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3月,最值得看的41篇菌群文献!-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3月,最值得看的41篇菌群文献!

发布时间:2020-07-01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3月,最值得看的41篇菌群文献!

今天是第701期日报。过愚人节也要读文献~


Science:膳食纤维治疗2型糖尿病,多亏关键肠道菌

Science[IF:37.205]

① 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用阿卡波糖治疗,U组(16例)为常规治疗组,W组(27例)接受同等热量的高膳食纤维营养干预;② 相比U组,W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改善得更快更好,该临床效果可经粪菌移植在小鼠中重现;③ 治疗过程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变,高膳食纤维富集了由15株乙酸和丁酸产生菌组成的功能群,抑制了吲哚和硫化氢产生菌;④ 这组菌尤其增加丁酸生成,促进GLP-1和PYY分泌改善血糖,其丰度和多样性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相关。

Gut bacteria selectively promoted by dietary fibers alleviate type 2 diabetes

03-09  DOI: 10.1126/science.aao5774

Nature:对菌群的影响,环境大于宿主基因!

Nature[IF:40.137]

① 肠道菌群没有显著的家族遗传倾向,宿主的遗传背景对肠道菌群结构影响甚微;② 居住在一起但没有亲缘关系的人群,拥有高度相似的肠道基因结构;③ 饮食、药物和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影响了>20%的人群个体间菌群差异;④ 相较于只考虑人体遗传背景的计算模型,将菌群数据纳入统计指标可以显著提高对体质状况的预测精确性,如预测血糖和肥胖症等;⑤ 通过改变菌群来改善治疗效果的方法有望在人群中推广,而不用考虑宿主的遗传背景。

Environment dominates over host genetics in shaping human gut microbiota

02-28  DOI: 10.1038/nature25973

Nature: 非抗生素药物同样影响肠道细菌

Nature[IF:40.137]

① 比对1079种市售药物对代表性肠道共生细菌的影响,发现24%以人体为靶位的药物对肠道细菌有抑制作用;② 抗精神病药物的抗菌作用尤为典型,指示这类药物对肠道共生菌的影响可能是一种药物机理;③ 人靶标药物影响共生菌,造成的副作用与抗生素的抑菌效果类似,这一结果与现有人群荟萃分析结果一致;④ 人靶标药物与抗生素效果的一致性,指示共生细菌中存在广谱的药物耐受机制;⑤ 非抗生素类药物对肠道菌耐药性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Extensive impact of non-antibiotic drugs on human gut bacteria

03-19  DOI: 10.1038/nature25979

Cell:从相关性研究到靶向调节菌群(综述)

Cell[IF:30.41]

① 靶向调控菌群,首先需通过分类群及功能鉴定,了解菌群各组分的结构与功能;② 并利用宏基因组关联性研究鉴定重要的共同变化因素,纵向研究分析菌群的内在动态;③ 最后进行扰动实验,分析菌群互作,以理解菌群的综合功能;④ 一些重要方法学进展:多组学分析、菌群定量分析、体外微流控技术、分类学宽度及分辨率的扩展;⑤ 分类学及功能分辨率的提高、人群-队列-分层队列-个体、体外-原位-体内-自然环境,多角度共同进展促进人体肠道菌群研究。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From Association to Modulation

03-08  DOI: 10.1016/j.cell.2018.02.044

Cell: 共生菌群通过不断演化适应宿主及环境 (综述)

Cell[IF:30.41]

① 人体共生菌群基因的演化和交换在菌株、菌群和生境水平上同时发生,从而适应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筛选压力;② 菌株水平,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差异、基因转座和拷贝数变化,保留有利突变表型,适应宿主和筛选压力;③ 菌群水平,菌株之间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适应性;④ 生境水平,人体共生菌群是开放系统,在外源微生物入侵时可从其他生境中获得新基因;⑤ 从菌株水平研究共生菌在宿主内的适应性演化,对菌群干涉、个性化疾病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

Multiscal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Host-Associated Microbiomes

03-08  DOI: 10.1016/j.cell.2018.02.015

Cell:增强细菌代谢,靶向致病菌的抗生素耐受性(综述)

Cell[IF:30.41]

① 通过增强细菌呼吸/代谢的手段,将抗生素耐受性致病菌转变为抗生素敏感状态,是对抗抗生素耐药性的一种潜在方法;② 添加葡萄糖及延胡索酸盐,可促进喹诺酮耐受性大肠杆菌的呼吸代谢,使其对喹诺酮类抗生素重新敏感;③ 添加果糖或延胡索酸盐,可分别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的质子动力,从而增加两种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摄取;④ 利用青蒿素抑制DosRST调节子诱导下的结核分枝杆菌的休眠状态,可恢复异烟肼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疗效。

Targeting Antibiotic Tolerance, Pathogen by Pathogen

03-08  DOI: 10.1016/j.cell.2018.01.037

Cell:噬菌体生物学的新进展(综述)

Cell[IF:30.41]

① 基因组学、高分辨率显微技术、非模型噬菌体等的研究进展,拓展了对噬菌体的认知;② 宏基因组学揭示出多种环境中噬菌体的高丰度和多样性,噬菌体组在肠道中普遍存在;③ 多种机制决定了噬菌体感染细菌后的裂解-溶原性,如通过六肽决定因子 arbitrium在噬菌体间“沟通”等,原噬菌体也可作为分子开关;④ 噬菌体对抗细菌防御的策略:DGR系统带来的多样化噬菌体尾丝尖端,抗CRISPR蛋白;⑤ 有些噬菌体携带抗其他噬菌体的CRISPR-Cas系统。

Contemporary Phage Biology: From Classic Models to New Insights

03-08  DOI: 10.1016/j.cell.2017.10.045

Cell:菌群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Cell[IF:30.41]

① 菌群研究一度被忽略和搁置,但目前是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② 需警惕菌群研究相关的炒作,尤其是夸大益生菌的作用或是滥用菌群关联性的研究结果;③ 在健康人群中推广菌群测序,可为后续研究、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④ 利用APP有助于完成科研成果与公众认知的对接,但要谨防结论过简化导致的科学性丧失;⑤ 基于人群的菌群研究,需要考虑社会学影响因素;⑥ 菌群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基于菌群操纵的治疗方法还不明确。

Microbiome Research in a Social World

03-08  DOI: 10.1016/j.cell.2018.02.039

Cell:消失的微生物原因、后果和应对

Cell[IF:30.41]

① 菌群与人一生的健康密切相关;② 随着医学进步,有些微生物在菌群的代间传递中逐渐消失,现代人体菌群多样性不断下降;③ 肠道菌群影响早期发育:调节能量获取与免疫间的平衡,经不同途径作用于多种组织器官;④ 抗生素等药物、饮食和食品添加剂等可扰动菌群,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耐药菌传播、代谢/免疫相关的儿童和成年疾病、削弱对传染病的抵抗力;⑤ 开发窄谱抗生素、从传统社会获取原始菌群、补充益生元等方法,或能帮助恢复菌群多样性。

The Past and Future Biology of the Human Microbiome in an Age of Extinctions

03-08  DOI: 10.1016/j.cell.2018.02.040

南方医科大学:过量对乙酰氨基酚引发肝损伤,菌群可能是关键

Journal of Hepatology[IF:12.486]

① 对乙酰氨基酚(APAP)可引起急性肝损伤,并表现出昼夜变化;② 雄性小鼠每日分别在活动期(ZT12)及休息期(ZT0)结束时服用两次APAP,分为2组,其中1组抗生素处理;③ APAP在ZT12时期造成的肝损伤显著高于ZT0时期,抗生素可减少APAP在ZT12时造成的肝损伤;④ 接受ZT12时期粪便移植的小鼠相对于接受ZT0时期粪便移植的小鼠,肝损伤更为严重;⑤ ZT12及ZT0时期的盲肠菌群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均有显著差异,1-苯基-1,2-丙二酮在ZT12时期更高。

Gut microbiota mediates diurnal variation of acetaminophen 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y in mice

03-07  DOI: 10.1016/j.jhep.2018.02.024

CNS考古大发现:女娲造人理论获得微生物新证据!

CNS[IF:88.88]

① 检测全球250个地区的土壤古菌群,与来自四大主要人群共104081份肠道古菌群数据进行对比;② 在泛菌群水平上,土壤古菌的菌群结构与人体共生古菌群一致性显著;③ 全球土壤古菌群结构具有地域性差异,地区分布与人种多起源图谱吻合度高;④ 分析得到41株特征菌株的进化年代可推演至女娲造人时期,特征菌株在相应人群中广泛存在,并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呈现地域性;⑤ 推测女娲造人极可能就地取材,且造人工程分批进行。

Tracking Human Origins by Soil Archaeome

04-01  DOI: 10.180401/es.aprilfools.180401

Science:高血糖恶化肠道感染

Science[IF:37.205]

① 肥胖不是肠道屏障紊乱的必要条件,高血糖更可能是引起肠道屏障损伤、加重肠道感染的元凶;② 小鼠实验中,葡萄糖和双向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2直接参与高血糖对表皮细胞的转录重编程,改变细胞间紧密连接和粘着连接的完整性,增加了肠道屏障通透性;③ 高血糖引起的肠道屏障损伤导致微生物产物进入体内,促进病原菌增殖及病灶转移,恶化肠道感染状况;④ 人体数据显示,进入体内的微生物产物含量与血糖水平相关,与体重指标、代谢疾病等无关。

Hyperglycemia drives 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 and risk for enteric infection

03-08  DOI: 10.1126/science.aar3318

Science:肠道致病共生菌的易位可触发自身免疫病

<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7017975.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