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表现在脸上的"信号"-大连春柳中医院

推荐文章

胃肠息肉表现在脸上的"信号"

发布时间:2012-12-28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肠息肉表现在脸上的信号,胃肠息肉是消化道隆起性病变,随着内镜技术的进展,现在发现率在逐年增加,由于其与消化道癌肿的关系。作为消化道常见疾病,胃肠息肉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
  
  胃肠息肉80%以上均有色素斑(但并不是脸部有色素斑者都有胃肠息肉),色素斑可分布在全身各处,但以口腔、唇、颊、手、足处多见,呈大小不一的灰、褐、蓝或黑色斑。胃肠息肉为什么表现为脸上有色斑呢?
  
  专家解释,这种病名叫“遗传性色素斑一息肉综合征”,属于遗传性疾病。该病是普兹于1921年首先在上第一报道出来的。普兹当时在一家三代中发现有七人患有色素斑及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因而确定了该病的家族性。后来1944年杰尔斯又发现有两个家系的六个病人患有此症,并提出该病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皮肤黏膜色素斑;三是肠胃性多发性息肉。所以,该病又称为“普兹一杰尔斯综合征”。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有文献报道的病例434例。其实,实有人数远远大于此数。
  
  一、此病80%以上均有色素斑(但并不是脸部有色素斑者都有胃肠息肉),色素斑可分布在全身各处,但以口腔、唇、颊、手、足处多见,呈大小不一的灰、褐、蓝或黑色斑,尚未发现色素斑有恶变者。
  
  二、发现有息肉的占77.9%,多分布在胃、小肠和大肠,鼻和泌尿道也有。呈多发性,大小不等,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其中约有3%~5%发生癌变。专家还发现结肠癌在一些家族中也有遗传性。
  
  三、有家族史的占41.9%,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少数为不完全显性或隐性(隔代)遗传者。
  
  专家提醒,胃息肉有癌变的可能,这取决于胃息肉的种类及胃息肉的大小和数量等因素。
  
  病理上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分别占胃息肉比率为:75%~90%和10%~25%,癌变的几率分别为不超过1%~2%和30%~58.3%。
  
  研究证明,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不会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容易癌变,被认为是胃癌的前期病变。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否,与许多因素相关,一般来说,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高。
  
  我院胃肠科创新疗法,日本纳米肽胃肠超声系统——终结胃肠病久治不愈全省首家采用,由美国密歇根大学(Umich)科技产品,通过QK纳米波释放多峰宽带能量透入,治疗急慢性胃炎、红斑性胃炎、胃溃疡、结肠炎等,有效改善微循环,调节神经、内分泌,消除自由基,活化黏膜、加速消炎,促进愈合,中西结合辩证治疗,较传统疗法,疗效提升5倍以上。
  
  更多疾病相关信息,点此咨询大连胃肠专科医院在线专家,与我院胃肠科专家一对一交流。您可以点击我院专家在线咨询,可以通过在线交流来让我院专家给您进行对话,给您一个更加全面的建议。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wb/qtwb/201212285254.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