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菌群紊乱也可能“遗传” 热心肠日-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菌群紊乱也可能“遗传” 热心肠日

发布时间:2020-05-19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菌群紊乱也可能“遗传”

今天是第1098期日报。

IBD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可传递给下一代

Gut[IF:17.016]

IBD孕妇及其后代的肠道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菌群组成改变;② 母亲IBD可预测后代婴儿出生后第7、14、30、60及90天时的肠道菌群多样性;③ IBD母亲后代的肠道菌群中,γ变形菌纲富集,而双歧杆菌属减少;④ 选取8名克罗恩病患者母亲及其后代,及3名健康母亲及其后代,将其粪菌移植给无菌小鼠;⑤ 移植了IBD母亲及其后代的菌群的小鼠,菌群多样性降低,结肠中亚型转换后的记忆B细胞及调节T细胞减少。

Infants born to mothers with IBD present with altered gut microbiome that transfers abnormalities of the adaptive immune system to germ-free mice
04-29, doi: 10.1136/gutjnl-2018-317855

【主编评语】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IBD孕妇及其后代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多样性均显著改变,且将IBD患者及其后代的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可引起后者的菌群失调及免疫系统异常。(@沈志勋)

Science:植物塑造根系特异微生物组的机制

Science[IF:41.058]

① 植物近30%的光合作用产物合成根系化合物,它们如何参与特异根系微生物组的塑造一直没有答案;② 拟南芥中三萜合成基因簇在根系特异表达,并具有潜力合成50多种未知的根系化合物;③ 与不能合成三萜的水稻和小麦相比,52%拟南芥特异的根系微生物组被三萜合成基因显著调控;④ 通过分离培养的细菌资源库与纯化/合成的单种或混合化合物共培养,发现三萜化合物直接调控特异的根系细菌种类;⑤ 根系细菌可以特异性修饰和利用拟南芥三萜化合物。

A specialized metabolic network selectively modulates Arabidopsis root microbiota
05-10, doi: 10.1126/science.aau6389

【主编评语】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植物和微生物科学中英联合研究中心白洋课题组,与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的Anne Osbourn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揭示了拟南芥三萜类化合物对根系微生物组的调控规律,该研究为利用植物天然化合物促进根系益生菌在绿色农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刘永鑫)

体外共培养+计算机模拟,分析合生制剂对大肠癌细胞的影响

Cell Reports[IF:8.032]

① 基于微流控的共培养系统HuMiX,结合多组学分析及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结直肠癌细胞、鼠李糖乳杆菌GG株(LGG)及膳食纤维间的互作;② 与单独的益生菌/元处理相比,合生制剂下调促进癌变及耐药性相关通路的基因表达,并可降低促癌变代谢产物乳酸盐的水平;③ LGG产生的有机酸/短链脂肪酸比例受到饮食影响,有机酸与短链脂肪酸的不同组合对结直肠癌细胞有着不同影响;④ 合生制剂产生的小分子组合,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

Integrated In Vitro and In Silico Modeling Delineates the Molecular Effects of a Synbiotic Regimen on Colorectal-Cancer-Derived Cells
04-30, doi: 10.1016/j.celrep.2019.04.001

【主编评语】《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合了体外共培养系统及计算机模拟方法,分析了合生制剂(鼠李糖乳杆菌GG株+膳食纤维)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影响。(@沈志勋)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5197537.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