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粪菌移植能治病,但也要科学看待勿迷信
粪菌移植能治病,但也要科学看待勿迷信
今天是第726期日报。
Lancet子刊:千万别在家里DIY粪菌移植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N/A]
① 在家里进行粪菌移植并不困难,网络提供了各种指导,而相关留言提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家中尝试;② 这些教程帮助选择粪便供体,接受移植者只需准备灌肠袋、蒸馏水、润滑剂,剩下的就交给重力来完成;③ 粪菌移植并非是没有危险的,已经有许多因在家中进行粪菌移植而出现不良后果的患者,专家指出:“粪菌移植可不像服用维生素这么简单”;④ 并且,粪菌移植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至今为止FDA只批准了粪菌移植用于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Faecal transplantation: do not try this at home
04-23 DOI: 10.1016/S2468-1253(18)30095-5
抗生素破坏菌群,粪菌移植促恢复
Hepatology[IF:13.246]
① 接受标准治疗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随机分入两组,试验组使用5天广谱抗生素,之后进行单次粪菌移植(FMT);② 供体菌群中毛螺菌科和疣微菌科富集,患者对FMT耐受性良好;③ 抗生素治疗后,患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下降,伴随着粪便中短链脂肪酸显著减少、初级和结合胆汁酸增加、次级胆汁酸减少等变化;④ 这些参数在FMT后恢复到接近抗生素治疗前的水平;⑤ 在接受标准治疗的晚期肝硬化患者中,FMT有助于恢复抗生素对菌群多样性和功能的不良影响。
Antibiotic-Associated Disruption of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Cirrhosis is Restored by Fecal Transplant
04-17 DOI: 10.1002/hep.30037
Lancet子刊:艰难梭菌感染临床指南更新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IF:19.864]
① 2018年2月15日,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及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HEA)出版了最新的艰难梭菌感染诊断及治疗指南;② 根据新指南,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断应结合症状及粪便测试/结肠镜检查/组织病理学;③ 在治疗方面,甲硝哒唑被替除,口服万古霉素成为了新的一线治疗方案,即使是轻度病例,也推荐使用万古霉素或非达霉素;④ 对于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指南推荐了不同的抗生素组合及粪菌移植;⑤ 另外更新了对于儿童感染艰难梭菌的诊断建议。
New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04-23 DOI: 10.1016/S1473-3099(18)30180-4
南京工大:变废为宝,用废弃木糖母液生产D-塔格糖
Green Chemistry[IF:9.125]
① 介绍了一种通过生物氧化半乳糖醇生产D-塔格糖的流程,可利用废弃的木糖母液作为原料;② 利用计算机辅助的酶筛选,鉴定出一种多元醇脱氢酶脱氢酶(PdPDH);③ 结合嗜热链球菌中的成水NADH氧化酶(StNOX),可优化反应过程,促进100g/L的半乳糖醇在15小时内完全转化,在2L的反应规模中可获得91%的D-塔格糖产率;④ 与现有的酶催化异构系统相比,新产生方法避免了低转化率、高反应温度、高副产物形成,并且使最终产物更易于分离。
D-tagatose manufacture through bio-oxidation of galactitol derived from waste xylose mother liquor
04-16 DOI: 10.1039/C8GC00091C
肠道菌群可利用TMAO产生TMA
Microbiome[IF:8.496]
① 利用同位素标记的氧化三甲胺(TMAO),在小鼠中发现菌群可将TMAO转化为三甲胺(TMA),TMA进入血液后又被转化为TMAO;② 抗生素处理小鼠后,菌群将TMAO转化为TMA的活性受到抑制,TMAO直接进入血液;③ 在分批培养发酵系统中接种人粪便,发现TMAO存在时,肠杆菌科的生长受到促进;④ 在人粪便菌群中,主要是肠杆菌科利用TMAO产生TMA,而在盲肠/小肠中,主要是大肠杆菌利用TMAO产生TMA;⑤ TMAO存在时,乳酸菌产生更多乳酸,但不会产生大量TMA。
Metabolic retroconversion of trimethylamine N-oxide and the gut microbiota
04-20 DOI: 10.1186/s40168-018-0461-0
狗也可作为研究肠道菌群的模式生物?
Microbiome[IF:8.496]
① 基于129个宏基因组数据及1.9兆碱基对的测序数据,对狗的肠道菌群基因进行分析,鉴定出1247405个基因;② 基于这些基因目录及分类群丰度谱,发现相比于猪和小鼠,狗的肠道菌群与人的更加类似;③ 利用两种不同的饮食(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对狗进行干预;④ 发现饮食对狗的肠道菌群有着极大且可重复的影响,这些影响与品种及性别均无关,且与在人体研究中结果的相似。
Similarity of the dog and human gut microbiomes in gene content and response to diet
04-19 DOI: 10.1186/s40168-018-0450-3
GIP与GLP-1在糖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10.893]
① 升糖指数用于量化摄入不同碳水化合物后的血糖变化;② 糖代谢主要依赖于肠道激素促胰岛素释放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其释放胰岛素并调节胰岛素抵抗、肝脏脂肪堆积及餐后血管反应等代谢反应;③ 释放GIP的K细胞位于近端小肠,而GLP-1由更远侧的L细胞释放,两者对糖的反应取决于吸收的位置;④ GIP通过促进脂肪生成、脂肪肝、胰岛素抵抗、餐后炎症、高升糖指数介导有害的代谢作用,而GLP-1主要介导有益的代谢作用。
High Glycemic Index Metabolic Damage a Pivotal Role of GIP and GLP-1
03-27 DOI: 10.1016/j.tem.2018.03.003
Lancet:应把餐后不适综合征定义为一种独立疾病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N/A]
①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很普遍的疾病,平均每五个人就有一人患病;② 功能性消化不良包括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其主要症状为不明原因的慢性早饱、餐后饱腹感及上腹疼痛;③ 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患者很少出现过敏性肠紊乱,表明其与功能性胃肠病是不同的;④ 餐后不适综合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屏障功能受损等,表明其与上腹痛综合征不同;⑤ 临床上,常将消化不良与胃食管反流病混淆,新的流行病学方法可帮助研究人员更好的区分两者。
New insights into functional dyspepsia: further evidence for 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as a distinct disease
01-29 DOI: 10.1016/S2468-1253(18)30010-4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629795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