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拒绝第三菌:小鼠只和小鼠的菌群专一-大连春柳中医院
当前位置:大连胃肠病医院 > 胃病 > 胃窦炎 >

大连拒绝第三菌:小鼠只和小鼠的菌群专一

发布时间:2020-07-19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拒绝第三菌:小鼠只和小鼠的菌群专一相爱~

今天是第528期日报。

Cell:小鼠肠道免疫要成熟,靠小鼠而非其他动物的菌群

Cell[IF:30.410]

① 在无菌小鼠中分别定殖小鼠菌群(MMb)和人类菌群(HMb),两种小鼠中肠道细菌数量和门水平上的丰度类似,不过细菌物种尤其是厚壁菌门成员各异;② HMb小鼠肠道中CD4+和CD8+ T细胞较少,几乎未见T细胞增殖和树突状细胞,抗菌肽表达较低,这些都类似于无菌小鼠身上的特征;③ 定殖大鼠菌群也无法促进小鼠肠道T细胞数量增加,而在无菌小鼠和HMb鼠中定殖小鼠分节丝状菌,则能一定程度重建T细胞数量;④ MMb鼠则比HMb鼠更能抵抗沙门氏菌的感染。

Gut immune maturation depends on colonization with a host-specific microbiota

2012-06-25  DOI: 10.1016/j.cell.2012.04.037

Cell:小鼠只爱小鼠的细菌,相当专一!

Cell[IF:30.410]

① 千万年来,菌群与宿主共进化,并有助于宿主的代谢平衡,且通过代谢产物、能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保护屏障以及促进免疫系统发育,使宿主免受疾病侵袭;② 将小鼠肠道菌群定殖到无菌(GF)小鼠,刺激T细胞的增殖,并有效促进免疫系统发育;③ 而将人类或大鼠的肠道菌群定植到GF小鼠,其免疫异常,淋巴器官发育不良,淋巴细胞较少,抑菌因子分泌受损;④ 这表明宿主免疫系统的成熟和性能,取决于宿主特异性的菌群种类,菌群与宿主的共进化很专一。

Host and microbes date exclusively

2012-06-25  DOI: 10.1016/j.cell.2012.06.005

Cell:生命早期的抗生素,伤菌群并长期影响小鼠代谢!

Cell[IF:30.410]

① 在小鼠出生后即使用低剂量的盘尼西林(LDP),引起代谢改变并影响回肠中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② 仅在生命早期使用LDP只是瞬时地扰动了肠道菌群,但足以造成对身体成分的显著影响,提示婴儿时期的菌群互作对宿主代谢有着长期的关键影响;③ 另外,LDP增加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④ 将LDP选择后的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后,可将促进生长的表型转移给后者,提示是菌群的改变而非抗生素自身在其中起到了因果作用。

Altering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during a critical developmental window has lasting metabolic consequences

2014-08-16  DOI: 10.1016/j.cell.2014.05.052

Cell:人体自身基因,参与塑造肠道菌群

Cell[IF:30.410]

① 比较从416对英国双胞胎获得的约1000个粪便样品中的菌群,鉴定出许多分类群的丰度受宿主遗传因素的影响;② 克氏菌科是可遗传性最高的分类群,与其他可遗传细菌和产甲烷古细菌形成了共生网络,这些细菌在体重指数较低的个体中更丰富;③ 将克氏菌移植到小鼠中,小鼠体重增加减缓且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④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类遗传(人体自身基因)可能通过影响宿主代谢而塑造肠道菌群的组成。

Human genetics shape the gut microbiome

2014-11-24  DOI: 10.1016/j.cell.2014.09.053

Nature:菌群基因丰度越低,饮食干预减肥或越难起效

Nature[IF:40.137]

① 基因和环境的复杂相互作用决定肥胖的发生,肠道菌群的组成则或能决定能量获得效率;② 在38名肥胖及11名超重个体中,发现菌群基因丰度下降(40%)的个体表现出更加显著的代谢紊乱及低程度炎症;③ 通过帮助降低或维持体重的饮食干预手段,发现这可提高菌群基因丰度,并改善临床表型;④ 但对那些原有菌群基因丰度更低的个体,饮食干预似乎不足以改善炎症症状;⑤ 为此,低菌群基因丰度或可作为饮食干预疗效的预测因子。

Dietary intervention impact on gut microbial gene richness

2013-08-29  DOI: 10.1038/nature12480

Science:人体肠道里,大多数菌株或稳定存在数十年

Science[IF:37.205]

① 选取37名美国成年人,对受试者在随访5年中的粪便菌群组成进行鉴定;② 菌群稳定性的变化遵循幂律函数,推测大多数菌株在个体体内可长期存在达数十年;③ 鉴定出家庭成员之间拥有的共同菌株,但在不相关的个体之间未鉴定出共有菌株;④ 对连续32周进食单一液体饮食的个体进行采样分析,提示相比于采样间隔,通过体重可更好地预测菌株组成的变化;⑤ 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及对生理变化的响应,提示其作为诊断工具及治疗靶点的潜能。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2013-07-05  DOI: 10.1126/science.1237439

Science:菌群参与调控的GPR15,对肠粘膜炎症至关重要

Science[IF:37.205]

① 淋巴细胞归巢在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小肠中被广泛研究,但在炎症性肠病最常见的部位大肠中很少;② GPR15是G蛋白偶联受体,控制特异性归巢的T细胞,尤其是FOXP3+ Treg到大肠固有层(LILP);③ GPR15的表达由肠道菌群和TGF-β1调控,而非视黄酸;④ GPR15缺陷小鼠易患严重的大肠炎症,可以通过转移表达足够多GPR15的Treg可缓解;⑤ GPR15是LILP中的T细胞归巢受体,通过调节Treg的流入在粘膜免疫耐受中起作用。

GPR15-mediated homing controls immune homeostasis in the large intestine mucosa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wb/wdy/202007198148.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