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科学》亮点:揪出人类菌群中的生物-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科学》亮点:揪出人类菌群中的生物

发布时间:2020-05-01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科学》亮点:揪出人类菌群中的生物活性分子

今天是第1243期日报。

Science:从人类微生物组中揪出菌群的生物活性小分子

Science[IF:41.037]

① 开发一种计算机算法MetaBGC,可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读段数据,鉴定人类微生物组中的小分子生物合成基因簇(BGC);② 用MetaBGC分析2544个人类宏基因组样本,发现约半数个体的菌群中都存在II型聚酮合酶(TII-PKS)的BGC,其中13个为新发现的,被多样化的菌群成员编码和表达;③ 用合成生物学策略对新发现的TII-PKS BGC产物进行表达和纯化,明确了分子结构,并发现这类分子具有抗菌活性,可能在生态位竞争和宿主防御中发挥作用。

A metagenomic strategy for harnessing the chemical repertoire of the human microbiome
10-04, doi: 10.1126/science.aax9176

【主编评语】已有不少研究揭示了菌群在生理和疾病中的作用,但其中涉及的菌群分子和相关机制仍有很多未知。Science刚刚发表了由普林斯顿大学Mohamed S. Donia团队主导的最新研究,报道了一种新的算法MetaBGC,与合成生物学方法结合使用,可从人类宏基因组数据中鉴定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菌群小分子。该研究以II型聚酮合酶(TII-PKS)的生物合成基因簇(BGC)为例进行分析(这是一类不常见的细菌BGC,但其已知的小分子产物中包括四环素和抗癌药阿霉素,可作为临床药物使用),表明TII-PKS BGC广泛存在于人类微生物组成员中。这种微生物组分析方法,为系统性研究介导菌群-宿主以及菌群-菌群互作的生物活性分子,提供了有力手段。(@李丹宜)

Nature:人工设计的细胞因子治疗2型糖尿病

Nature[IF:43.07]

① 人工设计并合成gp130受体的配体IC7Fc:将IL-6的gp130结合位点替换为CNTF的LIF受体结合位点,并与IgG Fc融合;② IC7Fc可以减少小鼠的肝脏脂肪变性,增加肝脏脂肪酸氧化和胰岛素分泌,从而改善葡萄糖稳态,抑制体重增加;③ 与其他药物不同,IC7Fc可以同时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肠促胰岛素反应;④ 另外,IC7Fc可通过激活转录调节因子YAP1增加或防止骨骼肌质量丢失;⑤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IC7Fc治疗未导致炎症或免疫原性迹象。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the designer cytokine IC7Fc
09-25, doi: 10.1038/s41586-019-1601-9

【主编评语】gp130受体的配体细胞因子IL-6和CNTF可改善代谢稳态,但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有限。来自Natur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细胞因子-IL7Fc,可通过IL-6受体依赖性方式及类似CNTF的形式激活gp130信号通路,以改善小鼠的葡萄糖稳态、肝性脂肪变性及骨骼肌质量丢失。另外,IL7Fc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安全性。(@Lexi)

Science子刊:针灸帮大鼠戒酒

Science advances[IF:12.804]

① 对酒精依赖性大鼠进行神门穴针灸,或向NAc(伏隔核)注射β-内啡肽,两者都减轻了酒精戒断性震颤、自我饮酒率和焦虑;② 神门穴针灸提高了NAc胞外的β-内啡肽、NAc自发性发电频率、ARC(弓状核)神经元c-Fos的表达;③ NAc内注射β内啡肽提高了酒精依赖性大鼠腹侧被盖区的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和THser40细胞;④ 除了自发性发电频率,针灸对正常大鼠的影响无显著性;⑤ 针灸通过激活脑通路,为酒精使用障碍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策略。

Acupuncture attenuates alcohol dependence through activation of endorphinergic input to the nucleus accumbens from the arcuate nucleus
09-04, doi: 10.1126/sciadv.aax1342

【主编评语】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酒精依赖大鼠模型中发现,与向伏隔核注射β-内啡肽的作用类似,神门穴针灸可通过提升伏隔核中的β-内啡肽水平,增强弓状核的神经元活性,从而缓解酒精依赖症状。(@沈志勋)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501736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