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起跑线”与“终点线”:童年生活条件-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起跑线”与“终点线”:童年生活条件

发布时间:2020-05-25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起跑线”与“终点线”:童年生活条件与老年认知有啥关联? 母婴之声

“母婴之声”由国家母婴乳品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联合出品。


今天是033期。

儿童期生活条件与老年认知的关联

PNAS[IF:9.661]

① 纳入SHARE队列研究中24066名老年人,回顾性调查其10岁时社会经济状况(CSC),分为五分类,并随访其50-96岁认知功能(主要记忆延迟和语言流利两方面)的变化情况;② 儿童期CSC越高,老年期认知功能越高;③ 儿童期CSC越高,其老年期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越快,是CSC低的人群的1.6倍;④ 在调整了成年期社会经济状况、运动、抑郁症状以及配偶状况以后,上述下降的趋势被削弱;⑤ 一旦由于年龄增长神经元功能下降,再高认知储备的人也无法逆转。

Advantage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in childhood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ing but stronger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age
02-23, doi: 10.1073/pnas.1807679116

【主编评语】许多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总是倾尽所能从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希望其未来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本研究的出发点十分有趣,观察其儿童期生活条件与老年期认知水平的联系,发现虽然儿童期更好的生活条件可以提高老年期认知水平,但是其认识水平的下降速度也是更快的。(@Epi汪)

降低精神类疾病,需要创建绿色家园

PNAS[IF:9.661]

① 纳入93万名出生且居住在丹麦的人,采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评估其10岁时居住环境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② 童年期的绿地NDVI越高,后期患各种精神疾病的风险越低;③ 在童年期绿地NDVI最低的儿童与绿地NDVI最高的儿童相比,其患精神疾病的风险要高55%;④ 调整了城市化、社会经济因素、父母的精神病史和父母的年龄之后,童年期的居住绿地与后期的精神疾病风险仍然存在;⑤ 增加城市环境中的绿色空间,可能是减少精神疾病风险的重要手段。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in childhood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from adolescence into adulthood
01-14, doi: 10.1073/pnas.1807504116

【主编评语】本研究创新性地结合了卫星地图数据与医疗数据,通过分析其儿童期的居住环境与精神类疾病发生的关联,提示增加城市环境中的绿色空间,可能是减少精神疾病风险的重要手段。值得推荐给政策制订者借鉴和阅读,也值得给空间流行病学研究者提供思路。(@Epi汪)

JAMA子刊:后代精神疾病或与妈妈妊娠期感染有关

JAMA Psychiatry[IF:16.642]

① 纳入179万名瑞典母婴队列,随访41年,记录妊娠期母亲因感染原因住院与后代精神疾病的发生;② 胎儿期暴露于母体感染的人群,其自闭症和抑郁症的风险分别增加1.79和1.24倍;③ 分层分析提示,暴露于严重的母亲感染性疾病或尿道感染,其自闭症和抑郁症的风险均增加,且倍数基本一致;④ 结合死亡登记数据显示暴露于感染性疾病的后代的自杀风险高于对照组;⑤ 胎儿期暴露于母亲的感染与其发生狂躁症或精神错乱的风险无关。

Long-term Risk of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fter Exposure to Infection In Utero
03-06,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19.0029

【主编评语】本研究用了41年随访的数据,分析在胎儿时期,孕妈妈因感染性疾病住院是否会增加后代获精神性疾病的风险。结果显示,其宫内感染暴露与自闭症和抑郁症,以及自杀的风险有关,而与其他精神性疾病无关。结合本期母婴之声提到的孕期接种流感疫苗,看来孕期预防感染,尤为重要~(@Epi汪)

JAMA子刊:小婴儿的个性或与长大是否肥胖相关

JAMA Pediatrics[IF:10.769]

① 纳入382对35周后分娩单胎且妊娠期糖尿病的母婴,随访观察;② 34.0%和6.8%为非西班牙裔白人和黑人婴儿、33.0%为西班牙裔婴儿、25.1%为亚洲婴儿;③ 早期(0-6月内)喂养100%的果汁/含糖饮料或母乳喂养期短(<3个月)的婴儿其易安抚性和活动性气质增加,而<4个月辅食摄入会使婴儿的压力气质显著提高;④ 婴儿易安抚性气质与儿童期肥胖呈正相关,母乳喂养的强度和时间与儿童期肥胖呈负相关;⑤ 婴儿的易安抚性气质可能是筛选早期肥胖的新手段。

Association of Infant Temperament With Subsequent Obesity in Young Children of Mother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03-11,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18.5199

【主编评语】这是一篇很有趣的研究,关注的是新生儿的“气质”与随后肥胖的关联,当然人群选定的是具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肥胖风险。本研究还发现,婴儿的喂养模式可能与其“气质”相关。读者可以考虑的是,“气质”这个变量在喂养模式与肥胖之间起着何等作用呢?(@Epi汪)

宫内是否无菌?再起疑云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IF:5.732]

① 纳入29名以往无妊娠史的足月剖宫产孕妇,获得胎盘样本并检测;② 培养法显示28个样本细菌为阴性,实时定量PCR结果提示胎盘中存在的微生物核酸与本底对照并无差别;③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并未显示样本与对照品之间存在菌群结构上的差异;④ 检测出的菌大部分是蓝藻、水生细菌或者植物病原体,不太可能出现在胎盘中;⑤ 宏基因组测序得到的粪孢芽菌属占30%左右,但其与16S测序结果并不一致;⑥ 胎盘内是否存在菌群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Does the human placenta delivered at term have a microbiota? Results of cultivatio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and metagenomics
03-01, doi: 10.1016/j.ajog.2018.10.018

【主编评语】以往学者们认为女性子宫内是无菌环境,一旦有细菌感染,则会引起不良妊娠结局。但是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了宫内并不是完全无菌的,而是存在独特的菌群结构。这个观点被从事女性微生物组研究的学者广泛引用,并依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研究宫内菌群。但本研究通过培养法、PCR、16S测序、宏基因组测序4种不同的方法对胎盘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提示宫内检测到的菌群不能排除是基底样本的污染导致的,比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或者环境污染。该问题也将持续影响相关领域的研究,值得关注。(@Epi汪)

Lancet:不幸死产后,多长时间后可继续备孕

Lancet[IF:53.254]

① 纳入芬兰、挪威和澳大利亚出生队列研究中有死产史(妊娠大于22周后死产)的孕妇14452名,计算其死产后与下次怀孕的怀孕间隔时间;② 死产后怀孕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9个月,分别有63%,37%的妇女在6个月和12个月内怀孕;③ 队列中共有2%的结局为死胎,18%的早产,9%的小于胎龄儿;④ 与怀孕间隔24-59个月的孕妇相比,间隔时间小于12个月的孕妇其死产、早产及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并不增加;⑤ 女性发生死产后的12个月内可以考虑再次怀孕。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pregnancy interval and adverse birth outcomes in women with a previous stillbirth: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study
02-28, doi: 10.1016/S0140-6736(18)32266-9

【主编评语】目前WHO推荐,在活产后至少应该间隔2年、流产或人工流产后至少间隔6个月开始备孕,之一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但是对于有死产史的女性,需间隔多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本研究关注这个话题,综合了国际上几大注明的出生队列研究,最终发现死产后12个月内便怀孕的女性其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并不会增高。该结论对于备孕咨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Epi汪)

孕期汞暴露或不能降低新生儿出生体重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F:7.297]

① 纳入日本母婴队列中15444对母子,在妊中晚期检测孕妇血汞和血硒水平;② 血汞水平平均3.66ng/g,血硒水平平均170.0ng/g;③ 和血硒浓度最高的25%孕妇相比,最低的25%的孕妇的婴儿出生体重没有显著增加,低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也没有降低;④ 和血汞浓度最低的25%孕妇相比,最高暴露的孕妇的婴儿出生体重没有降低,且小于胎龄儿的风险没有增高,但观察到出生头围平均减小0.073cm;⑤ 孕期汞暴露或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没有关联。

Association of blood mercury levels during pregnancy with infant birth size by blood selenium levels in the Japan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Study: A prospective ...
04-01, doi: 10.1016/j.envint.2019.01.051.

【主编评语】一直有学者提出“疾病起源”理论,认为胎儿宫内的环境污染物暴露会决定其出生后健康或者疾病状态,故许多研究关注孕期的毒物暴露与新生儿的健康问题。日本,众所周知是一个高汞暴露的国家,其是否是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低的原因呢?本研究应用队列研究数据,研究其中的关联。(@Epi汪)

孕期接种流感疫苗或益大于弊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IF:9.117]

① 孕妇和幼儿是流感流行中最脆弱的人群,容易受到感染,且危害严重,然而常规的研究却常被排除在外;② 是否需要给孕妇接种疫苗一直受到争论,但从2009年H1N1流感爆发以来,人们意识到给孕妇接种疫苗的重要性;③ 目前,包括WHO在内的许多国家和组织都提倡让孕妇常规接种疫苗,然而总体的覆盖率还是很低,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④ Tompson等人的研究通过对3个不同地理、不同气候的大洲孕妇人群的研究发现,流感疫苗对于孕妇具有保护作用。

Influenza Vaccination During Pregnancy Can Protect Women Against Hospitalization Across Continents
2018-10-11, doi: 10.1093/cid/ciy740

【主编评语】该文是针对《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刊登的论著《Influenza Vaccine Effectiveness in Preventing Influenza-associated Hospitalizations During Pregnancy: A Multi-country Retrospective Test Negative Design Study, 2010-2016》发表的一篇评论,我们《母婴之声》在2019年02月01日进行过报道。本文详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表述了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可以与论著一同补充阅读。(@Epi汪)

中国政府向儿童近视问题亮剑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IF:N/A]

① 我国儿童近视高发的原因包括学业压力大、户外运动少、预防知识欠缺、眼镜及验光师都不够专业;②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主席签署了全国儿童近视综合防治计划,包括政府、学校、筛查与治疗、父母参与及高危行为预防等方面;③ 目标是2018-2023年,全国近视患病率每年至少降低0.5%;④ 但该政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一些预防策略的科学性未得到验证(比如眼保健操、坐姿、避免在床上看书等)、农村地区的眼镜政策等。

Chinese national policy initiativ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ildhood myopia
2018-12-01, doi: 10.1016/S2352-4642(18)30318-3

【主编评语】视力障碍是儿童残疾负担的重要原因,全球约一半的屈光不正的儿童在我国,这一人数将在2020年达到1亿人。基于此,我国颁发了新的近视防治策略。本文客观解读和评价了这个政策,值得专业人士阅读。该政策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眼科医疗改革迈出了第一步。(@Epi汪)

Lancet子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并不适合婴儿白内障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IF:N/A]

① 最终纳入158例小于2岁的白内障患儿(其中102例是双眼白内障),其中88名试验组接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0名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分别在1、3、5岁随访其视力情况;② 总体来看,5岁时候双眼白内障患儿的视力恢复至0.34logMAR,而单眼白内障的病眼恢复到0.70logMAR;③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视力恢复、减少青光眼发生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④ 双眼白内障的试验组术后因视轴透明再次需要手术的风险是对照组的5倍,单眼白内障是对照组的20倍。

5-year outcomes after primary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in children aged 2 years or younger with congenital or infantile cataract: findings from the IoLunder2 prospective inception cohort study
2018-12-01, doi: 10.1016/S2352-4642(18)30317-1

【主编评语】这是一篇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低于2岁的白内障婴儿中采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不能降低后续青光眼的风险,也不能提高视力恢复的程度,相反,可能会增加再次手术的风险,所以并不推荐。值得临床儿科学医生探讨。(@Epi汪)

感谢本期母婴之声的创作者Epi汪,尹小甜

点击阅读过去10期母婴之声:

0308 减少儿童抗生素使用,任重道远

0301 柳叶刀亮剑:测序技术助力产前检查

0222 幼儿少用电子产品,身心更健康

0215 孕育健康宝宝,关注孕妈妈的血糖和体重

0201 宝宝吃得香,妈妈睡得好

0125 环境污染物专刊:孕妈妈想吃鱼,有讲究

0118 想怀宝宝有困难?辅助生殖来帮忙

0111 爱孩子,一定要呵护好ta的童年

0104 减肥吧,小胖子:即使代谢指标正常,心血管风险也上升

1229 手足口病是怎么回事?JAMA提醒父母应了解这些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国家母婴乳品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525760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