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肝“肠”相照:肠道菌群在肝脏疾病中
肝“肠”相照:肠道菌群在肝脏疾病中作用不小
今天是第745期日报。
肠道菌群变化导致肝脏病变
Gastroenterology[IF:18.392]
① MDR2基因的变化与胆汁淤积性肝病有关;② 与对照小鼠相比,MDR2基因敲除小鼠的肝胆管周围胶原沉积,炎症细胞聚集导致门静脉桥纤维化,血清IL17水平升高,而施用抗IL17A减少了肝纤维化;③ 基因敲除导致肝脏中表达IL17A 和γδTCR的细胞数量增加;④ 基因敲除增加了小鼠粪便中的乳酸杆菌、肝组织中的加氏乳杆菌以及肠道通透性;⑤ 肝纤维化和炎症的发展需要加氏乳杆菌介导的肝γδTCR细胞活化和IL17的产生,该机制促进胆汁淤积性肝病。
Alterations in Intestinal Microbiota Lead to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 17 by Intrahepatic γδ T-cell Receptor-positive Cells and Pathogenesis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02-15 DOI: 10.1053/j.gastro.2018.02.019
丙肝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IF:8.216]
① 分析166名不同程度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和23名健康对照的粪便菌群;② 与健康对照相比,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细菌多样性较低,梭菌目减少,链球菌属和乳杆菌属增加;③ CHC患者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持续正常(PNALT)阶段已出现菌群失调,拟杆菌属和肠杆菌科瞬时增加;④ 在CHC进展期间,由绿色链球菌编码的脲酶基因上调,这与慢性肝炎(CH)和肝硬化(LC)患者的粪便pH显著高于健康对照或PNALT阶段患者一致。
Gut Dysbiosis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05-01 DOI: 10.1093/cid/ciy205
调节肠道菌群能否改善丙肝患者的肝纤维化?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IF:8.216]
① 除饮食、环境和遗传因素,肠-肝轴影响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肝纤维化;② 肠道细菌及其产物移位进入静脉循环后首先抵达肝脏,经Toll样受体引发肝内免疫应答,促进肝纤维化;③ Inoue等人发现,慢性HCV感染的晚期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梭菌目减少、链球菌和乳杆菌增加,菌群脲酶基因上调,或与失代偿患者的氨升高和脑病有关;④ 其它小型研究也发现肠道菌群变化可能影响肝病临床结局;⑤ 菌群疗法能否改善肝纤维化的研究仍在路上。
The Gut-Liver Axis in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A Path Towards Alter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Fibrosis Progression?
05-01 DOI: 10.1093/cid/ciy208
16s扩增子测序的局限性和应对方法
Nature Methods[IF:25.062]
① 16S通用引物可导致特定种群的数量被低估,建议根据样品特性、测序方法和目标菌群设计新引物;② 在样品中加入内参菌群有助于鉴别样品准备、上样过程可能发生的污染,也有助于数据分析;③ OTUs分析会导致部分序列无法被精确注释,基于序列本身的“扩增子序列差异”分析法或能弥补这一缺陷;④ 不同菌株的16S拷贝数不同,菌株内16S序列也不尽相同,难以绝对定量;⑤ 数据公开和共享有助于菌群研究和数据分析形成标准化体系,增加数据可比性。
Microbiology: making the best of PCR bias
04-27 DOI: 10.1038/nmeth.4683
Lancet:防控肠道寄生虫感染
Lancet[IF:47.831]
① 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有感染土传肠道蠕虫(STH)的风险,感染主要发生在缺水、卫生及消毒水平有限的地区,只有一半的高危儿童接受了治疗;② STH来源于不洁饮水,经粪口途径或皮肤进入人体,在体内繁殖引起超敏反应、组织损伤和免疫力下降等;③ 除了超声、X射线等常用方法,粪便镜检、抗体检测和PCR手段有助于精确诊断STH;④ 服药治疗时应加强随访,防止复发;⑤ 通过校园驱虫、改善水源、消毒及卫生等公共措施对防控STH感染非常必要。
Soil-transmitted helminth infections
2017-09-04 DOI: 10.1016/S0140-6736(17)31930-X
Nature子刊:饮食导致类人猿肠道菌群波动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124]
① 非洲野生西部低地大猩猩、中央区黑猩猩与旧大陆猴和人类的肠道菌群结构有显著差异;② 同一生境内的野生西部低地大猩猩和中央区黑猩猩,其肠道菌群随季节性降雨模式和主食果实类型波动;③ 大猩猩的肠道菌群可反映各肠型间功能性代谢途径、古菌结构和膳食类型的差异;④ 饮食季节性决定了肠道菌群波动,及其消化植物纤维或利用黏膜多糖的能力;⑤ 类人猿肠道菌群可依据饮食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为了解饮食驱动的人类肠道菌群进化机制提供了基础。
Gut microbiomes of wild great apes fluctuate seasonally in response to diet
05-03 DOI: 10.1038/s41467-018-04204-w
Gut:连续镜检阴性的长期结肠炎患者,大肠癌风险低
Gut[IF:16.658]
① 775例长期结肠IBD患者,分为结肠镜检连续阴性组(N)和至少一次阳性组(P),阴性结果定义为无炎症后息肉、无狭窄、无内镜下活动性病变、无肿瘤;② 随访6.1年,N组无晚期结直肠肿瘤(aCRN,高度不典型增生或结直肠癌),P组100人年的发生率为0.29-0.76;③ 无高风险(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结肠肿瘤个人史/家族史)的结肠IBD患者,进行具有充分质量保证的监测结肠镜检,连续镜检无高风险发现,则发生aCRN的风险很低,监测间期可超过2年。
Consecutive negative findings on colonoscopy during surveillance predict a low risk of advanced neoplasia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ith long-standing colitis: results of a 15-year multicentre, multinational cohort study
05-02 DOI: 10.1136/gutjnl-2017-315440
利用细菌趋化性靶向治疗癌症的研究工具
Scientific Reports[IF:4.259]
① 癌靶向性细菌治疗可能成为有效的癌症疗法,通过微流体装置可在体外研究细菌对癌细胞的趋化性机制;② 该装置由中央细菌通道及两侧的细胞培养室组成,培养室侧壁有微通道;③ 肺癌模型下,能同时在培养室中分别进行多细胞系三维共培养;④ 生化物质经微通道扩散,在中心通道中形成恒定的浓度梯度,用于细菌趋化研究;⑤ 通过该平台发现,大肠杆菌对肺癌细胞的趋向性是由癌细胞分泌的生化因子引起的,凝聚素是引起大肠杆菌趋化性的关键调节因子。
A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studying chemotaxis mechanism of bacterial cancer targeting
04-23 DOI: 10.1038/s41598-018-24748-7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女巫,mildbreeze,小肠君,gaoch,洋,花开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505 Protein & Cell:2018中国肠道大会专刊
0504 Science及子刊连发,解析IgA对肠道菌群的关键作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