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9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与肠道健康文献
9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与肠道健康文献!
今天是第1240期日报。
137页超强综述:详解菌群-肠-脑轴(一图读懂)
Physiological Reviews[IF:24.25]
① 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肠-脑轴调控脑功能和行为;② 无菌动物、抗生素、粪菌移植、脑成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等是主要研究手段;③ 菌群-肠-脑轴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菌群组成和多样性;④ 肠道菌群与脑通过自主神经、肠神经、免疫系统、肠内分泌信号、神经递质、支链氨基酸、胆汁酸、短链脂肪酸、脊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肽聚糖等途径和介质进行双向交流;⑤ 环境、饮食、遗传、压力等因素影响菌群-肠-脑轴;⑥ 菌群参与多种神经相关疾病。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08-28, doi: 10.1152/physrev.00018.2018
【主编评语】菌群-肠-脑轴是肠道菌群研究的热点领域,Physiological Reviews近期发表重磅长篇综述,对该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回顾,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特别是刚入门的研究生,这篇综述绝对不容错过。我们将其中的配图改制为一图读懂,希望助你涨知识。(@李丹宜)
长按二维码查看一图读懂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阿尔茨海默症新药GV-971改善疾病的肠脑轴机制
Cell Research[IF:17.848]
① 阿尔茨海默(AD)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随疾病进展而改变,多个细菌类群与脑内炎症性免疫细胞相关;② AD菌群变化使代谢物苯丙氨酸(Phe)和异亮氨酸(Ile)增多,驱动了促炎的辅助性T细胞1(Th1)分化和增殖,外周Th1在大脑的浸润与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相关,促进了神经炎症;③ 血液中Phe和Ile浓度升高以及Th1增多的现象存在于AD患者中;④ 寡糖药物GV-971可重塑AD小鼠肠道菌群,减少Phe和Ile积累,减轻神经炎症,改善AD病理和认知损伤。
Sodium oligomannate therapeutically remodels gut microbiota and suppresses gut bacterial amino acids-shaped neuroinflammation to inhibit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ion
09-06, doi: 10.1038/s41422-019-0216-x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失调与阿尔茨海默症(AD)存在密切关联,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团队在Cell Research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阐释了肠道菌群失调加剧神经炎症从而促进AD进展的机制,并揭示了原创药物GV-971(甘露寡糖二酸)重塑肠道菌群、减少促进神经炎症的氨基酸代谢物生成,从而改善AD的药物机理。据悉,GV-971已完成3期临床试验,可显著改善轻中度AD患者的认知损伤症状,为治疗AD带来新希望。(@李丹宜)
于君+黄曦: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治疗(一图读懂)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3.57]
①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发病率第3、死亡率第2的癌症;② 肠道菌群与宿主肠道细胞紧密互作,通过参与宿主免疫调节、食物代谢或产生基因毒素等方式,影响CRC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③ CRC患者中特定细菌丰度显著改变,或可作为疾病筛查、预后、治疗反应预测的生物标志物;④ 通过饮食干预、减重、益生菌等方式调节肠道菌群,或能预防CRC、增强疗效、降低治疗不良反应;⑤ 未来研究应寻求调节肠道菌群的最佳方法,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其短/长期收益。
Gut microbiota in colorectal cancer: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09-25, doi: 10.1038/s41575-019-0209-8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与结直肠上皮细胞紧密互作,参与宿主细胞多种生理过程,如能量采集、代谢、免疫反应等。菌群研究揭示了结直肠癌患者体内微生物组成及生态的变化,同时,动物模型中的功能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几种细菌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包括具核梭杆菌、部分大肠杆菌、脆弱拟杆菌等。这些发现为我们利用肠道菌群的知识进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和黄曦近日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发表重磅综述,详细讨论了结直肠癌中的肠道微生态和相关临床转化研究进展,包括菌群相关的致癌机制、利用菌群作为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如何调节菌群进行结直肠癌预防和治疗。我们将文中的插图改编为一图读懂,希望能助你涨知识。(@Lexi)
长按二维码查看一图读懂
港中大于君团队:厌氧消化链球菌如何促进大肠癌
Nature Microbiology[IF:14.3]
① CRC模型小鼠(Apc)中,厌氧消化链球菌(Pa)可加速CRC进展;② Pa选择性地黏附于CRC细胞并在肿瘤处富集,Pa的表面蛋白PCWBR2,可与CRC细胞过表达的表面受体整合素α2/β1发生直接互作;③ 进而诱导CRC细胞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活化,促进细胞增殖和促炎细胞因子应答;④ Pa影响Apc小鼠肿瘤中的免疫细胞,与慢性炎症和肿瘤进展有关的免疫细胞显著增多;⑤ 用RGD肽、siRNA或抗体阻断整合素α2/β1,均可抑制Pa黏附及其介导的致癌作用。
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 promotes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and modulates tumour immunity
09-09, doi: 10.1038/s41564-019-0541-3
【主编评语】结直肠癌(CRC)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关联。此前研究表明,厌氧消化链球菌(Pa)在CRC患者的粪便和肿瘤处富集,并可促进结肠细胞异常增生。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的最新后续研究,通过小鼠和细胞实验,阐释了这种细菌促进CRC的机制,表明Pa可通过其表面蛋白PCWBR2与CRC细胞表面的整合素α2/β1结合,激活下游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从而驱动CRC。这些发现为治疗CRC提供了新的靶点。(@李丹宜)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大肠癌流行病学和预防方法(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3.57]
① 遗传和表观遗传上的异常在结直肠部位分布不均一,造成了结直肠癌病因上的多元化;② 结直肠癌主要有三条致癌通路:腺瘤-癌症顺序通路、锯齿状通路和炎症通路;③ 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或与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的流行相关;④ 肥胖、体力活动过少、低质量饮食(例如吃过多加工肉)、饮酒和吸烟可增加结直肠癌风险;⑤ 阿司匹林可预防结直肠癌,钙摄入与较低的结直肠癌风险相关,结直肠癌筛查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风险。
Global burden of colorectal cancer: emerging trend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08-27, doi: 10.1038/s41575-019-0189-8
【主编评语】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和第二大癌症杀手。近期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系统总结了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着重介绍了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可调整生活方式和营养因素、结直肠癌预防以及筛查。(@flying dutchman)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多吃维生素及大蒜或可降低胃癌死亡率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7.604]
① 纳入3365名胃癌高发地区的居民,2258名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补充维生素、大蒜、安慰剂;② 1107名幽门螺旋杆菌阴性受试者分为3组:补充维生素、大蒜、安慰剂;③ 在22年的随访期间,发生151例胃癌,94例因胃癌死亡病例;④ 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与补充维生素(而非补充大蒜)与胃癌发病率的降低显著相关;⑤ 三种干预措施均与胃癌死亡率的降低显著相关,且与其它癌症及心血管疾病无显著关联。
Effect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 and vitamin and garlic supplementation on gastric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intervention trial
09-11, doi: 10.1136/bmj.l5016
【主编评语】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潘凯枫团队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的一项为期22年的随访研究,在超过3000名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的居民中发现,接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阿莫西林+奥美拉唑)及补充维生素与胃癌发生率的降低相关,而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补充维生素及补充大蒜均与胃癌死亡率的降低相关。(@沈志勋)
Nature Reviews:食物-菌群相互作用及个性化营养(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34.648]
① 饮食模式、季节变化、昼夜节律和间歇性禁食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② 菌群影响宿主生理机能:促进食物的消化或吸收、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调节机体免疫和代谢等;③ 个体间菌群组成不同,饮食引起的代谢变化因人而异,产生的代谢物会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提供有益菌代谢物前体化合物可用于个性化饮食设计;④ 对临床指标、微生物组成、疾病相关基因、个体目标及生活方式等的机器学习,或可用于制定个性化饮食。
Dietmicrobiota interactions and personalized nutrition
09-20, doi: 10.1038/s41579-019-0256-8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了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Eran Elinav主笔的文章,系统性的综述了食物与菌群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个性化营养所涉及的相关因素,以及实现个性化营养还面临的相关问题。(@郭兵兵)
Cell:新方法助力研发菌群导向性食物
Cell[IF:36.216]
① 给无菌小鼠定植由20个明确菌株组成的人肠道菌群,喂食西式饮食+食物纤维制剂组合,发现不同纤维对菌群有不同调控作用;② 用宏蛋白质组和正向遗传学方法,鉴定出纤维制剂中靶向特定肠道菌的生物活性多糖(如豌豆纤维中的阿拉伯聚糖可被多种拟杆菌利用)和细菌利用这些多糖的基因;③ 精细操纵菌群组成+基于磁珠的人工食物颗粒传感器,揭示出特定细菌在体内对纤维代谢的贡献,表明不同细菌对多糖的竞争互作导致纤维对菌群的选择性作用。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Impacts Targeted Manipulation of Human Gut Bacteria by Fiber-Derived Glycans
09-19, doi: 10.1016/j.cell.2019.08.011
【主编评语】能增强特定有益肠道菌及其功能的菌群导向性食物(MDF),是精细调控肠道菌群的一种策略。继前不久在Science发表的用MDF改善儿童营养不良的工作,Jeffrey Gordon团队又在Cell上发表了研发MDF的新成果,报道了一种以小鼠为模型的体内研究方法,鉴定出靶向特定肠道菌的膳食纤维多糖成分,阐释了不同肠道细菌利用膳食纤维多糖的机制,为开发有益于宿主代谢的MDF铺平道路。(@李丹宜)
肠道菌群代谢物: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新焦点(综述)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IF:18.639]
① 肠道菌群通过代谢产物参与调控宿主心血管健康与疾病。其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有助于宿主心血管健康,氧化三甲胺则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② 个性化饮食干预、益生菌/益生元或微生物制剂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备选方案;③ 直接调控菌群理论上可重塑健康菌群促进心血管健康,但目前人类试验效果不明显,仍无推荐的临床处方;④ 未来需要前瞻性干预研究来验证这些新疗法,并更多的关注菌群代谢产物与心脏代谢疾病的因果关系。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04-22, doi: 10.1016/j.jacc.2019.03.024
【主编评语】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这篇综述介绍了肠道菌群在心血管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详细介绍了菌群产物--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氧化三甲胺等代谢物促进心血管健康和导致心血管代谢疾病及恶化的原理。对于目前出现的基于菌群的心血管疾病新疗法,作者呼吁还需大量前瞻性研究,并重点关注菌群代谢物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因果关系。(@陈绮翎)
肠道菌群: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综述)
Endocrine Reviews[IF:15.167]
① 人肠道菌群基因数量是人基因数量的38倍之多,其代谢能力不容小觑;② 肠道菌群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和氨基酸代谢物,可通过多种途径(如肠激素GLP-1)参与调控宿主能量、血糖和炎症;③ 肠道菌群可调节大麻素类系统中的生物活性脂类和特定的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血清素和一氧化氮);④ 特定的细菌成分ClpB和Amuc_1100可调控饮食摄入和肠屏障,并最终控制宿主代谢;⑤ 预计未来会发现多种能调控宿主生理健康的菌群产物,部分或能成为治疗手段。
The gut microbiome influences host endocrine functions
05-13, doi: 10.1210/er.2018-00280
【主编评语】Endocrine Review的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目前关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和宿主生理健康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文中介绍了大量菌群产物以及它们对宿主代谢调节的的实验,强调了肠道菌群被认为是内分泌器官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最后也提到了这些实验大多只证明了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关系而非因果关系,针对菌群产物和特定菌株的新型疗法在目前仍无法取代常规的药物疗法,但也不可否认其潜能。我们应冷静对待目前的菌群热,不过度解读。(@陈绮翎)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5017366.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