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胖子要小心!没有肝炎和肝硬化,也可能-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胖子要小心!没有肝炎和肝硬化,也可能

发布时间:2020-06-08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胖子要小心!没有肝炎和肝硬化,也可能得肝癌

今天是第917期日报。

肝细胞癌

Cell:没有明显肝炎的胖子也有肝癌风险!

Cell[IF:31.398]

① 肥胖诱导的肝脏氧化应激,可使STAT-1和STAT-3磷酸酶TCPTP失活,从而增强STAT-1和STAT-3信号水平,肥胖小鼠和人类患者中均存在上述现象;② 高脂喂养的小鼠中,肝脏中特异性敲除TCPTP,可促进依赖于STAT-1信号的T细胞募集,进而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纤维化;③ 也可经STAT-3信号活化,促进不依赖于NASH的肝细胞癌(HCC);④ 还能加速化学致癌物诱导的小鼠HCC,而不引发NASH和纤维化;⑤ 肥胖可经不同通路分别促进NASH和HCC。

Obesity Drives STAT-1-Dependent NASH and STAT-3-Dependent HCC

10-25  DOI: 10.1016/j.cell.2018.09.053

【主编评语】肥胖是肝癌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目前普遍认为,胖子会先发生脂肪肝性肝炎(NASH),然后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然而Cell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NASH和肝纤维化未必是肥胖相关肝癌的必经途径,说明有脂肪肝的肥胖人群,即使没有肝炎和肝纤维化,也存在肝癌风险。(@mildbreeze)

饮食与癌症

于君等:膳食胆固醇如何促进肝癌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3]

① 高膳食胆固醇(HC)可加剧高脂(HF)喂养小鼠的脂肪肝,使之易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与炎症、代谢失调和癌症相关基因表达有关;② 肝细胞癌(HCC)模型小鼠中,与HF诱导的脂肪肝-HCC相比,HCHF诱导的NASH-HCC肿瘤又大又多;③ 且后者中基因表达更为异常、基因突变更多,集中在钙信号、胰岛素、细胞粘附、轴突导向和代谢5个通路;④ 部分在小鼠NASH-HCC中鉴定出的基因表达异常、突变和核心致癌通路,也存在于人类患者中。

Dietary cholesterol promotes steatohepatitis 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rough dysregulated metabolism and calcium signaling

10-26  DOI: 10.1038/s41467-018-06931-6

【主编评语】过量膳食胆固醇可促进脂肪肝发生,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胆固醇摄入是肝细胞癌(HCC)的独立风险因素。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与澳大利亚团队合作的研究,揭示了膳食胆固醇在小鼠脂肪性肝炎(NASH)和NASH-HCC中的作用,并对比鉴定出核心基因突变、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异常,并确认了与人体的相关性,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mildbreeze)

饮食与干细胞

Cell子刊:膳食胆固醇影响干细胞分化

Developmental Cell[IF:9.616]

① 膳食胆固醇通过核受体Hr96介导的方式改变Notch信号系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肠道细胞的分化;② 膳食胆固醇改变内质网中Notch信号蛋白及其配体Delta的稳定性和胞内运输,影响中肠或卵巢等组织内干细胞分化;③ 膳食胆固醇的影响具有长效性,即使膳食结构改变,幼虫时期膳食对代谢模式产生的影响仍会持续;④ 特定膳食成分修饰重要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改变干细胞分化,引起组织结构和生理的持续性变化,调控代谢并影响肿瘤发生。

Dietary Lipids Modulate Notch Signaling and Influence Adult Intestinal Development and Metabolism in Drosophila

10-08  DOI: 10.1016/j.devcel.2018.08.013

【主编评语】组织稳定性受发育信号和环境因素对干细胞功能的影响,与肿瘤发生相关。本研究发现膳食胆固醇可通过调控细胞内发育信号和代谢状态,长期影响肠道等组织的干细胞分化,对研究饮食结构对特定肿瘤的形成具有参考价值。(@小肠君)

肠-肝轴

丙肝药物如何影响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IF:7.357]

① 丙肝病毒(HCV)感染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人,治愈后有明显提高;② 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治疗1年后,潜在致病菌(肠杆菌科、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丰度降低,肠道菌群组成向健康人的方向发展,但仍有差异;③ DAA对HCV感染的治疗与肠道菌群改善有关,肠道菌群组成与炎症特征及肝纤维化标志物有关;④ DAA治疗后,患者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显著降低,但肠道通透性及炎症水平未显著改变。

Influence of hepatitis C virus eradication with direct-acting antivirals on the gut microbiota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10-22  DOI: 10.1111/apt.15004

【主编评语】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上报道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丙肝病毒感染患者经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组成得到显著改善,且趋同于健康人,而菌群的变化与炎症缓解及肝纤维化改善相关。(@沈志勋)

肠道菌群

Cell子刊:外泌体miRNA植物食物影响肠道菌群的新机制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7.872]

① 肠道细菌可有偏好的吸收植物外泌体样纳米颗粒(ELN),与ELN脂质组成有关;② 生姜ELN易被乳杆菌吸收,所含RNA可调节鼠李糖乳杆菌(LGG)的基因表达和代谢物,影响菌群组成和宿主生理;③ gma-miR396e可下调LGG转录抑制子LexA,促进LGG生长;④ mdo-miRNA7267-3p可下调LGG单加氧酶ycnE,促进生成吲哚-3-甲醛,经激活芳香烃受体通路诱导IL-22,改善小鼠肠道屏障、减轻结肠炎;⑤ miR167a-5p可下调LGG菌毛蛋白SpaC,防止LGG在肠黏膜聚集和入侵。

Plant-Derived Exosomal MicroRNAs Shape the Gut Microbiota

10-25  DOI: 10.1016/j.chom.2018.10.001

【主编评语】如何用特定食物成分来调节特定肠道共生菌,很多机制仍不明确。Cell Host and Microbe近期发表来自华人学者Huang-Ge Zhang和Yun Teng主导的研究,发现植物的外泌体样纳米颗粒(ELN)可被肠道细菌摄取,所含的miRNA可直接调节特定细菌的基因表达和代谢物,从而影响菌群组成和宿主生理,说明植物ELN可被用于肠道细菌的靶向性调控,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mildbreeze)

帕金森病

Science子刊:170万人数据,切阑尾能减少帕金森风险?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6.71]

① 分析近170万人数据,最长追踪52年,发现切除阑尾的人群的帕金森病(PD)总体风险降低19.3%,累计发病率减少16.9%,该现象在农村人群中更明显;② 分析849例PD患者记录发现,在PD发病前≥30年时切除阑尾的患者,PD发病年龄平均推后3.6年;③ 在48例健康成人阑尾样本中,检测到神经细胞内含有α-突触核蛋白聚合物,以及大量与PD病理相关的α-突触核蛋白片段;④ 人阑尾组织裂解物,可快速诱导重组α-突触核蛋白发生裂解和形成寡聚体。

The vermiform appendix impacts the risk of developing Parkinson’s disease

10-31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r5280

【主编评语】帕金森病(PD)的一大特征是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目前研究认为PD的源头可能是肠道,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为该假说又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该研究发现,健康人的阑尾中含有大量折叠错误的α-突触核蛋白,而早年切除阑尾可降低PD发病率并推后发病时间,说明阑尾可能在P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mildbreeze)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608774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