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昆虫、藻类和培养肉,没准是未来餐桌上
昆虫、藻类和培养肉,没准是未来餐桌上的“家常菜”
今天是第971期日报。
Nature子刊:开发“未来食品”或将大有可为!
Nature Sustainability[IF:N/A]
① 将9种未来食品(培养肉、菌蛋白、黑水虻幼虫、家蝇幼虫、粉虱幼虫、小球藻、螺旋藻、糖海带和贻贝)与植物源食品(PSF)和动物源食品(ASF)进行比较;② 未来食品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其蛋白质、氨基酸、宏量和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含量与PSF和ASF相差无几,甚至更高;③ 未来食品对土地的需求少,能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生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④ 对未来食品的进一步研究是发展可持续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
The potential of future foods for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iets
12-14, doi: 10.1038/s41893-018-0189-7
【主编评语】源自植物、家畜和鱼类是人类传统食物中的核心成分,近年来被称为“未来食品”的食物,比如昆虫、藻类和培养肉等,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Nature Sustainability近期发表文章,将9种未来食品与传统食物在营养价值和环境效益方面进行了对比,揭示了这类食物的潜在价值。(@mildbreeze)
Gut:肠道菌群与肿瘤免疫治疗,仍需更多深入研究
Gut[IF:17.016]
① 肠道菌群可影响癌症患者的PD-1疗效,但是不同的研究组却发现不同的菌株均有类似效果,因此对三项研究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② 结果表明不同研究的菌群/β多样性、优势菌株、LEfSe结果、KEGG功能和菌群预测信号均不完全一致;③ 通过菌群信号预测PD-1疗效,或许还需要结合RNA测序、代谢组学、癌症过程管理及肠道真菌/病毒的分析,并通过临床试验,深入理解菌群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的关系。
Microbiota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 in search of microbial signals
12-08, doi: 10.1136/gutjnl-2018-317220
【主编评语】Gut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对3项先前的研究数据进行了总结,对比了肠道菌群对PD-1在癌症患者中的疗效的影响,发现不同研究中,菌群的相关信息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今后还需更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以深入剖析菌群与癌症免疫治疗疗效的关联。(@沈志勋)
南方医科大学:肠道菌群生成的格拉司琼在败血症中的护肝作用
Hepatology[IF:14.079]
① 肠道菌群可影响小鼠对败血症所致肝损伤的易感性,抵抗和易感败血症的小鼠有不同的肠道菌群代谢功能;② 抵抗败血症的小鼠肠道菌群可产生较多的格拉司琼,可减少巨噬细胞的促炎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对败血症诱导的肝损伤起保护性作用;③ 该作用依赖于TLR4信号,格拉司琼可能通过抑制5-羟色胺3A受体,减少TLR4下游的NF-кB活化和p-p38积累;④ 败血症患者中,粪便格拉司琼水平与肝损伤程度呈负相关;⑤ 格拉司琼或可防治败血症引起的肝损伤。
Intestinal microbiota mediates the susceptibility to polymicrobial sepsisinduced liver injury by granisetron generation in mice
12-01, doi: 10.1002/hep.30361
【主编评语】败血症诱导的肝损伤,是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一大问题。Hepatology近期发表来由南方医科大学团队主导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影响小鼠对败血症诱导的肝损伤的易感性,并揭示了菌群生成的格拉司琼(一种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的关键作用和分子机制,为防治败血症引起的肝损伤提供新思路。(@mildbreeze)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602768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