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1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与肠道健康文
1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与肠道健康文献!
今天是第1301期日报。
Science:菌群-肠-脑轴与社会行为(综述+一图读懂)
Science[IF:41.037]
① 肠道菌群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交流,即菌群-肠-脑轴,可影响动物的神经发育和功能,从而影响社会行为;② 其机制包括激活迷走神经、产生短链脂肪酸和神经递质等菌群代谢物、影响免疫系统和嗅觉系统等;③ 性别和遗传等内部因素,以及饮食、药物、压力和环境等外部因素,可影响菌群组成,进而影响社会行为(社交性、气味交流、社会免疫等),社会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菌群(菌群传播等);④ 靶向菌群的干预方法有望治疗自闭症等社交障碍。
Microbiota and the social brain
11-01, doi: 10.1126/science.aar2016
【主编评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菌群可影响动物的社会行为。因而除了遗传因素,动物与共生菌群的共演化,可能是促进动物“社会脑”演化的另一重要因素。Science近期发表的长综述介绍了菌群-肠-脑轴中的双向互作机制,及其与社会行为在多方面的相互影响,并探讨了菌群在自闭症等疾病中的作用和相关干预疗法的前景。我们将其中的插图编译为一图读懂,希望能助你涨知识。(@mildbreeze)
疾控中心:近20万人的全国肥胖地图揭示,京津冀胖子最多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19.315]
① 纳入174840人研究全国的肥胖和腹部肥胖患病率在性别和各省份中的差异;② 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患病率为14%,其中男性的患病率为14%,女性为14.1%;③ 腹部肥胖患病率为35.1%,男性患病率为30.7%,女性为32.4%;④ 京津冀的男性和女性肥胖和腹部肥胖率最高,天津男性及女性的腹部肥胖率分别为54.4%及49.4%,北京男性及女性的肥胖率分别为26.6%及24.9%;⑤ 海南、广西等地区肥胖和腹部肥胖率相对较低;⑥ 全国肥胖和腹部肥胖患病率存在性别和省份差异。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Prevalence of Adult Obesity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20132014 National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10-29, doi: 10.7326/M19-0477
【主编评语】中国疾控中心王丽敏团队和荷兰特文特大学团队合作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全国范围内的超过17万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全国成年人的肥胖率及腹部肥胖率分别为14%及35.1%,并存在地区及性别差异,其中京津冀的肥胖及腹部肥胖率最高。(@s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