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最普遍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如何-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最普遍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如何

发布时间:2020-07-08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最普遍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如何与菌群扯上关系?

今天是第635期日报。


NEJM:全方位解读多发性硬化(综述)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2.406]

① 多发性硬化(MS)是最普遍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疾病,病灶中常有髓鞘脱失、炎症和胶质反应,由免疫系统、神经胶质和神经元之间的复杂互作所致;② 疾病风险与性别、遗传、纬度、吸烟、肥胖、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有关;③ 高分辨率MRI可用于早期检测;④ FDA已批准15种MS药物:β干扰素、醋酸格拉替雷、单抗(那他珠、阿仑、达利珠、Ocrelizumab)、米托蒽醌及一些小分子口服药;⑤ 新型疗法的临床研究也在开展。

Multiple Sclerosis

2018-01-11  DOI: 10.1056/NEJMra1401483

MS:菌群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综述)

Multiple Sclerosis[IF:4.840]

①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疾病,尚无治愈方法,且病因未知;②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菌群在MS的疾病进展中起到了致病或保护作用;③ 常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模型研究MS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④ 分节丝状菌(SFB)、放线菌可能促进MS中的炎症反应,饮食中或菌群产生的长链脂肪酸也可促进MS进展;⑤ 脆弱拟杆菌、菌群的色氨酸代谢产物、饮食中或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在MS中起到抑制炎症、防治疾病的作用。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icrobiome and MS

2018-01-01  DOI: 10.1177/1352458517737391

MS:肠道菌群与小儿多发性硬化(综述)

Multiple Sclerosis[IF:4.840]

① 对比分析18名18岁以下的多发性硬化(MS)患儿及17名年龄性别相似的健康儿童的肠道菌群;② MS患儿的肠道菌群组成不同于健康儿童,主要表现为放线菌门的丰度显著升高,提示MS患儿肠道中存在“促炎症”菌群;③ 缺失梭杆菌门的MS患儿,其早期复发的风险是其它MS患儿的3倍,梭杆菌门中包含厌氧革兰氏阴性菌,但同为厌氧革兰氏阴性菌的脆弱拟杆菌在EAE小鼠模型中起到抗炎保护作用;④ MS患儿较罕见,因此难以获得大样本量的研究。

Gut microbiome and pediatric multiple sclerosis

2018-01-01  DOI: 10.1177/1352458517737369

Microbiome:甲流病毒感染可影响菌群致肠道失调

Microbiome[IF:8.496]

① 稳定的菌群结构不但与众多生理过程有关,还帮助宿主抵御外来细菌感染;② 使用亚致死浓度甲流病毒(IAV)感染小鼠后,检测了下呼吸道和肠道等两个位点的菌群结构和功能性失调情况;③ IAV虽可在下呼吸道引发强烈的抗菌宿主反应,但对该处菌群的影响很小,基本不影响细菌的定殖;④ 而在肠道中IAV则引起菌含量丢失、肠粘膜损伤、潘氏细胞表达的抗菌肽水平升高;⑤ 经实验证实,IAV感染使小肠更易受致病菌(如肠炎沙门氏菌)的感染。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 impacts systemic microbiota dynamics and causes quantitative enteric dysbiosis

2018-01-10  DOI: 10.1186/s40168-017-0386-z

FF:乌龙茶多酚可改善肥胖引发的肠道菌群失调

Food and Function[IF:3.247]

① 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中分析乌龙茶多酚(OTP)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② OTP处理后,菌群多样性和丁酸/醋酸盐产生菌的丰度显著升高;③ OTP处理4周后,拟杆菌门升高,厚壁菌门减少,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率降低反映OTP对肠道菌群的正调节作用;④ OTP干预后,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碳代谢和核糖体的KEGG通路基因表达差异最大;⑤ 富含儿茶素、O-甲基化衍生物的OTP可作为潜在的功能性食物组分,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预防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

Metagenomics approach to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high fat diet-induced obesity mice fed with oolong tea polyphenols

2018-01-03  DOI: 10.1039/C7FO01570D

COM:如何通过根际菌群对土壤进行改造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IF:6.635]

① 为了利用土壤菌群进行土壤改良和修复,需要增进对土壤菌群代谢、天然产物生产和基因组功能多样性等的了解;② 以荧光假单孢菌研究为例:在菌群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关键可培养类群的深入解析,不失为一种认识根际微生物作用机制的有效方法;③ 荧光假单胞菌是一种植物促生菌,趋向于分布在根际,分泌抗菌毒素和天然产物,有复杂的基因组多样性;④ 荧光假单胞菌在全蚀病高发田块中更加有侵略性,在低发田块中清除金属离子并产生植物激素。

Life in eartha the root microbiome to the rescue?

2017-04-21  DOI: 10.1016/j.mib.2017.03.005

TM:不可忽视的土壤病毒组

Trends in Microbiology[IF:11.020]

① 结合海洋病毒组研究的进展,阐释了土壤中病毒的丰度、多样性、生态学意义和噬菌体在土壤细菌进化中的作用;② 海水中的病毒丰度为10^6-10^7个/mL,土壤中则多达10^9个/g土壤;③ 海水中的病毒有867种,而土壤中病毒多样性变化较大,与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相关;④ 海洋和土壤中的病毒都能裂解细菌,产生溶解性有机物及颗粒有机物,并促进水平基因转移;⑤ 土壤具有异质性,微生物事实上分布在多个独立的微区内,各微区中微生物可以并行进化。

The ‘Neglected’ Soil Virome Potential Role and Impact

2018-01-03  DOI: 10.1016/j.tim.2017.12.004

Nature子刊:生物土壤结皮中的菌群代谢物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124]

① 对生物土壤结皮进行湿润实验,在不同阶段,用液相色谱-质谱法和宏基因组测序对样本中代谢物的动态组成和微生物种类进行分析;② 以相应分离菌的胞外代谢组为参照,对比发现,生物结皮样品中的大多数代谢物与4种优势菌间的关系与预期相符;③ 分离菌消耗的代谢物中有70%与样品中相应优势菌的丰度呈负相关,释放的代谢物中有67%呈正相关;④ 整合应用代谢谱、宏基因组测序和胞外代谢组学法,可将生物结皮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化学相结合。

Linking soil biology and chemistry in biological soil crust using isolate exometabolomics

2018-01-02  DOI: 10.1038/s41467-017-02356-9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708804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