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文献!
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文献!
今天是第650期日报。
Nature子刊:菌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口腔及肠道菌群易位进入血液后,可通过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LPS、dsRNA等)激活宿主的模式识别受体(TLR、NOD1等),驱动心血管疾病(CVD)发病;② 菌群产生的氧化三甲胺、短链脂肪酸、次级胆汁酸等代谢产物影响CVD发生率;③ 氧化三甲胺可激活NF-κB、MAPK等通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血管炎及相关肾损伤;④ 次级胆汁酸可通过激活法尼醇X受体(FXR)、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TGR5)、维生素D3受体(VDR)等参与CVD发病。
Microbial mod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018-01-08 DOI: 10.1038/nrmicro.2017.149
BMJ:肠道菌群如何深入影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综述)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0.785]
① 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表明:系统性炎症性疾病与产短链脂肪酸菌数量下降相关;② 富含纤维的饮食可改善炎症性肠病(IBD),地中海饮食、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油和减少红肉摄入可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RA)、脊柱关节炎(SpA);③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影响炎症因子分泌来改善机体炎症;④ 益生菌和益生元对IBD、RA、SpA的改善效果有限且证据不够有力;⑤ 粪菌移植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备受关注,仍需进一步验证。
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
2018-01-08 DOI: 10.1136/bmj.j5145
Lancet:一文读懂哮喘(综述)
Lancet[IF:47.831]
① 哮喘是儿童和成人中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气流受限,伴随不同程度的气道炎症和重塑;② 哮喘是复杂的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发病机制可分为:过敏/非过敏性嗜酸性粒细胞炎症、Th1/Th17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炎症、多种粒细胞引起的哮喘、粒细胞缺乏性哮喘;③ 对于哮喘的诊断尚无金标准,抗炎和支气管扩张治疗是当前哮喘治疗的主要手段;④ IgE单抗、IL-5单抗等新生物疗法被用于治疗严重哮喘。
Asthma
2017-12-19 DOI: 10.1016/S0140-6736(17)33311-1
Nature Reviews:应对内分泌失调的保健品,有前景!(年度回顾)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18.318]
① 营养保健品正在获得合法性,随着在临床试验中的一些进展已得到了推广,但其临床疗效还有待考证;② 来自2017年的数据提供了可能用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血脂异常和骨质疏松症的证据,可考虑将营养保健品作为传统药物的替代品;③ 由于每种营养制剂具有不同的性质,作用机制和预期效果,建议必须在在某些临床情况下使用;④ 总之,临床上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将有助于未来选择性地促进营养保健品进入一般的健康实践过程中。
Nutraceuticals in 2017: Nutraceuticals in endocrine disorders
2017-12-22 DOI: 10.1038/nrendo.2017.169
Nature子刊:一文读懂人体的皮肤微生物组(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细菌受生理影响,皮脂部位主要由亲脂性的丙酸杆菌属物种占据,潮湿环境主要是链球菌属及棒状杆菌属;② 生理环境对皮肤真菌的影响较小,马拉色菌属在躯干、四肢及双足的皮肤中占主要部分;③ 不同个体的皮肤病毒并不保守,默克尔细胞多瘤病毒(MCV)可引起皮肤癌;④ 角质细胞通过PRR感知PAMP,触发先天性免疫反应,介导皮肤菌群、上皮细胞、免疫系统之间的互作;⑤ 免疫系统对皮肤菌群的耐受性由出生后的Treg介导。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
2018-01-15 DOI: 10.1038/nrmicro.2017.157
Nature:一文读懂皮肤菌群(必读综述)
Nature[IF:40.137]
① 皮肤菌群由细菌、古细菌、真菌和病毒组成,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在皮肤生理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② 皮肤菌群可生成各种生物活性分子,抑制病原体入侵,刺激表皮细胞产生免疫因子,作用于局部免疫细胞和外周神经系统,甚至促进伤口愈合;③ 细菌和真菌表面富含免疫原性分子,通过多种宿主受体驱动促炎症或抗炎症反应;④ 皮肤菌群成员可在共生性和致病性间转化,受宿主免疫状态、遗传易感性、皮肤屏障状态、菌群内部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调控。
Skin microbiotahost interactions
2018-01-24 DOI: 10.1038/nature25177
Cell:皮肤共生菌诱导CD8+T细胞并促进伤口愈合
Cell[IF:30.410]
① 通过小鼠和细胞实验发现,皮肤共生菌群可诱导一种兼有抗感染和组织修复功能的适应性免疫;② 皮肤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衍生的fMet多肽,经树突细胞上H2-M3 MHCIb分子呈递给CD8+T细胞(主要是Tc1和Tc17细胞),使这些T细胞聚集到创口处;③ RNA-seq分析表明,被表皮葡萄球菌诱导的CD8+T细胞,除表达免疫效应基因外,多种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相关基因(Vegf, Fgf, Pdgf, Areg, Mmp等)的表达水平上升;④ 共生菌特异的CD8+T细胞可促进伤口愈合。
Non-classical Immunity Controls Microbiota Impact on Skin Immunity and Tissue Repair
2018-01-18 DOI: 10.1016/j.cell.2017.12.033
Nature:海藻糖大幅增加艰难梭菌变异株的毒力
Nature[IF:40.137]
① 海藻糖与艰难梭菌的转录抑制因子TreR结合,抑制蛋白质TreA(可将海藻糖代谢为葡萄糖)的基因treA的表达;② RT027株携带单核苷酸遗传变异,TreR中的一个氨基酸从亮氨酸变成异亮氨酸;③ 海藻糖与TreR的结合力因此改变,treA大量表达,RT027利用海藻糖的能力增加500倍以上;④ 通过小鼠研究,发现海藻糖让RT027株的毒力大幅增加;⑤ RT078株则通过4个基因组成的基因簇(包括将海藻糖转运到胞内的一种渗透酶基因),获得代谢低浓度海藻糖的能力。
Dietary trehalose enhances virulence of epidemic Clostridium difficile
2018-01-03 DOI: 10.1038/nature25178
Nature:海藻糖或是艰难梭菌爆发的罪魁祸首之一,意外!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7068026.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