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早产或为“慢性病”,终身“呵护”不-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早产或为“慢性病”,终身“呵护”不

发布时间:2020-05-20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早产或为“慢性病”,终身“呵护”不能少 母婴之声

“母婴之声”由国家母婴乳品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联合出品。


今天是039期。


Lancet:早产,也是一种“慢性病”

Lancet[IF:53.254]

① 纳入瑞典1973-2015年出生的429万余名人群,随访到2017年,最大者45岁,记录死亡情况及病因;② 队列中总死亡率是1%,相比于足月儿(39-41周),不同类型早产儿的死亡率更高;③ 出生胎龄与死亡率呈现负相关的剂量反应关系,22-27周极早产儿死亡率相较于足月儿高出66倍;④ 早产相关的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⑤ 早产儿死亡的潜在病因包括先天性异常、呼吸/内分泌/心血管系统疾病、癌症等;⑥ 通过家庭内分析,上述关联与基因及生活环境等因素无关。

Gestational age at birth and mortality from infancy into mid-adulthood: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04-04, doi: 10.1016/S2352-4642(19)30108-7

【主编评语】早产是不良妊娠结局中常见的一种,引起产科学界的诸多关注。早产儿的长期生活及健康状况鲜有文章报道。本文通过分析瑞典国家队列数据,发现早产儿在中年之前,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该作者认为,“早产”应该被视为个体的一种“慢性病”,需要终身的“护理”和重视。(@Epi汪)

早产儿易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综述)

European Heart Journal[IF:23.425]

① CDC数据显示,美国10%的儿童为早产儿,而早产儿在今后的生活中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但其中的机制并不明确,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② 早产儿体内细胞氧化应激增加,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内皮功能障碍;③ 其免疫系统不成熟,某些细胞因子产生受损,而炎症状态加剧;④ 血脂异常、产后生长及代谢综合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紊乱、遗传因素及表观遗传学改变等;⑤ 近年来发现,通过肠道菌群改变或可降低早产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Mechanisms linking preterm birth to onse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ater in adulthood
04-01, doi: 10.1093/eurheartj/ehz025

【主编评语】本综述总结了早产儿出生后具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可能病因。其中新生儿肠道菌群的改变,或可降低早产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为进一步制订针对早产儿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措施提供新的思路。(@Epi汪)

Lancet子刊:关注极早产儿长期预后结局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IF:N/A]

① 纳入澳大利亚队列研究中751名无致命畸形而接受重症护理的极早产儿(<28周),随访其8岁时神经发育情况,包括脑瘫、智力障碍、失明、失聪等;② 73%的儿童活到8岁,在其中17%的儿童伴有上述残疾;③ 出生时胎龄越大,死亡率越低,而无残疾生存率越高,但与伴残疾生存率关系不大;④ 产后发生脑室出血、白质软化症、皮质醇使用、外科手术等事件将增加残疾的风险;⑤ 上述事件的发生会降低早产儿的无残疾生存率;⑥ 应该关注早产儿的长期预后。

Changes in long-term prognosis with increasing postnatal survival and the occurrence of postnatal morbidities in extremely preterm infants offered intensive care: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2018-10-22, doi: 10.1016/S2352-4642(18)30287-6

【主编评语】本研究通过整合3个队列研究的数据,发现没有在围产期死亡的极早产儿,其成长过程中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比例较高,包括脑瘫、智力障碍等。而这些“残疾”的发生,与一些疾病事件相关。该研究进一步提示早产儿的长期预后研究非常重要,可以为早产儿的康复护理提供更多理论支持。(@Epi汪)

早产儿患睡眠呼吸障碍的风险高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IF:8.36]

① 纳入瑞典国家队列数据中418万余名单胎妊娠的孕妇资料,随访其后代睡眠呼吸障碍(SDB)的患病情况,最大受访者43岁;② 随访期间SDB患病率为4.1%,且早产儿(<37周)在0-43岁内患SDB的风险比足月儿高1.4倍;③ 极早产儿SDB患病风险比足月儿高出2倍多;④ 无论男女均有以上规律,且男性早产儿SDB患病风险与早产的关联更强;⑤ 兄弟姊妹分析提示以上关联只有少部分可归因为基因或家庭环境因素;⑥ 需要加强对早产儿的长期随访和筛查,预防SDB。

Preterm birth and risk of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from childhood into mid-adulthood
04-21, doi: 10.1093/ije/dyz075

【主编评语】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的队列研究结果提示,早产儿在未来40年内,患睡眠呼吸障碍的风险更高,且极早产儿更加明显。这也是首次以大型队列的数据表明二者之间的关联,具体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Epi汪)

Lancet子刊:早产儿住院是否应该住“单间”?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IF:N/A]

① 检索公开数据库文献,纳入13篇研究,共计4793名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在单独家庭病房及开放式病房住院的早产儿的长期预后;② 两组早产儿在18-24月的神经发育上没有差异;③ 单独病房组早产儿败血症发病风险更低,是开放式病房儿童的0.6倍;④ 单独病房组早产儿出院后纯母乳喂养的比例更大;⑤ 两组早产儿在住院时长、生长发育、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出血、视网膜病变以及死亡等不良结局发生风险没有差异。

Hospitalising preterm infants in single family rooms versus open bay uni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03-01, doi: 10.1016/S2352-4642(18)30375-4

【主编评语】早产儿出生后往往需要住院护理观察,由于其身体免疫力差,近年来有研究其需要住在单独的家庭病房,为防止较差感染。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提示,单独病房确实可以降低早产儿败血症风险,但在其他不良结局的发生以及早产儿的长期神经发育方面,并没有差异。考虑到单独病房的经济成本,该研究为进一步卫生决策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依据。(@Epi汪)

极早产儿添加配方奶粉或可助生长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49]

① 纳入分析美国2007-2016年来26万余名住院极早产儿数据,计算从出生到出院期间体重和头围z评分变化(△z);② 这其中纯母乳喂养的占6.6%,母乳+配方奶粉联合组44%,纯配方奶粉的占49%;③ 三组儿童住院期间体重/头围绝对值增长,但z评分均降低(△z<0),说明生长速度均小于正常儿童;④ 与纯配方奶粉组相比,纯母乳喂养组体重/头围△z最小,联合组居中,说明纯母乳喂养生长速度最低;⑤ 10年来,△z有增高趋势,且三组间差异在逐年减少;

Diet, weight gain, and head growth in hospitalized US very preterm infants: a 10-year observational study
04-17, doi: 10.1093/ajcn/nqz008

【主编评语】极早产儿由于其生长发育未完全,往往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住院期间其体重、头围将呈现明显的增长。本研究采用从出生到出院的体重/头围z评分变化来反映其在住院期间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提示:1. z评分均降低,说明极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的生长速度低于正常水平;2. 纯母乳喂养组的极早产儿生长速度最缓慢;3,近10年来,极早产儿的早期生长发育水平得到提升,无论是何种喂养模式,之间的差异变小。(@Epi汪)

孕期邻苯二甲酸酯暴露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F:7.297]

① 纳入152名非裔和?158名白种美国孕妇,检测孕期尿样中各类邻苯二甲酸盐(PAEs)代谢物水平;② 非裔的部分代谢产物水平高于白人;③ 母亲尿液PAEs水平与小于胎龄儿(SGA)、低出生体重(LBW)、早产(PTB)发病率呈正相关;④ 非裔母亲暴露高MiBP和 MEP的,PTB的风险高于白人,而白人母亲暴露高MEHP的胎儿SGA风险高于非裔;⑤ PAEs暴露与男性胎儿LBW的关联高于女性;⑥ 孕期PAEs暴露与不良分娩结果有关,且在不同孕妇种族和婴儿性别之间有差异

Racial disparity in maternal phthalates exposure; Association with racial disparity in fetal growth and birth outcomes
04-19, doi: 10.1016/j.envint.2019.04.005

【主编评语】邻苯二甲酸酯暴露是研究较多的环境污染物,被证实与胎儿的生长发育相关。本研究通过在人群中检测的结果发现,其在不同民族,不同的胎儿性别中,作用的效果并不一致。(@Epi汪)

大连医科大学:母乳中的岩藻糖基或可增强婴儿免疫力

mBio[IF:6.689]

① 与野生型(WT)母鼠哺育的子代相比,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杂合型母鼠所哺育的WT子鼠肠道乳酸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相对丰度降低;② 而毛螺菌科NK4A136、Akkermansia等菌相对丰度增高;③ 其后代脾脏中CD19+CD69+B淋巴细胞水平降低,体液免疫应答水平下降;④ 体外实验发现,化学合成的核心岩藻糖基化低聚糖能够促进一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株的生长;⑤ 这些菌株代谢L-岩藻糖的产物能够通过B细胞受体(BCR)介导的信号通路活化B细胞。

Core Fucosylation of Maternal Milk N-Glycan Evokes B Cell Activation by Selectively Promoting the L-Fucose Metabolism of Gut Bifidobacterium spp. and Lactobacillus spp.
04-02, doi: 10.1128/mBio.00128-19.

【主编评语】近期,大连医科大学李明团队在《mBio》杂志上发表关于母乳核心岩藻糖基化N-聚糖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及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本研究综合了人源样本分析、动物实验及体外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母乳中的核心岩藻糖基化蛋白N-聚糖可能通过改变婴儿的肠道菌群,提高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从而促进新生儿B细胞活化。该结果为婴儿个性化营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Epi汪)

孕妈妈肠道菌群改变或与激素有关

Cell Reports[IF:8.032]

① 收集35名孕妇在妊娠早期和妊娠晚期的粪便样本,对肠道菌群V4区进行测序,发现孕晚期奈瑟菌属、双歧杆菌等相对丰度增加;② 在小鼠模型中发现,孕鼠的肠道中双歧杆菌丰度是孕前的4.3倍;③ 在非孕母鼠中皮下埋植孕酮21天,其肠道菌群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明显变化,且双歧杆菌丰度增加;④ 收集非孕母鼠粪便样本进行体外细菌培养11天,试验组添加黄体酮,结果菌群多样性降低,双歧杆菌丰度增加;⑤ 孕期黄体酮可能会促进肠道中双歧杆菌增长。

Progesterone Increases Bifidobacterium Relative Abundance during Late Pregnancy
04-16, doi: 10.1016/j.celrep.2019.03.075

【主编评语】孕期肠道菌群将会发生改变,但其中的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人群研究、动物实验以及体外实验,证实肠道菌群的改变与体内黄体酮激素的增加有关。鉴于大量研究提示,肠道菌群改变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联,未来肠道菌群在妊娠期疾病风险评估及疾病预防领域的作用将颇具潜力。(@Epi汪)

新生儿胆汁淤积症的诊断和治疗(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16.99]

① 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是一组胆汁流出障碍性疾病,伴有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② 该病的病因可能包括感染、毒素、内分泌、结构异常、遗传等;③ 该病并不是生理上的胆红素增高,为提高后期治疗的效果,需要经济有效的手段进行早期筛查和识别,并立即进行干预;④ 测序技术的发展为探索该病的遗传病因提供可能,并且该手段可以应用在无创筛查以及精准治疗方面;⑤ 肝脏内诸多位置可能引起胆汁的形成及流动的损害,这是新药治疗的潜在靶点。

Neonatal cholestasis: emerging molecular diagnostics and potential novel therapeutics
03-22, doi: 10.1038/s41575-019-0132-z

【主编评语】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及时有效地识别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胆汁淤积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综述阐述了二者的区别,并总结了新生儿胆汁淤积症可能的病因、面临的挑战,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给其带来的机遇。(@Epi汪)

感谢本期母婴之声的创作者:Epi汪,尹小甜

点击阅读过去10期的母婴之声:

0419 NEJM聚焦用药问题,让妈妈们获得安全药、放心药

0412 子痫前期早诊断,胎盘生长因子来帮忙

0405 预防近视很重要,户外运动是王道

0329 预防儿童自闭症,从孕妈妈做起 

0322 让年轻的生命免受肿瘤之殇:儿童肿瘤专题

0315 “起跑线”与“终点线”:童年生活条件与老年认知有啥关联?

0308 减少儿童抗生素使用,任重道远

0301 柳叶刀亮剑:测序技术助力产前检查

0222 幼儿少用电子产品,身心更健康

0215 孕育健康宝宝,关注孕妈妈的血糖和体重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国家母婴乳品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5207553.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