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预防大肠癌:流行病学研究带来了哪些启-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预防大肠癌:流行病学研究带来了哪些启

发布时间:2020-05-03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预防大肠癌:流行病学研究带来了哪些启示?

今天是第1225期日报。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大肠癌流行病学和预防方法(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3.57]

① 遗传和表观遗传上的异常在结直肠部位分布不均一,造成了结直肠癌病因上的多元化;② 结直肠癌主要有三条致癌通路:腺瘤-癌症顺序通路、锯齿状通路和炎症通路;③ 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或与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的流行相关;④ 肥胖、体力活动过少、低质量饮食(例如吃过多加工肉)、饮酒和吸烟可增加结直肠癌风险;⑤ 阿司匹林可预防结直肠癌,钙摄入与较低的结直肠癌风险相关,结直肠癌筛查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风险。

Global burden of colorectal cancer: emerging trend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08-27, doi: 10.1038/s41575-019-0189-8

【主编评语】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和第二大癌症杀手。近期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系统总结了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着重介绍了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可调整生活方式和营养因素、结直肠癌预防以及筛查。(@flying dutchman)

关注全球结直肠癌发病年轻化趋势

Gut[IF:17.943]

① 2008-2012年,全球<50岁(年轻)结直肠癌(CRC)发病率为3.5/100000到12.9/100000;② 近十年,被统计的36个国家中,14个国家年轻CRC发病率保持稳定,3个国家下降,19个国家上升;③ 9个国家50岁及以上(年长)CRC发病率保持稳定或下降趋势;④ 在塞浦路斯、荷兰、挪威,年轻CRC患者发病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APC)是年长患者的两倍以上,如挪威AAPC为1.9 vs 0.5;⑤ 90年代起,高收入国家早发型CRC发病率小幅增加,韩国和新西兰增速最快。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in young adults
09-05, doi: 10.1136/gutjnl-2019-319511

【主编评语】早发型(20-49岁)结直肠癌在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的多个国家呈上升趋势。近期发表在Gut上的研究提取了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的长期数据,全面分析总结了青壮年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全球模式及趋势。该研究表明分布在三大洲的九个高收入国家中,结直肠癌发病率在青壮年群体中正在快速增长。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于全球结直肠癌预防及筛查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初级保健临床医生对有癌症家族史的青壮年进行更细致的评估,以及增加对这些青壮年相关症状的随访。该研究也强调了对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早期暴露研究的必要性。(@Lexi)

用粪便DNA检测提高大肠癌筛查效率(综述)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IF:10.091]

① 粪便DNA(sDNA)检测是指检测人粪便中主要来自结肠的DNA;② 腺瘤、锯齿状息肉等结肠病变细胞包含了可被检测到的肿瘤病变DNA;③ 优化后的多靶sDNA(mt-sDNA)检测获FDA批准,可同时检测KRAS突变、BMP3与NDGR4甲基化异常等;④ mt-sDNA与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对所有阶段CRC的敏感率分别为 92.3%和73.8%,但整体特异性比FIT低(87% vs 95%);⑤ sDNA费用较高,对高危腺瘤敏感性较低,对有家族CRC病史、其他遗传病或IBD患者不适用。

Fecal DNA Test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08-26, doi: 10.1146/annurev-med-103018-123125

【主编评语】粪便DNA(sDNA)检测是一类非侵入性结直肠癌筛查手段,适用于平均风险的个体,在2014年被FDA批准,并被多个医学专业协会推荐使用。本综述详细介绍了sDNA检测原理,对比了sDNA检测与其他非入侵性结直肠癌筛查方式,如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之间的优劣势,并详细介绍了sDNA检测的适用人群。期望未来sDNA检测可以得到进一步优化,降低花费,提高效率。(@Lexi)

南方医院:CD36抑制糖酵解,抵抗大肠癌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CD36的表达从腺瘤到癌逐渐减少,CD36缺失的CRC患者其生存率底下;② CD36作为肿瘤抑制因子,在CRC细胞中抑制有氧糖酵解,其肿瘤抑制功能依赖于GPC4;③ CD36-GPC4相互作用促进GPC4的蛋白酶体依赖的泛素化,抑制β-catenin/c-myc信号,并抑制其下游糖酵解靶标基因GLUT1、HK2、PKM2、LDHA;④ CD36抑制CRC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炎症诱导的CRC模型及ApcMin/+小鼠模型中,CD36缺陷显著增强CRC生成。

CD36 inhibits β-catenin/c-myc-mediated glycolysis through ubiquitination of GPC4 to repress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09-04, doi: 10.1038/s41467-019-11662-3

【主编评语】CD36的多种表达模式反映多种细胞功能,但在结直肠癌中功能未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丁轶和吴德华与团队近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报道了CD36在结直肠癌中的抑癌功能。文章发现CD36-GPC4-β-catenin-c-myc信号轴在结直肠癌发展过程中可通过调控糖酵解从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该研究或可为预防结直肠癌提供干预策略。(@Lexi)

华西第二医院:装载α-倒捻子素的多聚纳米颗粒抑制小鼠结直肠癌

Applied Materials Today[IF:8.013]

① 构建装载有α-倒捻子素的多聚纳米颗粒(α-M/PECE);② 在结直肠癌细胞系CT26及HCT116中,与游离的α-倒捻子素相比,α-M/PECE诱导的细胞凋亡显著增加;③ 在皮下移植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相比于游离的α-倒捻子素,α-M/PECE表现出更强的抑制肿瘤生长、肿瘤血管新生、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④ 在肺部转移及腹部转移结直肠癌模型中,α-M/PECE表现出显著的抗转移疗效;⑤ 游离的α-倒捻子素及α-M/PECE均未造成不良反应。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ing α-mangostin inhibit the growth and metasta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07-19, doi: 10.1016/j.apmt.2019.06.014

【主编评语】α-倒捻子素是山竹果皮中富含的一种氧杂蒽酮,对多种癌症具有潜在抗癌作用。来自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团队在Applied Materials Toda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构建了一种装载有α-倒捻子素的多聚纳米颗粒,在体内及体外中均表现出显著的抗结直肠癌效应,并可抑制结直肠癌的转移。(@沈志勋)

靶向HIF-1α或可增强化疗对结直肠癌的疗效

Oncogene[IF:6.634]

① 在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许多癌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过表达;② 甲基转移酶(DNMT)抑制剂zebularine可通过羟基化诱导HIF-1α的降解,以下调HIF-1α的表达;③ 在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中,zebularine可抑制低氧诱导的HCT116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耐药性;④ 在HCT166细胞移植及AOM/DSS诱导建立的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zebularine均表现出了显著疗效,并可抑制肿瘤血管新生;⑤ zebularine可增强奥沙利铂的抗肿瘤疗效。

Metabolic targeting of HIF-1α potentiates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oxaliplatin in colorectal cancer
09-02, doi: 10.1038/s41388-019-0999-8

【主编评语】耐药性是限制癌症中化疗疗效的一大因素,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Oncoge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体内及体外,甲基转移酶抑制剂zebularine均可增强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对结直肠癌的疗效。(@沈志勋)

与结直肠癌转移相关的miRNA及其靶基因

EBioMedicine[IF:6.68]

① 结合基于转座子的正向基因筛选技术和新型体外强制单细胞悬浮技术(fSCS),研究人类基因组非编码区对结直肠癌转移的调控作用;② fSCS具有选择间充质和促转移细胞的特性,转座子插入使CRC对fSCS的选择性产生抗性,即具有转移优势;③ 鉴定出BTBD7基因(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的3'UTR处的转座子插入可破坏miR-23b::BTBD7的互作,有助于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转移性状;④ 临床前试验和临床标本都显示,miR-23b和BTBD7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

Sleeping beauty genetic screen identifies miR-23b:: BTBD7 gene interaction as crucial for colorectal cancer metastasis
07-11, doi: 10.1016/j.ebiom.2019.06.04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5037383.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