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5月,最值得看的30+8篇肠道健康文献!
5月,最值得看的30+8篇肠道健康文献!
今天是第1118期日报。
Gut:菌群在癌症中的作用,国际大佬们达成了哪些共识?
Gut[IF:17.016]
① 18位肿瘤/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国际专家,通过圆桌会议讨论,对微生物组-肿瘤学研究领域的5个主要问题达成共识;② 包括:菌群失调与癌症发生的关联,菌群诱导致癌的潜在机制,菌群促癌的概念框架,因果性vs关联性,未来研究方向;③ 尽管有一些支持性和机制性证据,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人类菌群是癌症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决定性因素;④ 菌群、环境和遗传形成三角互作关系,共同驱动致癌;⑤ 目前缺乏的大型纵向队列研究应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International Cancer Microbiome Consortium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role of the human microbiome in carcinogenesis
05-15, doi: 10.1136/gutjnl-2019-318556
【主编评语】菌群与癌症的研究是菌群研究中的重点领域,国际癌症微生物组协会(ICMC)于2017年的创立大会上,召集了肿瘤学/微生物组学研究领域的18位国际专家,就该领域的5个关键性问题,通过为期1天的圆桌会议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共识,相关文章上周在《Gut》发表。文章信息量很大,此处仅做导读性解读,文中总结的很多观点内容干货很值得专业人士深挖,强烈推荐!(@李丹宜)
Nature子刊:菌群与肿瘤治疗(综述)
Nature Medicine[IF:32.621]
① 肠道菌群失调促进结直肠癌等肠道癌症的发展,和肝癌、乳腺癌的恶化相关;② 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时,特定肠道菌群能增强系统性免疫和瘤内免疫细胞浸润,但各项试验中菌群种类差异很大;③ 化疗、放疗等肿瘤治疗导致菌群失调,菌群可影响肿瘤治疗的毒性;④ 瘤内菌群能够改变化疗药物的结构,激活癌细胞获得药物抗性,调控肿瘤微环境;⑤ 粪菌移植、益生菌/益生元补充、饮食干预、靶向瘤内菌群等方式,或可用于在癌症治疗中调控菌群。
The microbiome, cancer, and cancer therapy
03-06, doi: 10.1038/s41591-019-0377-7
【主编评语】《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菌群在肿瘤发生发展、肿瘤治疗中的调控作用,以及肿瘤治疗对菌群的影响,并重点关注了肿瘤内菌群的作用,讨论了菌群针对性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景。(@沈志勋)
JAMA:结直肠癌筛查指南
JAMA[IF:44.405]
① 美国MSTF新发布的结直肠癌(CRC)筛查指南;② 患病平均风险人群建议50岁开始CRC筛查,非裔美国人推荐从45岁开始;③ 对有CRC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病年龄较早或2位CRC二级亲属的人群,推荐40岁或更早开始筛查;④ 首选筛查手段为每10年一次结肠镜检或每年一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⑤ 2级筛查方法为每5年一次CT结肠成像,3年一次FIT-粪便DNA检测或5-10年一次乙状结肠镜检;⑥ 既往检查结果阴性的75岁以上人群或预期寿命小于10年者,可停止筛查。
JAMA Clinical Guidelines Synopsis -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04-25, doi: 10.1001/jama.2019.4842
【主编评语】《JAMA》近期发表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对于推荐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人群、筛查方法进行了阐释,对结直肠癌预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小肠君)
影响食管癌风险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Gastroenterology[IF:20.773]
① 纳入50045名40-75岁的受试者,平均随访10年,317名受试者发展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② 吸烟、吸毒、喝大于60摄氏度的热茶、摄入水果及蔬菜较少、牙齿缺失过多、饮用非管道水、暴露于室内空气污染均与ESCC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且呈现出剂量效应;③ 暴露于多项上述环境风险因素,与ESCC风险的阶梯式增加显著相关,最高可增加7倍的ESCC风险;④ 约75%的ESCC病例可归因于暴露于多项上述环境风险因素。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Esophageal Cancer Based on Results From the Golestan Cohort Study
04-01, doi: 10.1053/j.gastro.2018.12.024
【主编评语】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5万名受试者进行10年随访,发现吸烟、吸毒、喝热茶、少吃水果蔬菜等因素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且暴露于越多的环境风险因素,食管癌风险越高。(@沈志勋)
哪些环境因素与炎症性肠病风险相关?(综述)
Gastroenterology[IF:20.773]
① 对53项观察性研究荟萃分析进行伞状回顾;② 与IBD风险增加相关的因素:吸烟、阑尾切除、扁桃腺切除(CD),都市居住(CD和IBD),抗生素、口服避孕药、缺乏维生素D、非幽门螺杆菌的肠肝螺杆菌菌种感染(IBD),软饮料(UC);③ 与IBD风险降低相关的因素:体育活动、同床、高维生素D水平(CD),喝茶(UC),母乳喂养、高水平叶酸(IBD),幽门螺杆菌感染(CD、UC和IBD);④ 这些关联的证据强度为中到高;⑤ 需高质量前瞻性研究来确定因果性。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n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04-20, doi: 10.1053/j.gastro.2019.04.016
【主编评语】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中,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一项对基于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荟萃分析的“伞状回顾”研究(对荟萃分析的荟萃分析),评估环境因素与IBD的关联,鉴定出证据强度较高的可增加IBD风险的9个因素和可降低IBD风险的7个因素,以及若干证据强度较弱的关联性环境因素,并指出不同荟萃分析间的方法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对进一步探究IBD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很有参考意义。(@李丹宜)
Cell子刊:IBD中的细胞因子(综述)
Immunity[IF:19.734]
① 细胞因子网络调控肠道上皮细胞与免疫细胞互作,维持肠道上皮屏障及对菌群的免疫耐受;② 破坏细胞因子网络触发先天性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随后引起致病性Th1及Th17型免疫反应,最终发展为慢性炎症;③ 已有部分靶向细胞因子的药物获批用于治疗IBD(抗TNF、抗IL-12p40);④ 部分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有较好效果:抗IL-23p19、抗IL-1Ra、抗IL-18BP等;⑤ 尚无药物可抑制或逆转IBD晚期的纤维化,靶向OSM或IL-36的药物在临床前实验中有较好疗效。
Cytokine Network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04-16, doi: 10.1016/j.immuni.2019.03.017
【主编评语】来自Immunity上发表的一篇重要综述文章,详细阐述了细胞因子网络在IBD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重要调控作用,并介绍了靶向细胞因子治疗IBD的药物研发及临床研究的进展情况,值得一读。(@沈志勋)
Cell:揭示FcRn介导肠病毒B感染细胞的机制
Cell[IF:31.398]
① 肠病毒B可造成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但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尤其是脱壳过程)的受体尚未明确;② 通过CRISPR-Cas9技术进行筛选,鉴定出人新生儿Fc受体(FcRn)是肠病毒B的脱壳受体,FcRn可通过其FCGRT亚基结合病毒颗粒;③ 利用电镜解析不同状态下的病毒结构,揭示了肠病毒B进入细胞的机制;④ 与肠病毒B的附着受体(attachment receptor)CD55不同,肠病毒B与FcRn的结合在酸性条件下引起了病毒颗粒的构象变化。
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Is the Cellular Uncoating Receptor for Enterovirus B
05-16, doi: 10.1016/j.cell.2019.04.035
【主编评语】来自中科大、北大及首医大的团队合作在《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利用CRISPR技术筛选鉴定出了肠病毒B的脱壳受体FcRn,并利用电镜解析了不同状态下的高分辨率病毒结构,揭示了FcRn介导肠病毒B感染细胞的机制。(@沈志勋)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5157506.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