毛无异。
(12)腺萎缩
腺体变短数目减少。主细胞壁细胞减少甚至消失。
(13)纤维化
胃黏膜也像其他黏膜一样,纤维化是组织破坏后的修复过程。在腺萎缩时最常见。正常黏膜固有层虽可见极少量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但无纤维化的表现。
(14)管型(cast):
管型有3种:
①主要由中性粒细胞构成,在急性炎症时白细胞游走,排出到腺窝而成。
②腺细胞变性排出到腺窝而成。也有人认为腺细胞管型是人为的,由于取活检时黏膜受活检钳的压挤而成。作者曾用离体胃做实验,在同一部位,同时用活检钳及手术刀取黏膜,结果两块组织都有管型,说明管型并非因钳子压挤而成。
③黏液管型系因黏液分泌过多,堆积于腺窝内而成。
大连胃肠专科医院的陈主任提醒道:胃肠疾病常常引发消化道发生病变,对人体危害严重。消化系统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器官系统之一,一旦发生病变将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胃癌、肠癌等等疾病的初期都是由此而来。胃痛时最好先去正规权威的医院搞清楚原因,再按照专家医生的指导吃药。切忌自己胡乱找药吃,这很有可能会加重病情,请广大患者朋友慎重对待。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在黏膜层,有以下几种改变:
(1)淋巴滤泡增生
正常在黏膜基底部偶可见淋巴滤泡,腺体萎缩后淋巴滤泡增生,明显者表面呈结节状。
(2)细胞浸润
正常胃黏膜固有层仅有极少量的单核细胞,如果比较明显可认为是病态。淋巴细胞浆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中性粒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活动期。嗜酸细胞比较少见。
(3)白细胞游走(1eucopedesis)
在腺窝上皮或腺管上皮细胞间,可见3~5成团的白细胞向外移动,与周围的细胞境界清楚,最后排出到腺窝或胃腔。此种现象说明炎症有活动性。
(4)核分裂象
正常黏膜约每12个腺窝可见1个核分裂象,多在颈部。炎症或其他损伤时核分裂象明显增多,说明细胞分裂加速。
(5)腺窝增生
腺窝层迂曲,不整齐,常见于腺管萎缩之后。
(6)囊性变
由于腺管的破坏、修复、萎缩及纤维化使腺窝颈部发生梗阻,引起腺管的继发性单纯性扩张而形成囊。正常时偶尔可见,在萎缩性胃炎时最多见。
(7)贮留病变
在血色病病人的胃底黏膜固有层中,可见血铁素沉着,但无炎症现象,主细胞内亦可见色素。淀粉样变性病人黏膜内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着,甚至形成肿瘤样结节。原发性者常伴腺萎缩,但无炎症表现。萎缩性胃炎或老年人常有脂肪沉着。
(8)血管扩张或出血
腺管颈部及腺窝部毛细血管非常脆弱,受炎症的影响常可见血管扩张或出血。肉眼可见小出血点或出血性糜烂,如出血范围广泛,可造成颈窝固有层血管的广泛破裂,前者意义不大,后者可造成糜烂或大量出血。
(9)假幽门腺化生
胃体腺萎缩之后常出现类似幽门腺的黏液腺,称为假幽门腺(图12)。
(10)腺管颈部进行性坏死
急性炎症、手术后或慢性炎症活动期,常见颈部细胞坏死。范围或大或小,同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时颈部以上黏膜脱落,形成或大或小的糜烂。腺窝内常见管型。因此管型常是颈部坏死的一个线索。
(11)肠上皮化生
慢性胃炎特别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少数见于浅表性胃炎,偶见于正常黏膜。轻重不一但典型者与肠绒毛无异。
(12)腺萎缩
腺体变短数目减少。主细胞壁细胞减少甚至消失。
(13)纤维化
胃黏膜也像其他黏膜一样,纤维化是组织破坏后的修复过程。在腺萎缩时最常见。正常黏膜固有层虽可见极少量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但无纤维化的表现。
(14)管型(cast):
管型有3种:
①主要由中性粒细胞构成,在急性炎症时白细胞游走,排出到腺窝而成。
②腺细胞变性排出到腺窝而成。也有人认为腺细胞管型是人为的,由于取活检时黏膜受活检钳的压挤而成。作者曾用离体胃做实验,在同一部位,同时用活检钳及手术刀取黏膜,结果两块组织都有管型,说明管型并非因钳子压挤而成。
③黏液管型系因黏液分泌过多,堆积于腺窝内而成。
大连胃肠专科医院的陈主任提醒道:胃肠疾病常常引发消化道发生病变,对人体危害严重。消化系统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器官系统之一,一旦发生病变将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胃癌、肠癌等等疾病的初期都是由此而来。胃痛时最好先去正规权威的医院搞清楚原因,再按照专家医生的指导吃药。切忌自己胡乱找药吃,这很有可能会加重病情,请广大患者朋友慎重对待。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wb/jmxwy/20120607263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慢性胃炎注意日常调理
下一篇:慢性胃炎的发病因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