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菌株特异性被挑战!益生菌和健康如何塑
菌株特异性被挑战!益生菌和健康如何塑因果?
今天是第577期日报。
COB:或有亚种、种甚至属特异性的益生菌?!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IF:9.294]
① 数十年来,关于益生菌功能声称需明确菌株特异性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重要机制也确实只存于少数菌株;② 但在更高分类水平成员间越来越多发现共性,如都可产短链脂肪酸,都拥有促进胃肠道生存的表面组成和向免疫系统传递信号的效应分子;③ 这些共有机制或成就普遍的亚种、种甚至属特异性益生效果;④ 尽管还需更多人体试验确认特定的健康益处,但如果某个种的益生特性被广泛研究,该种中未被充分研究的菌株可能符合“益生菌”的最基本定义。
Shared mechanisms among probiotic taxa: implications for general probiotic claims
2018-02-01 DOI: 10.1016/j.copbio.2017.09.007
COM:如何明确有益菌与健康的因果关系?试试"科赫法则"!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IF:6.635]
① 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技术和厌氧细菌培养技术的进步,使得用实验验证特定共生菌对健康的作用成为可能;② 本文作者提出了菌群研究中确认有益菌作用因果关系的科赫法则:③ 用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比健康和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的菌群,找出可促进健康的候选菌株;④ 该菌株可以在实验室中被分离、纯化和培养,从而其功能和特征可以被研究;⑤ 将该菌株移植到患病个体中,可使病情得到改善或缓解;⑥ 在恢复健康的个体中可检测或分离出该菌株。
Commensal Koch's postulates: establishing causation in human microbiota research
2017-11-04 DOI: 10.1016/j.mib.2017.10.001
Gut:纵向研究IBD患者菌群,只需采集3-5个样本
Gut[IF:16.658]
① Pascal等报道克罗恩病(CD)患者的菌群不稳定特征,并以此构建决策树,以鉴别CD、UC、IBS和厌食症;② 纳入19例CD患者和12例对照组,每日收集粪便样本,持续6周,总计960份样本,在α/β-多样性和2个与CD相关的系统发生学因素丰度的基础上,建立纵向数据的随机森林模型;③ 每个受试者收集3至5个样本即可,超过7个并不会增加额外获益;④ CD为不稳定、随时变化的状态,收集的样本量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可推广至其他系统和领域。
Guiding longitudinal samplingin IBD cohorts
2017-10-22 DOI: 10.1136/gutjnl-2017-315352
PR:心肌梗死与肠道菌群的意外关联(综述)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IF:4.480]
① 心肌梗死(MI)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虽然菌群对MI作用的基础数据有限,但肠道菌群结构的破坏可能引发MI和预后不良;② 共生菌群可通过降低瘦素水平影响肥胖、调节胆固醇代谢、改善血压、发挥抗氧化效应等方式,减少MI的风险因素;③ 共生菌群可通过调控宿主免疫反应、减小MI大小、调节细胞凋亡、减少抑郁症、抑制梗死后的心衰发展等方式,减少MI的预后事件;④ 多种干预可以改变肠道菌群,可靶向调节参与炎症和MI发病机制的信号通路。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gut microbiota: an incidental connection
2017-11-10 DOI: 10.1016/j.phrs.2017.11.008
COP:肥胖、炎症、认知障碍与肠-脑轴的关联(综述)
Current Opinion in Pharmacology[IF:5.363]
① 肥胖等代谢疾病可引起全身性低度炎症,慢性炎症状态由外周组织向大脑蔓延,诱发海马和皮质等大脑区域神经炎症,增加认知障碍和阿尔兹海默(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② 引起肥胖的高脂高糖/不均衡饮食可改变肠道菌群,后者通过合成神经递质、诱导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介导局部和全身性炎症等途径,对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产生影响;③ 初步研究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对AD有预防作用,特定益生菌可调节大脑功能,而具体机制仍待研究。
Inflammation and gut-brain axis link obesity to cognitive dysfunction: plausible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2017-11-03 DOI: 10.1016/j.coph.2017.10.005
Microbiome:胰腺囊肿液中的独特菌群
Microbiome[IF:8.496]
① 从69份胰腺囊肿液(PCF)样本中提取总DNA,分析其中的细菌组成;② 通过传统PCR鉴定及二代测序(NGS)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PCF样品中均有细菌存在;③ PCF中存在408个细菌属,与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数据库比较后发现,其中的17个为PCF中特有的丰富菌属;④ 拟杆菌属、埃希氏杆菌属/志贺氏菌属、氨基酸球菌属在PCF中占优势,葡萄球菌属及梭杆菌属的组分也大量存在。
Pancreatic cyst fluid harbors a unique microbiome
2017-11-09 DOI: 10.1186/s40168-017-0363-6
ACSCN:菌群或是药物研发启示录的第五骑士
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IF:3.883]
① 女性的阴道菌群影响替诺福韦的抗HIV疗效,肠道菌群则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作用;② 在肿瘤领域,肠道菌群通过“TIMER”机制(易位、免疫调控、代谢、酶降解、减少多样性及生态学变异),调控宿主对化疗药的反应;③ 通过影响和靶向菌群或可提高化疗疗效同时减轻毒性;④ 在神经科学领域,肠道菌群促进化疗诱导的机械性痛觉过敏的发生;⑤ 药物研发的“天启四骑士”包括人体的生物利用度、人体的代谢、人体的毒性和人体的疗效,菌群是第五骑士。
Emerging Data Strengthens the Argument That the Microbiome Is the Fifth Horseman of the Drug Discovery Apocalypse
2017-09-20 DOI: 10.1021/acschemneuro.7b00295
ACSCN:菌群是药物研发启示录中的第五骑士吗?
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IF:3.883]
① 研究发现,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替诺福韦对根据其阴道菌群进行分类的特定亚群妇女更为有效;② 与阴道菌群含有非乳杆菌属的女性相比,在含乳酸杆菌的妇女中替诺福韦凝胶降低HIV感染效率为安慰剂凝胶的三倍;③ 区间菌群可能是患者异质性的决定因素,并可能支持药物疗效,许多研究表面肠道菌群可影响应激反应,也可改变大脑的神经化学和生理机能;④ 异质和/或区域性患者菌群的影响对药物发现和开发提出了新问题,需要时间和新的数据来解决。
Is the Microbiome the Fifth Horseman of the Apocalypse in Drug Discovery? Implications for the Gut-Brain Axis
2017-07-19 DOI: 10.1021/acschemneuro.7b00234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热心肠先生,mildbreeze,花开,女巫,沈志勋,小扣啊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111 小肠上皮有什么细胞?史上最彻底单细胞分析横空出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