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今天是第1356期日报。
NEJM:间歇性禁食怎样改善健康?(综述)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0.67]
① 隔日禁食、每日限时进食、5:2间歇性禁食是3种常见的间歇性禁食法,长期坚持可对身体机能、健康和延缓衰老有多重益处;② 间歇性禁食可引起细胞和组织器官在进食和禁食期间的代谢转换(能源物质在葡萄糖和脂肪酸/酮体间转换),这种适应性变化可改善血糖调控,增强抗压性,抑制炎症;③ 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证实,间歇性禁食可抵抗/改善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④ 将间歇性禁食纳入临床实践仍存在挑战。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on Health, Aging, and Disease
2019-12-26, doi: 10.1056/NEJMra1905136
【主编评语】顶级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近期发表的关于间歇性禁食的综述文章,总结了这种禁食方法的健康作用和机制,并对如何将其纳入到临床实践进行了探讨,值得一看。(@mildbreeze)
Nature Reviews:膳食模式与患癌风险(综述)
Nature Reviews Cancer[IF:51.848]
① 健康饮食可降低患肺/卵巢癌等风险,西式饮食、高肉类饮食增加患结直肠癌等风险;② 地中海饮食(MED)、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DASH)、健康饮食指数(HEI)、北欧健康食品指数(HNFI)降低部分癌种患癌风险,素食与患癌风险无关;③ 促炎性饮食、高胰岛素血饮食增加患消化道/肺癌等风险,抗氧化降低结直肠/乳腺癌风险;④ 饮食与癌症相关联的潜在机制包括菌群失调、表观遗传不良事件、炎症与免疫功能、代谢和激素紊乱、氧化应激及抗氧化。
Dietary patterns and cancer risk
2019-12-17, doi: 10.1038/s41568-019-0227-4
【主编评语】多个系统研究和荟萃分析报告了特定癌种与饮食模式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发表在Nature Reviews Cancer的重磅综述,总结了该领域的现状,分析不同饮食模式与患癌风险之间的联系,饮食模式涉及西式饮食、健康饮食、高肉类饮食、地中海饮食等。不同饮食模式与患癌风险相关联的潜在机制包括肠道菌群失调、表观遗传、免疫功能、代谢、激素紊乱及氧化应激等。(@szx)
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慎用膳食补充剂,或增加复发风险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28.245]
① 纳入1134名乳腺癌患者,发现化疗前和化疗期间服用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C/E,类胡萝卜素和辅酶Q10),与病症复发和死亡风险上升约40%相关;② 化疗前或化疗过程服用维生素B12,与较差的无病生存和总存活率显著相关,风险分别上升83%和104%;③ 化疗期间补铁与复发风险增加79%显著相关,化疗前和期间补铁与复发风险上升91%相关,与总生存率也有相似关联;④ 复合维生素的使用与患者生存情况无关;⑤ 乳腺癌患者在化疗期间应慎用膳食补充剂。
Dietary Supplement Use During Chemotherapy and Surviv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Enrolled in a Cooperative Group Clinical Trial (SWOG S0221)
2019-12-19, doi: 10.1200/JCO.19.01203
【主编评语】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的这项研究,是一项基于治疗性临床试验的前瞻性研究,分析了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前和期间服用膳食补充剂对治疗结局的影响。这里的膳食补充剂重点关注了抗氧化剂、非抗氧化剂(VB12)以及铁剂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化疗前或者化疗期间服用这些膳食补充剂可能增加癌症复发风险,不过复合维生素还暂未发现该效应。虽然需要更大型的临床实验来佐证该结果,但文章呼吁乳腺癌患者化学治疗前后慎用膳食补充剂。(@兵兵)
美国心脏协会发布胆固醇摄入建议
Circulation[IF:23.054]
① 有益心脏健康的饮食模式应当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类、精益蛋白质(lean protein)、低脂/脱脂乳制品、坚果/种子、蔬菜油;② 同时应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液体非热带蔬菜油)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如动物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③ 整体而言鸡蛋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没有显著相关性,但考虑到蛋黄中的高胆固醇含量,建议健康人每天最多吃一个完整的鸡蛋,或胆固醇等量的食物(如85g虾),素食主义者可考虑摄入更多乳制品及鸡蛋。
Dietary Cholesterol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9-12-16,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0743
【主编评语】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多项指南建议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摄入。来自Circulation上发表的一项美国心脏协会的建议,通过回顾各项观察性研究、干预性研究及荟萃分析的结果,并参考各指南,对饮食中的胆固醇摄入提出了几点建议。(@szx)
吃辣椒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IF:18.639]
① 纳入 22811意大利成年人,平均随访8.2年,共监测到1236例死亡;② 与不吃或者很少吃辣椒的人群相比,每周吃辣椒4次以上,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多变量风险比分别为0.77和0.66;③ 每周吃辣椒4次以上与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死亡风险也呈负相关;④ 在非高血压人群中,辣椒摄入与总死亡率的相关性更强;⑤ 根据已有的心血管病标志物,本研究中只有维生素D稍微可以解释这种相关性;⑥ 辣椒摄入与心血管病的这种相关性不依赖地中海饮食。
Chili Pepper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in Italian Adults
2019-12-16, doi: 10.1016/j.jacc.2019.09.068
【主编评语】文章探究了意大利居民辣椒摄入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规律性吃辣椒(每周4次以上)习惯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呈负相关。但是其具体的机理并不是十分明确。在已知的心血管标志物中,只有维生素D可以勉强解释一点这种相关性。(@兵兵)
Science:菌群或是非传染性疾病中的传染性成分(观点)
Science[IF:41.037]
① 非传染性疾病(NCD)与菌群失调有关,个体间的密切接触对菌群组成有塑造作用,动物试验中NCD可经菌群移植传递给健康宿主;② 肥胖(NCD风险因素)具有社会传播特性,2型糖尿病和炎症性肠病等NCD患者的配偶患病风险上升,可能与失调菌群的传播有关,但由于菌群与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研究时难以将其完全剥离;③ 对于传染性疾病,科赫法则可用来检验微生物的致病性,相似的假设也能用于检验失调的菌群在NCD中的“传染性”作用。
Are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communicable?
01-17, doi: 10.1126/science.aaz3834
【主编评语】过去一个世纪中,人类的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而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代谢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不少非传染性疾病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Science最新发表的一篇观点文章提出,正如致病微生物可在个体之间传播,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能在个体间传播,从而可能使得非传染性疾病也具有“传染性”。这一观点为传统的非传染性疾病概念添加了新的元素,或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启示。(@mildbreeze)
Nature:正常菌群诱导的母源IgG,通过母乳保护后代抵御感染
Nature[IF:43.07]
① 来自母鼠的母源天然抗体,可保护无法产生IgA和IgG抗体的新生鼠,抵御肠产毒素大肠杆菌(ETEC)的肠内定植和感染,母乳中的IgG起关键作用;② 新生鼠肠上皮表达Fc受体(FcRn),不同于成鼠,新生鼠可将母乳中的IgG经FcRn从肠腔转运至血液;③ 母源抗体的产生依赖于其正常菌群,菌群中的特定成员(如肠杆菌科的Pantoea菌属)可诱导母鼠产生识别ETEC等其它肠杆菌科细菌的交叉反应性抗体,足以保护仔鼠抵抗ETEC。
Microbiota-targeted maternal antibodies protect neonates from enteric infection
01-08, doi: 10.1038/s41586-019-1898-4
【主编评语】新生儿由于还不具有成熟的免疫系统和正常菌群,对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较弱,这一时期来自母亲的抗体对于帮助新生儿抵抗感染至关重要。比如,母亲注射疫苗产生的特定IgG抗体,可通过胎盘与母乳传递给后代。Nature最新发表来自美国哈佛大学Dennis Kasper与John Mekalanos合作团队的研究(Wen Zheng和中山大学赵文婧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揭示了母源天然抗体(即不是通过接触病原体所获得的抗体)在保护新生儿中的作用和机制。这项研究通过巧妙的小鼠试验发现,正常菌群可诱导母鼠产生抗特定致病菌(比如抗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交叉免疫性IgG抗体,这些抗体通过母乳传递给仔鼠,并能在仔鼠中从肠腔转移到血液,从而帮助仔鼠抵抗致病菌引发的肠道和系统性感染。这些发现揭示了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抗感染保护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同时也将两代宿主肠道菌群通过母源抗体关联起来,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mildbreeze)
黄莉萍+周宏伟+余艳红:肠道菌群失调如何促进先兆子痫?
Gut[IF:17.943]
① 先兆子痫(PE)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细菌多样性降低;② 梭杆菌属和韦荣球菌属等条件致病菌丰度增加,粪杆菌属和Akk菌属等有益菌丰度降低,这些变化与血压、蛋白尿、转氨酶和肌酐水平相关;③ 接受PE患者的粪菌移植(FMT)后,小鼠孕前血压增高,孕后继续增高;④ 同时蛋白尿和胚胎吸收增多,胎儿和胎盘重量降低,小肠和脾中Treg/Th17 比例失调,肠漏严重;⑤ 在PE患者和PE-FMT小鼠的胎盘中,总细菌量、梭杆菌丰度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增高。
Gut dysbiosis in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pre-eclampsia through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01-03, doi: 10.1136/gutjnl-2019-319101
【主编评语】先兆子痫(PE,又称子痫前期)是一种代谢疾病,以孕期高血压和蛋白尿为主要症状,危害孕妇和胎儿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莉萍和余艳红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周宏伟团队,合作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在Gut发表,揭示了肠道菌群在PE中的作用。该研究分析对比了血压正常的孕妇和PE孕妇的粪便菌群,鉴定出PE中的肠道菌群失调特征,并通过粪菌移植试验在小鼠中证实了这种菌群失调与PE有因果性关联。机制上,PE菌群可扰乱肠道的T细胞稳态,破坏肠道屏障,增加细菌移位,导致胎盘的细菌DNA增多和炎症水平上升。这些发现说明不能忽视肠道-胎盘轴在PE发病中的机制性作用,菌群筛查或可用于预测PE风险,靶向菌群的干预方法或许有助于这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mildbreeze)
国内团队:高脂膳食诱导肠道菌群紊乱,影响精子质量
Gut[IF:17.943]
① 移植高脂膳食小鼠的菌群,可使受体小鼠(HFD-FMT )的精子数量和精子活力都显著降低;② 受体小鼠的菌群中,拟杆菌属和普氏菌属丰度增加,伴随内毒素血症;③ 临床样本分析也表明,拟杆菌属和普氏菌属的丰度与精子活力呈负相关性,血内毒素水平与拟杆菌属正相关;④ HFD-FMT小鼠肠道中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多,附睾中的促炎细胞因子增加,配子减数分裂和睾丸线粒体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⑤ 睾丸炎症可能诱导了精子运动障碍。
Impairment of spermatogenesis and sperm motility by the high-fat diet-induced dysbiosis of gut microbes
01-02, doi: 10.1136/gutjnl-2019-319127
【主编评语】广东工业大学赵子建、李芳红和陈浩团队,与南京医科大学姚兵团队共同主导的研究,近期在Gut发表。该研究结合小鼠粪菌移植以及临床样本综合分析,揭示了高脂膳食损伤男性生殖健康的肠道菌群机制。粪菌移植结果显示,高脂膳食可导致精子数量和活力降低,其中两个主要的相关菌属为拟杆菌和普雷沃菌,这些关联也在临床样本中得到证实。同时,接受HFD膳食小鼠的菌群后,受体小鼠的肠道通透性增加,睾丸炎症因子增加。因此,文章推断内毒素和睾丸炎症可能与菌群介导的精子发生障碍有关。这是研究菌群与生殖健康的先驱文章之一,可能会为男性不孕不育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兵兵)
肠菌脂多糖移位或促进心肌梗死患者的动脉血栓形成
European Heart Journal[IF:23.239]
① 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相比,ST段升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液的脂多糖(LPS)和sP-选择素(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浓度升高,肠道通透性标志物zonulin浓度升高且与LPS相关;② STEMI冠状动脉血栓中,Toll样受体4(TLR4)、组织蛋白酶G、LPS阳性率分别为100%、80%、25%;③ 给小鼠注射大肠杆菌LPS,会增强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活化,这一现象可被TLR4抑制剂削弱;④ 体外试验表明,LPS通过TLR4介导的组织蛋白酶G活化,来增强血小板聚集。
Low-grade endotoxaemia enhances artery thrombus growth via Toll-like receptor 4: implication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01-03, doi: 10.1093/eurheartj/ehz893
【主编评语】脂多糖(LPS)是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可在血液中检测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为内毒素血症),但其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的这项研究发现,在患有心肌梗塞(MI)的患者中,冠状动脉血栓呈LPS和TLR4阳性,与低度内毒素血症、血小板活化和肠道通透性相关。向小鼠输注大肠杆菌LPS来模拟MI患者的低度内毒素血症,增强了小鼠的血栓形成,而这种作用可被TLR4抑制剂削弱。这些发现说明,MI患者存在肠道通透性增加的现象,导致LPS移位进入血液循环,最终通过白细胞-血小板互作,增强了动脉病变部位的血栓形成。(@mildbreeze)
Gut:NAFLD的肝组织微生物组成与肥胖程度相关
Gut[IF:17.943]
① 纳入47名超重或中度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50名病态肥胖NAFLD患者,19名健康个体,分析肝内细菌DNA组成;② 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在病态肥胖NAFLD组占优势,变形菌门在非病态肥胖NAFLD组占优势;③ 非病态肥胖NAFLD组中变形菌门,病态肥胖NAFLD组中消化链球菌科、疣微菌门、放线菌门和γ变形菌门的DNA失衡,与组织学严重程度有关;④ 毛螺旋菌科DNA数量的减少与严重的组织学特征有关,变形菌门DNA与肝小叶、门静脉炎症评分相关。
Intrahepatic bacterial metataxonomic signatur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01-02, doi: 10.1136/gutjnl-2019-318811
【主编评语】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生中起作用。然而,肝脏组织微生物DNA对该疾病的影响尚不清楚。Gut最近发表的文章,对病态和非病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肝组织DNA谱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肥胖程度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肝组织微生物DNA组成不同,且与组织病理严重程度相关。本研究结果或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如可通过肝组织微生物DNA组成区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亚型、益生菌选择时考虑患者表型特征(如肥胖程度)等。推荐阅读。(@nana)
国内团队:菌群产物吲哚,帮助抵抗非酒精性脂肪肝
Hepatology[IF:14.971]
① 分析137名受试者发现,血清吲哚水平与BMI呈负相关,肥胖者的吲哚水平明显低于瘦者,伴随肝脏脂肪含量增高;② 给高脂饮食(HFD)喂养的小鼠补充吲哚,可显著降低肝脂肪变性和炎症的严重程度;③ 吲哚处理可刺激细胞中糖酵解主调节基因PFKFB3表达,并以依赖PFKFB3的方式抑制巨噬细胞促炎活化;④ 敲除小鼠骨髓细胞的PFKFB3,则会加剧HFD诱导肝脂肪变性和炎症,并削弱吲哚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改善作用。
Indole Alleviates Dietinduced Hepatic Steatosis and Inflammation in a Manner Involving Myeloid Cell PFKFB3
01-17, doi: 10.1002/hep.31115
【主编评语】吲哚是肠道菌群的色氨酸代谢产物,研究表明这类菌群代谢物具有抗炎作用,但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尚不清楚。Hepatology近期发表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启富团队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Chaodong Wu团队等共同合作的研究,通过临床样本分析以及小鼠和细胞实验表明,吲哚与NAFLD存在负相关性,补充吲哚能减轻小鼠饮食诱导的NAFLD,减少肝脏脂肪和炎症程度,这种保护性作用由骨髓细胞的糖酵解调控基因PFKFB3介导。因此,吲哚模拟物和/或在巨噬细胞中特异性活化PFKFB3表达,可能是防治NAFLD等炎症相关疾病的可行方法。(@mildbreeze)
中国药科大学团队:柑橘多甲氧基黄酮或是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益生元
Science advances[IF:12.804]
① 柑橘的多甲氧基黄酮提取物(PMFE)对细胞无毒性,可通过mTOR/P70S6K/SREBP通路降低脂质积累;② 在高脂喂养(HFD)的小鼠中,PMFE可抑制代谢综合征(MetS)、减轻肠道菌群失调、改善MetS相关的支链氨基酸(BCAA)代谢异常;③ 小鼠的抗生素处理和粪菌移植实验证明,PMFE的代谢保护作用依赖于肠道菌群;④ PMFE可富集肠道菌群中的卵形拟杆菌,给HFD小鼠灌胃这种菌可减轻肥胖和MetS、降低BCAA水平。
Citrus polymethoxyflavones attenuate metabolic syndrome by regulating gut microbiome and amino acid metabolism
01-03, doi: 10.1126/sciadv.aax6208
【主编评语】Science advances近期发表了来自中国药科大学刘鄂湖、李菁、李萍与团队的研究,表明从柑橘皮中纯化的富含多甲氧基黄酮的提取物(PMFE)或能作为益生元,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氨基酸代谢,从而有效减轻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代谢综合征,并鉴定出介导PMFE代谢保护作用的潜在有益细菌。这些发现为靶向肠道菌群改善代谢综合征带来了新启示。(@mildbreeze)
Science子刊:摄入丙酸盐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7.161]
① 丙酸盐可提高血浆胰高血糖素及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浓度,促进小鼠糖异生及高血糖;② 缺失FABP4或肝脏胰高血糖素受体可抑制丙酸盐的上述作用;③ 丙酸盐激活小鼠的交感神经系统,促进胰高血糖素及FABP4的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抑制剂可逆转;④ 在一项RCT中,摄入丙酸盐增加餐后的血浆胰高血糖素、FABP4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导致胰岛素抵抗及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⑤ 血浆丙酸盐随着体重降低而减少,并可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
The short-chain fatty acid propionate increases glucagon and FABP4 production, impairing insulin action in mice and humans
2019-04-24,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v0120
【主编评语】丙酸盐是常见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也常被用作食品防腐剂,但摄入丙酸盐对人体的影响尚未明确。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摄入丙酸盐可在小鼠及人体内增加胰高血糖素及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的分泌,引起胰岛素抵抗。(@s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