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刘宏伟等解析:特定肠道菌如何“双管齐
刘宏伟等解析:特定肠道菌如何“双管齐下”改善肥胖和代谢
今天是第978期日报。
刘宏伟+刘双江:狄氏副拟杆菌改善小鼠肥胖和代谢障碍
Cell Reports[IF:8.032]
① 在遗传和饮食诱导的两种肥胖小鼠模型中,口服狄氏副拟杆菌(PD)可改善代谢,控制体重、减少高血糖和脂肪肝;② PD可转化胆汁酸,增加次级胆汁酸石胆酸(LCA)和熊去氧胆酸(UDCA),还能产生琥珀酸;③ 补充LCA+UDCA可活化肠道FXR-FGF15通路、恢复肠道屏障完整性,从而缓解小鼠高血脂;④ 琥珀酸可结合果糖-1,6-二磷酸酶并增加其活性,从而促进肠道糖异生,补充琥珀酸可减轻小鼠高血糖;⑤ 补充琥珀酸+LCA+UDCA对肥胖小鼠的益处与补充PD相似。
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 Alleviates Obesity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s via Production of Succinate and Secondary Bile Acids
01-02, doi: 10.1016/j.celrep.2018.12.028
【主编评语】Cell Reports刚刚发表了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宏伟和刘双江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揭示了肠道共生菌狄氏副拟杆菌(PD)通过影响肠道胆汁酸代谢和生成琥珀酸,改善小鼠肥胖和糖脂代谢的机制,表明PD具有成为益生菌的潜质。该研究不仅加深了对肠道共生菌生理作用及机制的理解,还首次证明了琥珀酸是肠道糖异生通路限速酶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的天然配体和激动剂,提示靶向FBPase的激动剂是研发降糖药物的新思路。(@mildbreeze)
Nature:饮酒和吸烟为啥增加食管癌风险?
Nature[IF:41.577]
① 收集139例有或无食管鳞癌(ESCC)的患者共682个食管组织样本,检测基因突变;② 鉴定出普遍存在的4种突变特征:2种与ESCC风险因素(饮酒、吸烟)相关,1种与衰老相关;③ 在生理正常的食管上皮细胞(PNE)中存在大量携带驱动突变的细胞克隆,这类克隆可出现于幼儿期,并随年龄增长而扩张,在老年人中几乎可覆盖整个食管上皮;④ ESCC中TP53是主要驱动突变,PNE中NOTCH1和PPM1D突变的比例增加;⑤ 饮酒和吸烟可加剧突变的积累和突变细胞的扩张。
Age-related remodelling of oesophageal epithelia by mutated cancer drivers
01-02, doi: 10.1038/s41586-018-0811-x
【主编评语】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癌症之一,饮酒和吸烟是风险因素。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多种测序方法,分析了食管鳞癌(ESCC)和未患ESCC的食管组织中的驱动突变,即能帮助细胞在癌变中获得选择优势的基因突变。该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携带驱动突变的细胞克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和扩张,而饮酒和吸烟可加速该过程。这些发现加深了对衰老过程中正常细胞发生癌前变化的规律的认识,为饮酒和吸烟等ESCC风险因素促进癌变提供了进一步证据。(@mildbreeze)
食管菌群与Barrett食管和食管癌(综述)
PLoS Pathogens[IF:6.158]
① 食管癌致死率较高,包括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EAC),后者可能源于Barrett食管(BE);② 分析16篇研究文献,发现正常食管主要被链球菌定殖,食管炎和BE与革兰氏阴性(G-)菌相关,EAC与大肠杆菌和具核梭杆菌等特定G-菌相关;③ 使用青霉素可能导致链球菌等保护性细菌减少,与食管癌风险增加相关;④ 质子泵抑制剂PPI也可通过影响胃PH值改变食管菌群组成结构;⑤ 非内镜无创取样方法,对研究食管菌群组成功能、早期检测和预防食管癌有重要意义。
Barrett's esophagus and esophageal cancer: Links to microbes and the microbiome
2018-12-01,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7384
【主编评语】食管中也有菌群,但相关研究还比较少。PLoS Pathogens近期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汇总了与食管癌和Barrett食管等疾病相关的食管菌群研究进展,值得参考。(@mildbreeze)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6017673.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