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1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1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发布时间:2020-06-05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1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今天是第945期日报。

Science重磅综述:肠道菌群链起饮食和健康(一图读懂

Science[IF:41.058]

① MAC(菌群可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微量营养素和食品添加剂深入影响肠道菌群和人体健康;② 生酮、古式、素食、地中海、限定碳水化合物饮食及发酵食品或对特定人群有益,但亟需结合菌群进行深入研究;③ 饮食干预商业化在加速,但大量基础性问题未解决,且大部分理论基础源自动物模型;④ 菌群可塑性很强,但这是双刃剑,不恰当干预方法或适得其反;⑤ 未来需明确对饮食快速响应的关键微生物,并结合多组学、新算法等建立个体化干预方案。

The gut microbiota at the intersection of diet and human health
11-16, doi: 10.1126/science.aau5812

【主编评语】2018年11月16日上线的Science杂志,以封面形式推出了“饮食和健康”专辑,发表了4篇重量级综述。其中关于肠道菌群的文章,系统性阐述了不同的饮食成分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深入影响,进而阐述了相关进程对人体细胞、代谢、生理功能以及慢性疾病发生的至关重要作用,也对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展望。文章内容非常扎实,三张图举例说明了目前被了解得最深入的菌群相关代谢过程。这篇综述是开放下载的,值得专业人士逐字逐句认真阅读,我们也特别将图改造成了一图读懂,希望能帮助读者了解核心内容。强烈推荐!(@热心肠先生)


长按二维码查看图片

以毒攻毒:用免疫治疗改善食物过敏(一图读懂)

Science[IF:41.058]

① 可减轻食物过敏的免疫治疗,通过口服或注射逐渐增加过敏原摄入,使免疫系统脱敏;② 该疗法可抑制免疫球蛋白(Ig)E产生、增加IgG4生成,来减弱肥大细胞对过敏原的反应性,还可增加IgA生成,使进入血流的过敏原减少;③ 大多数患者可在一年后对过敏食物有更高的耐受性,但个体差异很大;④ 长期效果仍需确认,过敏者需终身治疗,许多影响免疫的因素都可引起/加重治疗的不良反应;⑤ 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人们对该疗法在期待的同时仍存焦虑。

Toxin or treatment?
10-19, doi: 10.1126/science.362.6412.278

【主编评语】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在西方国家不断上升,花生、牛奶、鸡蛋等均可能引起严重过敏,传统方法除了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没有可有效改善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不少医生和公司正在进行免疫治疗的实践和产品研发,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摄入,使免疫系统对过敏食物变得“麻木”,缓解过敏反应。但这种治疗策略仍有很多风险和未知因素,焦虑的暗流依然涌动。Science上月发表的长篇新闻稿,对该疗法的相关研究、临床和产品研发进展进行了报道,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特别推荐给有兴趣的读者。(@mildbreeze)


长按二维码查看图片

Science:科学禁食有益健康(综述)

Science[IF:41.058]

① 大量动物研究和小型临床试验显示,热量限制、限时进食、隔日/周期性禁食、模拟禁食饮食等饮食干预策略,对很多慢性疾病有预防和改善作用,可延缓衰老;② 这些饮食模式以减少热量摄入和/或定期禁食为核心,各有特点和优劣,主要通过作用于多个长寿调节通路、调节生理和代谢节律、将能量从生长和繁殖向维持、抗逆和修复转移等机制,保护细胞、改善代谢和健康;③ 研发整合营养平衡、餐量控制和科学禁食的饮食方法,将有助于促进健康老化。

A time to fast
11-16, doi: 10.1126/science.aau2095

【主编评语】营养不足和过剩都不利于身体健康。以热量限制和禁食为核心的饮食干预方法,是近年的一大研究热点,很多研究显示,这些饮食模式可改善健康、延缓衰老。Science本周发表综述,详细讨论了热量限制、限时进食、周期性禁食和模拟禁食饮食等饮食模式的作用,及其改善健康的潜在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很值得一读。(@mildbreeze)

Science:膳食脂肪并非“敌人”(综述)

Science[IF:41.058]

① 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脂肪比例(C/L)对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影响复杂,低脂饮食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在不同研究中分别显示出促健康作用;② 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以及分子特性,会影响二者对机体健康的作用;③ 不存在通用的最优膳食C/L,重视营养成分质量的情况下,健康膳食中C/L的浮动范围很大;④ 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深入研究膳食中C/L、营养物质质量对健康的影响;⑤ 代谢异常和糖尿病病人等群体,需要更有针对性的饮食结构。

Dietary fat: From foe to friend?
11-16, doi: 10.1126/science.aau2096

【主编评语】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脂肪比例对健康的影响广受关注。本综述回顾了一系列膳食与慢性疾病的关联性研究,总结了营养学界在膳食成分比例、质量对健康的影响方面的分歧和共识,指出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脂肪比例对健康的影响还缺乏定论,同时也肯定了特定条件下调整膳食成分比例的促健康潜力。(@小肠君)

Science:“吃”出来的世界冠军(综述)

Science[IF:41.058]

① 膳食干预主要通过提高碳水化合物利用效率,满足竞技运动中机体的能量需求;② 运动员的饮食需长期规划,在比赛和训练中不同的代谢条件下,需平衡体内能量和物质;③ 分子生物学知识有助于优化运动员饮食规划,通过一定训练和饮食管控策略,可提高产能相关代谢途径的效率;④ 饮食干预有助于缓解或延缓疲乏的产生,提高运动员的能量利用效率;⑤ 运动相关的膳食科学需要与实践经验相互结合,竞技运动员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

Swifter, higher, stronger: What’s on the menu?
11-16, doi: 10.1126/science.aau2093

【主编评语】优秀的饮食计划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本文剖析了一系列提高运动员成绩的现代营养学方法,展现了运动营养学针对于不同竞技需求所展现出的多样性;同时也强调了在提高运动员竞技状态领域,分子生物学、营养科学需要与运动员的训练、竞技实践经验相结合,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膳食干预策略。(@小肠君)

Lancet子刊:用营养干预来预防老年认知障碍(综述)

The Lancet Neurology[IF:27.138]

① 恰当的营养摄入可能降低老年人患认知障碍和痴呆的风险;② 特定营养素(叶酸等B族维生素、类黄酮等抗氧化剂、维生素D和n-3脂肪酸等)和食物类别(鱼和海鲜、蔬菜、水果和适量的酒精、咖啡和茶等),可能对老年人认知功能有保护性作用,尤其是缺乏特定营养或遗传易感的个体;③ 饱和/反式脂肪和胆固醇的影响仍不明确;④ 健康饮食模式(地中海饮食、得舒饮食、北欧饮食等)的保护性作用,比单独的营养素和食物类别,有更高的证据强度。

Nutrition and preventio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09-20, doi: 10.1016/S1474-4422(18)30338-7

【主编评语】如何通过营养干预来减少老年人的认知障碍和痴呆风险,是大众和不少研究者感兴趣的研究方向。The Lancet Neurology近期发表综述,详细回顾了该领域近年来的纵向观察性研究和临床试验,值得参考。(@mildbreeze)

NEJM:EPA乙酯可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9.258]

①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8179名用他丁类药物治疗但甘油三酯水平仍较高的高心血管风险患者,其中治疗组每天服用4克二十碳五烯酸乙酯,中位随访时间4.9年;② 与安慰剂组相比,治疗组中,心血管事件主要复合终点、关键次要复合终点、缺血事件的风险,分别显著降低25%、26%和20%;③ 治疗组中发生心房纤颤或扑动而入院的患者比例、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with Icosapent Ethyl for Hypertriglyceridemia
11-10, doi: 10.1056/NEJMoa1812792

【主编评语】二十碳五烯酸(EPA)是鱼油中的一个主要脂肪酸成分,有临床研究表明高剂量EPA及纯化的EPA乙酯,可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REDUCE-IT是一项3b期临床试验,纳入全球约470个中心、共8000多名受试者,中位随访近5年。该研究发现,在用他丁类药物但甘油三酯水平仍然较高的高心血管风险人群中,补充高剂量EPA乙酯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不稳定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风险。虽然鱼油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可能并不显著,但其所含的特定纯化成分及其衍生物,有望作为膳食补剂降低特定人群的心血管风险。(@mildbreeze)

NEJM:补充n-3脂肪酸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与癌症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9.258]

① 25871名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日补充海洋n-3脂肪酸+维生素D、海洋n-3脂肪酸+安慰剂、安慰剂+维生素D3、安慰剂,前两组为n-3组,后两组为安慰剂组,中位随访时间5.3年;② n-3组中386名受试者发展出心血管疾病,安慰剂组中419名,无显著差异;③ n-3组中820名受试者发展出浸润性癌症,安慰剂组中797名,无显著差异;④ 两组在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中风、心血管事件/癌症死亡、全因死亡等次级终点中均无显著差异;⑤ n-3组心肌梗死风险显著降低。

Marine n?3 Fatty Acids and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11-10, doi: 10.1056/NEJMoa1811403

【主编评语】在一些观察性研究中,n-3(又称ω-3)脂肪酸的高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风险降低相关。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中,对超过25000名受试者跟踪随访超过5年,发现相比于补充维生素D3或安慰剂,每日补充海洋n-3脂肪酸对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无显著预防作用。而在次级终点中,补充n-3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另外对不同亚组的分析表明,对于不常吃鱼的人,补充n-3可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19%。(@沈志勋)

NEJM:补充维生素D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与癌症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9.258]

① 25871名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日补充海洋n-3脂肪酸+维生素D、安慰剂+维生素D3、海洋n-3脂肪酸+安慰剂、安慰剂,前两组为D3组,后两组为安慰剂组,中位随访5.3年;② D3组396名受试者发展出心血管疾病,安慰剂组中409名,无显著差异;③ D3组793名受试者发展出浸润性癌症,安慰剂组中824名,无显著差异;④ 两组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风险、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心肌梗死、中风、心血管事件/癌症死亡、全因死亡等次级终点中无显著差异。

Vitamin D Supplements and Prevention of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1-10, doi: 10.1056/NEJMoa1809944

【主编评语】补充维生素D对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何影响尚未明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中,对超过2.5万名受试者进行了超过5年的随访,发现相比于每日补充海洋n-3脂肪酸或安慰剂,每日补充维生素D3并未能显著降低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沈志勋)

NEJM:特定的鼠李糖+瑞士乳杆菌,无助于儿童胃肠炎治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9.258]

① 在加拿大6个急诊科,886名3-48月大儿童在确诊胃肠炎后,连续5天(2次/天)摄入4X10^9 cfu 的鼠李糖乳杆菌R0011(95%)和瑞士乳杆菌R0052(5%)二联制剂或安慰剂;② 入组14天内,试验组和安慰剂组中仍发生中重度胃肠炎的儿童占比分别为26.1%(108/414)和24.7%(102/413);③ 两组之间的腹泻(52.5h vs 55.5h)和呕吐(17.7h vs 18.7h)中位持续时间、计划外到医疗机构就医的比例(30.2% vs 26.6%)、报告不良反应的比例(34.8% vs 38.7%)均无显著差异。

Multicenter Trial of a Combination Probiotic for Children with Gastroenteritis
11-22, doi: 10.1056/NEJMoa1802597

【主编评语】这是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79.258] 刚刚发布的两项重量级益生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之一,表明鼠李糖乳杆菌R0011和瑞士乳杆菌R0052二联制剂并无法在14天内预防中重度胃肠炎的持续发生。这是关于益生菌无法有效应对特定适应症的高等级临床研究证据,很值得关注其中的实验设计、临床实施和数据分析方法。(@热心肠先生)

NEJM:LGG无助于儿童急性胃肠炎治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9.258]

① 在美国10个急诊科,943名3-48月大的儿童在确诊急性胃肠炎后,连续5天(2次/天)摄入10^10 cfu 的鼠李糖乳杆菌GG株(LGG)或安慰剂;② 入组14天内,试验组和安慰剂组中Vesikari评分仍≥9(中重度胃肠炎)的儿童分别占11.8%(55/468)和12.6%(60/475);③ 两组之间的腹泻(49.7h vs 50.9h)和呕吐(均为0h)中位持续时间、日托缺勤中位天数(均为2天)、家庭传染发生率(10.6% vs 14.1%)均无显著差异;④ 5日疗程的LGG并未带来对急性胃肠炎治疗的额外获益。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versus Placebo for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11-22, doi: 10.1056/NEJMoa1802598

【主编评语】这是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79.258] 刚刚发布的两项重量级益生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之一,表明鼠李糖乳杆菌GG株(LGG)无法带来对儿童急性胃肠炎治疗的额外获益。这是关于LGG的超高等级临床研究证据,同样很值得关注其中的实验设计、临床实施和数据分析方法。(@热心肠先生)

北大姜长涛等:二甲双胍调节菌群-胆汁酸-肠道FXR轴,改善代谢紊乱

Nature Medicine[IF:32.621]

① 2型糖尿病患者经二甲双胍治疗后,肠道菌群改变,脆弱拟杆菌显著减少,肠道中的甘氨熊去氧胆酸(GUDCA)和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水平上升;② GUDCA和TUDCA是法尼酯X受体(FXR)拮抗剂,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脆弱拟杆菌生长、降低该菌的胆盐水解酶活性,使GUDCA水平升高,以不依赖于肠道AMPK的方式,抑制肠道FXR信号,发挥改善代谢的作用;③ 高脂喂养的肥胖小鼠口服GUDCA,可抑制肠道FXR信号,并使血液GLP-1上升,改善血糖稳态。

Gut microbiota and intestinal FXR mediate the clinical benefits of metformin
11-05, doi: 10.1038/s41591-018-0222-4

【主编评语】二甲双胍被认为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通过活化AMPK等机制来发挥其降糖功效。Nature Medicine刚刚上线了由北京大学姜长涛团队主导的研究,通过分析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样本,结合动物和体外实验,阐释了二甲双胍改善高血糖等代谢障碍的另一条途径:减少肠道菌群中的脆弱拟杆菌,使特定胆汁酸升高,进而抑制肠道FXR信号。该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二甲双胍药效机制的认知,也为治疗肥胖相关代谢疾病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mildbreeze)

Science子刊:衰老过程中,肠道菌群促进胰岛素抵抗的新机制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6.71]

① 在小鼠和猕猴中分析与衰老相关胰岛素抵抗有关的菌群和免疫因素;② 衰老引起肠道菌群变化和菌群产物丁酸减少,Akk菌的丧失使肠道完整性受损,导致内毒素等炎性菌群产物易位;③ 当丁酸水平下降时,易位的菌群产物可激活CCR2+单核细胞,使网膜中的天然免疫细胞B1a转化为4BL细胞,后者表达的4-1BBL可激活其受体信号引发胰岛素抵抗;④ 直接补充或用恩诺沙星增加Akk菌、补充丁酸、减少CCR2+单核细胞或4BL细胞,均可恢复衰老动物的胰岛素反应。

Commensal bacteria contribute to insulin resistance in aging by activating innate B1a cells
11-14,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t4271

【主编评语】人体衰老与胰岛素抵抗(IR)和免疫失调相关,肠道菌群可能是二者背后的共同因素。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的最新研究,在小鼠和猴子中揭示了肠道菌群作用于免疫细胞进而促进衰老相关IR的新机制,Akk菌和丁酸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该研究表明,对菌群-单核细胞-B细胞轴的靶向干预,可能是逆转衰老相关IR的潜在方法。(@mildbreeze)

Cell:移民美国,西化的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有肠道菌群

Cell[IF:31.398]

① 收集514名在泰国和美国居住的苗族和克伦族个体的样本和数据,分析移民美国对肠道菌群的影响;② 从非西方国家移民美国,与肠道菌群发生显著扰动相关,包括多样性降低、原住菌株丧失、降解植物纤维相关的细菌酶(如β-葡聚糖酶和糖苷水解酶)减少、优势菌从普氏菌属向拟杆菌属转变;③ 这些变化在移民后6-9个月内即可检测到,随在美国居住时间增长而加剧,在肥胖和二代移民个体中尤为明显;④ 菌群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与饮食改变有关。

US Immigration Westernizes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11-01, doi: 10.1016/j.cell.2018.10.029

【主编评语】美国是移民大国,也是代谢疾病高发国,Cell刚刚上线的一项研究,对比了居住在泰国和美国的同族裔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发现移民可引起肠道菌群向着促代谢疾病的方向发生显著改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移民国外改变的不仅是生活环境,还有与健康息息相关的肠道菌群。(@mildbreeze)

Science:一文读懂4篇肠道菌群与肥胖的CNS文章

Science[IF:41.058]

① 肥胖与肠道菌群的时空动态密切相关;② 菌群的节律性变化,经血清聚胺影响宿主生物钟和代谢节律,而扰动宿主生物钟可促使菌群向“肥胖型”转化;③ 减肥成功后肥胖诱导的菌群改变仍会存在,这种菌群“记忆”促进体重反弹,与肥胖菌群降解膳食黄酮引起的能耗减少有关;④ 慢性高血糖可影响肠上皮代谢和基因表达,破坏紧密连接,导致肠道屏障受损,使菌群成分移位进入血液,促进系统炎症;⑤ 靶向影响宿主生理的菌群代谢物,是治疗肥胖的新思路。

Microbiome dynamics in obesity
11-23, doi: 10.1126/science.aav6870

【主编评语】从Eran Elinav实验室毕业、目前在美国宾州大学任职的Christoph A. Thaiss,本周在Science发表了一篇短文,介绍了他PhD期间在肠道菌群与肥胖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4篇CNS一作文章)。不妨一边瞻仰牛人风采,一边回顾一下这些肠道菌群研究中的重要发现~(@mildbreeze)

Immunity:IL-23和IL-22监控肠道菌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Immunity[IF:19.734]

① 白介素(IL)-23或其下游的IL-22缺陷小鼠,肠道屏障受损、抗微生物肽减少,菌群失调、致病菌扩张;② 导致血液中脂多糖和氧化三甲胺等菌群产物增多,促进单核细胞和动脉巨噬细胞活化,驱动动脉粥样硬化;③ 这些作用一定程度上由受菌群代谢物调控的、促动脉粥样硬化的骨桥蛋白介导;④ 移植IL-23缺陷型小鼠的菌群,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抗生素处理或补充IL-22可减少炎症、缓解疾病。

An Interleukin-23-Interleukin-22 Axis Regulates Intestinal Microbial Homeostasis to Protect from Diet-Induced Atherosclerosis
10-30, doi: 10.1016/j.immuni.2018.09.011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与细胞因子信号间的互作,如何影响血栓形成?Immunity近期发表的研究表明,细胞因子IL-23及其下游的IL-22可限制促动脉粥样硬化的菌群,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起保护性作用。这些发现也提示,临床上使用这两种细胞因子的抑制剂/阻断剂以治疗特定炎症疾病时,需注意对菌群和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影响。(@mildbreeze)

Gut:生成IL-22的工程菌可减少小鼠酒精性肝病

Gut[IF:17.016]

① 酒精性肝病(ALD)小鼠模型中,肠道3型天然淋巴细胞生成的IL-22减少,这是由于慢性酗酒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菌群产物吲哚-3-乙酸(IAA)减少;② 酒精性肝炎患者的粪便IAA水平低于健康人;③ 补充IAA可使小鼠肠道IL-22及其调控的Reg3g(参与抗微生物免疫的C-型凝集素)表达增加,减少细菌移位至肝脏,对酒精诱导的脂肪性肝炎起保护性作用;④ 生成IL-22的罗伊氏乳杆菌工程菌,可增加肠道Reg3g表达,并由Reg3g介导减少小鼠的实验性ALD。

Bacteria engineered to produce IL-22 in intestine induce expression of REG3G to reduce ethanol-induced liver disease in mice
11-17, doi: 10.1136/gutjnl-2018-317232

【主编评语】长期酗酒可使肠道内的抗微生物C-型凝集素Reg3g表达下降,从而增加肠道菌群向肝脏移位,促进酒精性肝病。Gut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进一步阐释了其中的菌群-宿主互作机制,揭示了菌群产生的芳香烃受体配体IAA的关键作用,并在小鼠模型中证实,补充生成IL-22的工程益生菌,可减少慢性酒精摄入引起的肝病,有临床应用前景。(@mildbreeze)

Immunity:菌群产物乳酸刺激肠细胞生成活性氧,缩短果蝇寿命

Immunity[IF:19.734]

① 肽聚糖识别蛋白SD(PGRP-SD)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在调节共生菌群和肠道稳态中有重要作用;② PGRP-SD失活的突变果蝇,肠道共生菌植物乳杆菌异常增多,促进衰老相关的肠道非典型增生,缩短果蝇寿命;③ 这些细菌产生过多乳酸,经果蝇肠上皮细胞中的乳酸脱氢酶氧化,为NADPH氧化酶Nox提供底物NADH,促进生成大量活性氧,导致肠道损伤和肠道干细胞异常增殖;④ 野生型果蝇中过表达PGRP-SD,可预防共生菌失调,延长果蝇寿命。

Microbiota-Derived Lactate Activates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by the Intestinal NADPH Oxidase Nox and Shortens Drosophila Lifespan
11-13, doi: 10.1016/j.immuni.2018.09.017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宿主健康有重要影响。Immunity本周上线的一项果蝇研究发现,果蝇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对调节菌群有关键作用,该蛋白的失活导致特定共生菌过度增殖及其代谢物乳酸的积累,促进肠细胞生成活性氧,进而引起肠道损伤和细胞异常增生,影响果蝇寿命。这些发现为免疫、菌群和肠细胞之间的互作如何影响衰老,提供了一种机制,有助于开发靶向宿主-菌群互作的老年病干预疗法。(@mildbreeze)

张友明+尹佳:挖掘肠道菌群天然产物的“宝藏”(综述)

Trends in Biotechnology[IF:13.578]

① 肠道菌群可产生大量不同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在药物研发等方面很有应用前景;② 除了代谢饮食成分,菌群还能通过生物合成基因簇,生成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天然产物;③ 挖掘这些“宝藏”的策略主要基于基因组/宏基因组、培养组和代谢组学,三者各有优劣,且彼此间的边界正在消失,将两种或以上的策略相结合,有助于加速对这些代谢物质的挖掘研究;④ 机器学习可用于在临床和实验室中开发代谢组学数据库和构建代谢网络模型。

Natural Products from Mammalian Gut Microbiota
11-01, doi: 10.1016/j.tibtech.2018.10.003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有巨大的生物合成潜力,生成的天然产物在医药、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Cell旗下刊物Trends in Biotechnology近期发表了由山东大学张友明和湖南师范大学尹佳等共同撰写的综述,详细介绍了哺乳动物肠道菌群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探讨了挖掘这些“宝藏”的策略和方法,非常值得专业人士关注。(@mildbreeze)

Cell子刊:外泌体miRNA植物食物影响肠道菌群的新机制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7.872]

① 肠道细菌可有偏好的吸收植物外泌体样纳米颗粒(ELN),与ELN脂质组成有关;② 生姜ELN易被乳杆菌吸收,所含RNA可调节鼠李糖乳杆菌(LGG)的基因表达和代谢物,影响菌群组成和宿主生理;③ gma-miR396e可下调LGG转录抑制子LexA,促进LGG生长;④ mdo-miRNA7267-3p可下调LGG单加氧酶ycnE,促进生成吲哚-3-甲醛,经激活芳香烃受体通路诱导IL-22,改善小鼠肠道屏障、减轻结肠炎;⑤ miR167a-5p可下调LGG菌毛蛋白SpaC,防止LGG在肠黏膜聚集和入侵。

Plant-Derived Exosomal MicroRNAs Shape the Gut Microbiota
10-25, doi: 10.1016/j.chom.2018.10.001

【主编评语】如何用特定食物成分来调节特定肠道共生菌,很多机制仍不明确。Cell Host and Microbe近期发表来自华人学者Huang-Ge Zhang和Yun Teng主导的研究,发现植物的外泌体样纳米颗粒(ELN)可被肠道细菌摄取,所含的miRNA可直接调控特定细菌的基因表达和代谢物,从而影响菌群组成和宿主生理,说明植物ELN可被用于肠道细菌的定向调控。(@mildbreeze)

于君等:大肠癌中肠道真菌失调,有望用于诊断

Gut[IF:17.016]

① 分析73例结直肠癌(CRC)+92例对照个体的粪便宏基因组,发现CRC与肠道真菌组成相关;② CRC肠道真菌失调,担子菌门/子囊菌门比值升高,马拉色菌纲增多、酵母菌纲和肺孢子菌纲减少,6个属富集,38个种丰度改变;③ 用14个真菌生物标志物丰度可较准确地区分CRC和对照,AUC达0.93,在中国和欧洲两个独立验证队列中AUC分别为0.82和0.74;④ CRC中真菌内部的共现关联和细菌-真菌的互斥关联均增加,变形菌门与子囊菌门的正向互作在CRC中变为互斥。

Enteric fungal microbiota dysbiosis and ecological alterations in colorectal cancer
11-24, doi: 10.1136/gutjnl-2018-317178

【主编评语】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近年在结直肠癌(CRC)与肠道菌群和病毒组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瞩目成果,近期他们对CRC肠道真菌组的研究在Gut发表,鉴定出CRC相关的肠道真菌组特征,提示肠道真菌失调可能参与CRC的发生,真菌粪便标志物具有用于CRC诊断的潜力。此前Immunity背靠背发表了两篇肠道真菌与CRC的研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研究阐明肠道真菌组在疾病与健康中的作用。(@mildbreeze)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605771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