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4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4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发布时间:2020-05-20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4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今天是第1090期日报。


NEJM:阿司匹林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事件风险,但可增加出血风险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9.258]

① 15480名糖尿病患者濉分分为2组,每日服用100mg阿司匹林或等量安慰剂,平均随访7.4年;② 阿司匹林组患者的严重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患者(8.5% vs. 9.6%);③ 阿司匹林组的出血事件显著高于安慰剂组(4.1% vs. 3.2%),主要是胃肠道出血及其它颅外出血;④ 阿司匹林组与安慰剂组的胃肠道癌症或其它癌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⑤ 阿司匹林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严重血管事件风险,但可增加出血风险。

Effects of Aspirin for Primary Prevention in Person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2018-08-26, doi: 10.1056/NEJMoa1804988

【主编评语】糖尿病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下,糖尿病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虽然可显著降低严重血管事件的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沈志勋)

张抒扬+张晨虹等:不同冠心病严重程度人群的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组学关联性分析

Microbiome[IF:9.133]

① 通过对160名冠心病患者和40名健康人进行多组学分析,发现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随着冠心病(CAD)严重程度发生变化;② 确定了与CAD严重程度相关的29个血清代谢物模块;③ 分析并鉴定了与CAD严重程度相关的肠菌CAG;④ 特定菌群可能通过影响宿主的代谢途径,影响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⑤ 基于上述微生物和代谢物所构建的疾病分类器,不仅可以在另一验证队列中准确区分疾病与健康人群,甚至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的冠心病亚组。

Altera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ism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everity
04-26, doi: 10.1186/s40168-019-0683-9

【主编评语】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团队与上海交大张晨虹近期在《Microbiome》合作发表研究,发现不同亚型冠心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存在差异,并通过多组学关联分析探讨了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宿主代谢进而影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该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为其作为冠心病诊断预防的新型靶标提供依据。(@小肠君)

Lancet:临床指标+肠道菌群/肠道基因表达,预测小儿结肠炎治疗应答

Lancet[IF:53.254]

① 纳入约400名新诊断儿科溃疡性结肠炎患儿,进行标准化结肠炎治疗和评估;② 150例第52周达到无需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缓解效果,74例升级为免疫调节剂,123例抗TNFα治疗,25例结肠切除术;③ 抗菌肽基因谱、瘤胃球菌科与萨特氏菌属的丰度与无需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缓解相关;④ 预测对生物疗法的反应可考虑肠道菌群和宿主肠道基因表达的变化;⑤ 早期使用美沙拉嗪或皮质类固醇,可在第4周用这些疗法作为第52周结果的预测因子,及时引入额外的药物治疗。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predictors of response to standardised paediatric colitis therapy (PROTECT): a multicentre inception cohort study
03-29, doi: 10.1016/S0140-6736(18)32592-3

【主编评语】Lancet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约400名小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标准化治疗的应答进行了评估,发现可结合临床指标及生物学特征(特定肠道细菌丰度、肠道基因表达等),预测患儿对标准化治疗的应答。(@沈志勋)

Nature Reviews:关注生物钟与新陈代谢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IF:35.612]

① 哺乳动物拥有多种系统和分子机制,将生物钟与从细胞器到整个生物体的所有水平的代谢联系起来;② 细胞都配备昼夜节律振子,由主时钟控制,通过控制代谢通路的限速步骤赋予单个细胞和器官节律性;③ 昼夜节律调节营养、能量和氧化还原水平信号;④ 昼夜节律和代谢间的互作很广泛,节律失调会引起各种病理现象;⑤ 今后需整合代谢途径和生物钟研究,研究潜在分子机制,扩展相关代谢途径库,开发新模型解决昼夜节律代谢紊乱的病理后果。

Crosstalk between metabolism and circadian clocks
01-11, doi: 10.1038/s41580-018-0096-9

【主编评语】哺乳动物的昼夜节律影响新陈代谢。《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发表一篇综述,系统性讨论哺乳动物新陈代谢和生物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潜在的机制,涉及饮食、菌群代谢以及各种代谢相关疾病,值得参考。(@小肠君)

微生物节律性对宿主生理的影响

EMBO Reports[IF:8.749]

① 宿主可通过生物钟机制(肠上皮蠕动、分泌等)和进食行为影响肠道菌群的昼夜活动,而昼夜变化的菌群反过来也会影响宿主的节律性行为;② 昼夜节律的破坏增加了宿主对病毒和细菌的易感性,而菌群可通过生态竞争帮助抵抗病原菌的入侵;③ 由生物钟破坏引发的代谢紊乱可能是因为菌群组成和功能的畸变造成的;④ 正常肝功能的维持和癌症的发生也与微生物节律相关;⑤ 将来有必要增进对菌群节律性在宿主生理和疾病中作用的了解。

Microbiome diurnal rhythmicity and its impact on host physiology and disease risk
03-15, doi: 10.15252/embr.201847129

【主编评语】Eran Elinav等人近期在《EMBO Reports》发表综述,回顾总结了昼夜节律是人体和微生物共同具有的生理特征,现代生活破坏了生物钟,可导致肥胖、糖尿病、癌症和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这些疾病又与菌群生态失衡也存在密切关系。宿主-菌群之间相互作用的节律性也可能对疾病产生重要影响。(@高春辉)

Cell:寻找影响宿主生理的菌群代谢物

Cell[IF:31.398]

① 利用单菌株培养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配体筛选系统PRESTO-Tango,从IBD患者的肠道菌群中筛选出144株菌株,其代谢产物可活化人类GPCR;② 菌群代谢产物激活的GPCR中,包含许多之前未找到配体的孤儿GPCR;③ 筛选到的菌株中,摩氏摩根菌可将膳食组氨酸转化为组胺并影响结肠蠕动,还可转化L-苯丙氨酸为强效精神活性物质,在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引发苯乙胺中毒;④ 肠道细菌产生的必需氨基酸L-苯丙氨酸,是GPR56和GPR97的受体激动剂。

A Forward Chemical Genetic Screen Reveals Gut Microbiota Metabolites That Modulate Host Physiology
04-18, doi: 10.1016/j.cell.2019.03.036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产生大量代谢产物。《Cell》近期发表研究,利用但菌株培养技术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配体筛选系统,筛选出可产生GPCR配体的144株肠道细菌,并分析了其代谢物对宿主生理活动的影响。该研究提供了一种高通量筛选GPCR配体、研究肠道菌群-代谢物-宿主互作的平台。(@小肠君)

张和平团队:益生菌的作用与摄入者的年龄有关

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5.511]

① 90只狗按年龄分为年长(>5岁)、训练期(9月-2岁)和幼年(<8月)三组,每组内实验组连续20天食用含3株益生菌的复合物的食物;② 益生菌显著提高年长组的日均饮食摄入量,增加所有狗的日均增重量,提高血液IgG、IFN-α和粪便SIgA水平 ,减少TNF-α ;③ 益生菌对年长狗影响最大,食用益生菌显著增加有益菌,减少潜在有害细菌;④ 益生菌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强化宿主免疫、改善健康;⑤ 年长狗在食用益生菌后,菌群结构趋向于更年轻的个体。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ompound Probiotics Improved Canine Feed Intake, Weight Gain, Immunity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04-02, doi: 10.3389/fimmu.2019.00666

【主编评语】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团队近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发表研究,利用复合益生菌改善犬类的摄食、体重、免疫和菌群结构,而且发现犬类对益生菌的响应与年龄有关。由于犬类肠道菌群结构与人相似,该研究结果对开发益生菌促健康手段具有借鉴意义。(@小肠君)

Nature:单个干细胞如何发育为肠道类器官

Nature[IF:41.577]

① 转录因子YAP1的瞬时调控及之后的组织再生过程,推动了单个肠道干细胞向肠类器官发育;② 在类器官发育的对称期细胞间的YAP1含量发生变化,在8细胞期和16细胞期之间,引发Notch-DLL1通路活性的空间差异;③ 上述差异构成了类器官发育中第一次对称性破坏事件,促进了第一个潘氏细胞的产生;④ 导致YAP1分布差异的因素,可能包括由细胞分裂不同步导致的细胞叠挤和胞外基质密度不同;⑤ Notch信号通路参与分化中对称性破坏,在稳态时维持细胞分化。

Self-organization and symmetry breaking in intestinal organoid development
04-24, doi: 10.1038/s41586-019-1146-y

【主编评语】对称性消失是肠道类器官发育的重要环节。《Nature》近期发表研究,发现从单个干细胞向类器官发育是一个组织再生过程,需要转录因子YAP1的调控,涉及Notch-DLL1通路活性的空间差异性。该结果强调了YAP1在感知组织稳态中的核心作用,也指出了Notch通路在组织发育、稳态调节中的双重功能。(@小肠君)

张发明等:菌群移植抗癌治疗的新武器(综述)

Cancer Letters[IF:6.491]

① 肠道菌群移植在抗癌的临床疗效和减轻治疗相关毒副作用方面有重要作用;② 菌群移植用于消化道途径包括粪菌移植(FMT)和选择性菌群移植(SMT),菌群升阶治疗策略(step-up MT)需要个体化应用;③ 菌群移植用于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这一转化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④ 基于智能分离系统和独立实验室的“clean FMT”已进入临床应用;⑤ 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作为新型给药途径,使肿瘤治疗中所需的全结肠途径反复移植成为可能。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Targeting Cancer Treatment
03-21, doi: 10.1016/j.canlet.2019.03.010

【主编评语】多项研究发现抗癌治疗的疗效和相关毒副作用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联系,因此菌群移植有望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新手段。《Cancer Letters》近期发表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团队的综述,阐述了菌群和菌群移植在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特别提到了作者团队在菌群移植体系、新型移植途径结肠TET、选择性菌群移植领域的创新。文章全面综述了菌群移植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方法学、有效性及挑战,值得品读!(@李丹宜)

Nature子刊:全球数据揭示结直肠癌特征菌群

Nature Medicine[IF:32.621]

① 纳入来自欧美、东亚地区的8项人群对照研究共计768参与者,发现在结直肠癌(CRC)患者的粪便菌群中有29个菌种丰度升高;② 来自单个CRC研究的特征菌群,同样可预测其他研究中的CRC患者;③ CRC患者的粪便菌群基因组中,分解蛋白质和粘蛋白的基因较多,降解碳水化合物的基因减少;④ CRC患者体内的次级胆汁酸产量可能增加,CRC相关的肠道菌群变化很可能与高脂、高肉类的饮食相关;⑤ CRC相关的特征菌群及其功能,有望在全球用于CRC诊断。

Meta-analysis of fecal metagenomes reveals global microbial signatures that are specific for colorectal cancer
04-01, doi: 10.1038/s41591-019-0406-6

【主编评语】《Nature Medicine》近期发表一项涵盖全球多个地区结直肠癌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了29个具有全球代表性的特征肠道菌群,以及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菌群代谢特点,这些宏基因组信息有望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结直肠癌诊断。(@小肠君)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5207547.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