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自然综述》年度回顾:炎症性肠病中
《自然综述》年度回顾:炎症性肠病中的宿主-菌群互作
今天是第1324期日报。
Nature Reviews:炎症性肠病中的宿主-菌群互作(年度回顾)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3.57]
① 特定微生物通路可调控肠上皮细胞和肠屏障功能,可能影响抗TNF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效果,或能作为治疗靶点;② 双歧杆菌属、柯林斯菌属、毛螺菌属、毛螺菌科、Roseburia菌属、埃格特菌属等,与抗TNF治疗克罗恩病的有效性相关;③ IBD患者的粪便代谢物改变,一些菌群代谢物减少,代谢多样性的丧失伴随着菌群的失调和多样性丧失;④ 肠道调节性T细胞中转录因子c-MAF的表达,是维持宿主-微生物稳态和预防肠道炎症的关键,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Hostmicrobiota interaction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12-17, doi: 10.1038/s41575-019-0248-1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年度回顾文章,重点介绍了2019年关于宿主-菌群互作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3项研究(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86962729)(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65001205)(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43997589),这些发现为IB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mildbreeze)
IBD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变化
Gastroenterology[IF:19.233]
① 纳入45篇文章中的48项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对比分析IBD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差异;② 对于克罗恩病患者,3项涉及Christensenellaceae或红蝽菌科的研究均报道了上述分类群的减少,11项相关研究中的6项报道了柔嫩梭菌群的减少;③ 各有2项研究报道了克罗恩病患者的放线菌属、韦荣球菌属及大肠杆菌的增加;④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项涉及直肠真杆菌或Akk菌的研究均报道了上述分类群的减少,9项相关研究中的4项报道了大肠杆菌的增加。
Differences in Gut Microbiota in Patients With vs Withou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12-05, doi: 10.1053/j.gastro.2019.11.294
【主编评语】不同的研究报道的IBD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不完全一致。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近50项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对比了IBD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总结了部分在多项研究中被报道的特定分类群的变化。(@szx)
Lancet子刊:近30年的全球IBD流行病学数据变化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N/A]
① 2017年,全球共有680万IBD病例,1900-2017年,年龄标准化后的IBD患病率从79.5/10万上升到84.3/10万;② IBD患病率最高的区域为高收入的北美地区(422.0/10万),最低的区域为加勒比地区(6.7/10万);③ 美国的IBD患病率最高(464.5/10万),瓦努阿图的IBD死亡率最高(1.8/10万),新加坡的IBD死亡率最低(0.08/10万);④ 1990-2017年,IBD造成的总健康寿命损失年(YLD)翻倍,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从26.5/10万下降到23.2/10万。
The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10-21, doi: 10.10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