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1型糖尿病:风险基因可影响肠道菌群-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1型糖尿病:风险基因可影响肠道菌群

发布时间:2020-07-03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1型糖尿病:风险基因可影响肠道菌群

今天是第683期日报。

Microbiome:1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可影响肠道菌群

Microbiome[IF:8.496]

① 在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模型中鉴定出NOD相关菌群;② 在Idd3及Idd5基因位点引入保护性等位基因(IL2、Ctla4、Slc11a1及Acadl)可显著改变NOD相关菌群;③ 引入保护性等位基因的小鼠表现出肠道内免疫调节通路的恢复,相应通路的恢复也可由靶向IL-2的治疗完成;④ 在TwinsUK的健康人队列中,选取IL-2通路上与1型糖尿病风险相关的等位基因;⑤ 这些等位基因与拟杆菌属、毛螺菌科、疣微菌科相关,与NOD小鼠中保护性等位基因引起变化的菌群相似。

Type 1 diabetes susceptibility alleles are associated with distinct altera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ta

02-17  DOI: 10.1186/s40168-018-0417-4

Lancet子刊:5种亚型分类,助糖尿病精准治疗

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IF:19.742]

① 根据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确诊年龄、BMI、HbA1C、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6个变量,对糖尿病患者分类;② 鉴定出5个糖尿病亚型,对应不同特征和糖尿病并发症风险:严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SAID)、严重胰岛素缺乏性糖尿病(SIDD)、严重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SIRD)、轻度肥胖相关糖尿病(MOD)、轻度衰老相关糖尿病(MARD);③ SIRD亚型的糖尿病肾病风险显著高于MOD和MARD亚型,SIDD亚型的视网膜病变风险最高;④ 不同亚型有不同的遗传特征。

Novel subgroups of adult-onset diabet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outcomes: a data-driven cluster analysis of six variables

03-01  DOI: 10.1016/S2213-8587(18)30051-2

Cell子刊:调节人体血糖,不能忽略α细胞

Cell Metabolism[IF:18.164]

① 不同的动物拥有不同的血糖水平特征或血糖设定值;② 胰岛移植后,胰岛的质量大小对血糖设定值无影响,来自具有更低血糖设定值的物种的胰岛将控制移植后的血糖;③ 与啮齿动物的胰岛不同,人胰岛的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进入β细胞,对于调节人体的血糖设定值是必需的;④ 上述发现提示,利用移植及再生手段治疗糖尿病,不仅需要恢复β细胞的功能,α细胞也同样重要;⑤ 并且,利用胰高血糖素受体拮抗剂作为降血糖药物的策略需要重新评估。

Paracrine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Pancreatic Islet Determine the Glycemic Set Point

03-06  DOI: 10.1016/j.cmet.2018.01.015

CR:1型糖尿病中,α细胞功能和基因表达受损

Cell Reports[IF:8.282]

① 许多1型糖尿病患者的参与β细胞可分泌少量的C肽,但在低血糖状态下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不足;② 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及分离出的胰岛进行分析发现,残余的β细胞仍维持了某些调节胰岛素分泌的功能;③ 然而,患者的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受损;④ 并且,这些α细胞中的某些转录因子显著减少,这些转录因子通常是β细胞特异性的;⑤ 在非自身免疫/血糖正常的体内环境中,1型胰岛素患者的胰岛中未表现出α细胞向β细胞的转化。

α Cell Func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Are Compromised in Type 1 Diabetes

03-06  DOI: 10.1016/j.celrep.2018.02.032

TB:人工胰腺治疗1型糖尿病(综述)

Trends in Biotechnology[IF:11.126]

① 将胰岛素分泌细胞封装进入可植入半透膜,制成生物人工胰腺,是一种新型的1型糖尿病治疗手段;② 人工胰腺的半透膜可使氧气、营养物质及胰岛素出入,而阻挡淋巴细胞的进入;③ 利用人工胰腺进行治疗,可减少免疫调节药物的使用,也可减少因移植带来的排斥反应;④ 目前,有数项关于人工胰腺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涉及细胞类型包括人体胰岛、人胚胎干细胞(hESC)来源的胰腺祖细胞、猪胰岛、人β细胞;⑤ 植入位点包括皮下、网膜、腹腔。

Engineering a Clinically Translatable Bioartificial Pancreas to Treat Type I Diabetes

02-15  DOI: 10.1016/j.tibtech.2018.01.007

SR:人乳寡糖可抑制小鼠的1型糖尿病

Scientific Reports[IF:4.259]

① 人乳寡糖(HMOS)可调节后代的菌群及免疫系统;② 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模型中,早期喂养人母乳,可减缓1型糖尿病(T1D)的发展,以及随后的胰腺炎加剧;③ 机理可能是:HMOS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增加菌群多样性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增加有益短链脂肪酸(乙酸和丁酸)的生成,调节细胞因子IL-17、IL-4、TNFα、TNFγ的表达;④ HMOS单用或是与丁酸或乙酸联用,均可诱导耐受性树突细胞的发育,增强调节性功能T细胞的功能。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protect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autoimmune diabetes in NOD-mice

03-01  DOI: 10.1038/s41598-018-22052-y

MT: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要当心棕榈酸!

Molecular Therapy[IF:6.688]

① 体外人体细胞实验表明,暴露于棕榈酸,而非葡萄糖,可损伤MSC的代谢活性、促进凋亡,并对MSC增殖和形态产生巨大影响;② 高水平棕榈酸可使MSC丧失抑炎症作用,反而转变为促炎性作用,在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培养时,促进后者增殖并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③ 去除棕榈酸可部分逆转MSC的促炎效应;④ 使用IFN-γ和TNF-α预处理MSC,经JAK1/2,可完全并持续的阻断棕榈酸对MSC的促炎作用。

IFN-γ and TNF-α Pre-licensing Protects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from the Pro-inflammatory Effects of Palmitate

2017-12-18  DOI: 10.1016/j.ymthe.2017.12.013

南京中医药大学:泻心汤或可改善菌群缓解糖尿病

Scientific Reports[IF:4.259]

① 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T2D)大鼠中,泻心汤能缓解炎症反应、改善脂代谢紊乱,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② 16S rRNA结果表明,T2D大鼠拟杆菌门减少、厚壁菌门增加,泻心汤能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提高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调节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值;③ 泻心汤能使脂代谢异常标志菌Adlercreutzia和Blautia丰度显著降低,增加Alloprevotella和Barnesiella等抗炎性和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细菌丰度。

Xiexin Tang improves the symptom of type 2 diabetic rats by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02-27  DOI: 10.1038/s41598-018-22094-2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沈志勋,mildbreeze,药农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313 抗生素伤菌群,活性炭来保护

0312 古菌组:人体菌群拼图中不可缺少的一块

0311 Science连发:这些疾病背后,都有肠道屏障“漏洞”!

0310 改善肠道菌群,帮助早产儿茁壮成长

0309 十年磨一剑,赵立平团队霸气登上《科学》!

0308 3月8日女神节,最新女性菌群知识送给你!

0307 不可忽视:骨髓移植治疗带来的肠道菌群损伤

0306 消化道癌症诊断有哪些新的技术方法

0305 得过诺奖的细胞自噬与肠道炎症有什么关系?

0304 吃什么、长几斤?哪些信号在影响大脑的决定?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的内容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7037993.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