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7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7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今天是第1180期日报。
一图读懂最新权威综述:益生菌和益生元(Nature子刊出品)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3.57]
① 一些益生菌和益生元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功能,来防治肠道相关疾病;② 益生菌的作用方式:调节免疫功能、生成有机酸和抗微生物产物、与宿主及其菌群互作、改善肠道屏障、产生酶和具有系统性影响的小分子;③ 益生元是被宿主微生物选择性利用以促进健康的物质,发挥抵抗病原体、调节免疫、增加矿物质吸收、改善肠道功能、影响代谢和饱腹感等作用;④ 特定益生菌株和益生元的健康功效需经过充分验证,应在询证基础上由专业医务者指导使用。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intestinal health and disease: from biology to the clinic
07-11, doi: 10.1038/s41575-019-0173-3
【主编评语】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开展,对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综述,详细阐述了益生菌和益生元发挥促健康功效的生物学机制,并对该领域的转化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值得关注。(@李丹宜)
长按二维码查看一图读懂
Science:促进肠道菌群成熟的辅食或可治疗营养不良儿童
Science[IF:41.037]
① 严重急性营养不良患儿接受标准治疗后转为持续中度急性营养不良(MAM),伴随持续的肠道菌群发育滞后(不成熟),血浆蛋白、代谢物、生理指标和年龄相关的肠道菌群成员间有显著关联;② 在人源化悉生动物中筛选旨在促进菌群成熟的辅食(MDCF)成分,并在定植MAM菌群的悉生动物模型中验证其功效;③ 在临床试验中,含鹰嘴豆粉、香蕉、大豆粉和花生粉的MDCF,明显改善了MAM患儿的菌群以及与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等相关的血浆蛋白质组标志物。
Effects of microbiota-directed foods in gnotobiotic animals and undernourished children
07-12, doi: 10.1126/science.aau4732
【主编评语】儿童营养不良导致生长迟缓和不成熟的肠道菌群,现有的治疗干预措施结果不尽如人意。最新一期《Science》背靠背发表了来自菌群领域大牛Jeffrey Gordon团队的两项研究,揭示了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的发育特征,以及营养不良儿童的菌群发育滞后及其与血液标志物的关联,以限菌动物为模型筛选出可促进菌群成熟的辅食成分,并在一项初步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该策略治疗儿童营养不良的潜力。这两项研究为菌群导向的饮食干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鉴定反映菌群发育程度的共变“生态群”的方法,也值得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者参考借鉴。(@李丹宜)
Science:含15个共变细菌的菌群“框架”,可反映肠道菌群发育程度
Science[IF:41.037]
① 分析孟加拉健康婴儿1月龄至5岁的肠道菌群,鉴定出含15个共变OTU的“生态群”;② 对印度和秘鲁儿童的分析显示,该生态群是发育中的肠道菌群的一个保守的结构特征,其变化可反映肠道菌群的发育程度;③ 该生态群可区分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婴儿,并可衡量患儿治疗后的肠道菌群修复情况;④ 在定植了含该生态群细菌的限菌仔猪中,随着断奶并喂养孟加拉婴儿辅食,仔猪肠道菌群复现了健康婴儿同阶段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菌群代谢通路的改变。
A sparse covarying unit that describes healthy and impaired human gut microbiota development
07-12, doi: 10.1126/science.aau4735
【主编评语】儿童营养不良导致生长迟缓和不成熟的肠道菌群,现有的治疗干预措施结果不尽如人意。最新一期《Science》背靠背发表了来自菌群领域大牛Jeffery Gordon团队的两项研究,揭示了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的发育特征,以及营养不良儿童的菌群发育滞后及其与血液标志物的关联,以限菌动物为模型筛选出可促进菌群成熟的辅食成分,并在一项初步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该策略治疗儿童营养不良的潜力。这两项研究为菌群导向的饮食干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鉴定反映菌群发育程度的共变“生态群”的方法,也值得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者参考借鉴。(@李丹宜)
Science:胖还是不胖?宿主免疫塑造的肠道菌群有话说
Science[IF:41.037]
① 在T细胞中敲除Myd88的模型小鼠从中年开始迅速发胖,发展出代谢综合征;② 该现象由肠道菌群介导,主要特征为梭菌纲细菌减少、功能减弱,与脱硫弧菌属过度生长有关,长期补充梭菌可改善其肥胖表型;③ 这些小鼠存在滤泡辅助性T细胞应答缺陷,IgA抗体异常靶向梭菌纲细菌,也是导致菌群中梭菌减少的潜在原因;④ 梭菌纲与脱硫弧菌属细菌的分泌物,分别抑制和促进参与脂质吸收的受体CD36的表达,从而调节宿主的脂质吸收能力来影响肥胖。
T cellmediated regulation of the microbiota protects against obesity
07-26, doi: 10.1126/science.aat9351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是代谢调控的重要因素,宿主免疫系统可通过IgA抗体等方式来塑造菌群。《Science》上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滤泡辅助性T细胞应答缺陷可使小鼠的肠道菌群变得促肥胖,其中梭菌纲细菌的减少是关键,与脱硫弧菌属细菌过度生长和IgA抗体靶向异常有关。进一步研究显示,梭菌纲细菌可通过其分泌的物质来抑制脂质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脱硫弧菌则有相反作用。这些发现阐释了宿主免疫-肠道菌群-代谢表型三者间的互作关系,揭示了抑制肥胖和促进肥胖的菌群成员及其生物学机制,表明调节脂质吸收的菌群产物或能用于治疗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李丹宜)
Nature:渐冻症与肠道菌群有啥关系?
Nature[IF:43.07]
① 易感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模型小鼠在运动神经障碍出现前,已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抗生素处理可加剧病症;② 鉴定出11种细菌与ALS相关,给抗生素处理的模型小鼠进行单菌补充,可减轻(Akk菌)或恶化(迪氏副拟杆菌、扭链瘤胃球菌等)症状;③ 补充Akk菌使模型小鼠大脑中的烟酰胺(NAM)增加,持续系统性补充NAM可改善模型小鼠的运动症状、改变脊髓基因表达;④ ALS患者肠道菌群中,参与色氨酸和NAM代谢的基因减少,血液和脑脊液NAM降低。
Potential roles of 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ites in modulating ALS in mice
07-22, doi: 10.1038/s41586-019-1443-5
【主编评语】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两位Eran又发《Nature》了,这次是关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即渐冻症,ALS)中肠道菌群及其相关代谢物的潜在作用。ALS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进展可能受未知环境因素的影响。这项研究以易感ALS的SOD1-Tg小鼠为模型,鉴定出与动物房有关的肠道菌群失调特征,其中,Akk菌可能通过促进生成烟酰胺来改善症状。与此一致的,在ALS患者中也存在烟酰胺水平降低的现象。这些发现为后续更大规模的临床样本验证打下基础,并为防治ALS提供了新的微生态干预策略和潜在治疗靶点。(@李丹宜)
Nature子刊:补充Akk菌可改善胖人代谢,死菌效果好
Nature Medicine[IF:30.641]
①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40名超重/肥胖的胰岛素抵抗者分为3组,2个干预组每天口服10^10的Akk菌活菌或死菌,持续3个月;② 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且未影响肠道菌群整体结构;③ 与安慰剂组相比,补充死菌显著降低了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和血浆总胆固醇,减少了白细胞计数和血液脂多糖,还略微降低了体重、脂肪量和臀围;④ 与干预前相比,补充死菌显著降低了肝脏疾病以及组织和肌肉损伤的血液标志物水平;⑤ 补充活菌的益处总体上不显著。
Supplementation with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human volunteers: a proof-of-concept exploratory study
07-01, doi: 10.1038/s41591-019-0495-2
【主编评语】Akk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的丰度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负相关,《Nature Medicine》最新发表了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Patrice D Cani团队的Akk菌干预的首次临床试验结果。继该团队之前的动物研究,这项最新的人体研究同样表明,补充灭活的Akk菌可显著改善超重/肥胖的胰岛素抵抗者的多项代谢指标,且安全性良好,而补充Akk菌活菌则没有太明显的益处。这些发现为后续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死菌优于活菌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也很值得深挖,或能为益生菌等干预研究带来新启示。(@李丹宜)
Nature子刊:粪菌移植和Akk菌延缓早衰小鼠衰老
Nature Medicine[IF:30.641]
① 两种早衰小鼠模型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如变形菌门和蓝细菌增加、疣微菌门(包括Akk菌)减少;② 在人类中,早衰患者也存在肠道失调,而百岁老人中潜在的有益(如Akk菌)和致病菌均增加;③ 移植野生型小鼠的粪菌,可改善早衰小鼠的健康并延长其寿命,Akk菌有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