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纯干货:综述小爆发,8篇读到爽~ 热心-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纯干货:综述小爆发,8篇读到爽~ 热心

发布时间:2020-07-08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纯干货:综述小爆发,8篇读到爽~

今天是第636期日报。

FEMS MR:科赫法则进入生态时代(必读综述)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IF:12.198]

① 随着微生物组研究持续深入,人类对肠道生态平衡、失调和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多,传统科赫法或需要更新;② 为此正式提出“生态科赫法则”:首先,在所有疾病个体中,能够发现有类似组成或特征的失衡菌群;③ 然后,这些失衡的菌群可以从疾病个体中被提取出来;④ 随后,在一个宿主遗传组成、营养、年龄等要素相似的环境中,将提取出的菌群灌喂给无菌宿主,可复现出与疾病个体类似的症状;⑤ 最后,在新的疾病宿主中,失衡的菌群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Pathogens, microbiome and the host: emergence of the ecological Koch's postulates

2018-01-09  DOI: 10.1093/femsre/fuy003

Nature子刊:菌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口腔及肠道菌群易位进入血液后,可通过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LPS、dsRNA等)激活宿主的模式识别受体(TLR、NOD1等),驱动心血管疾病(CVD)发病;② 菌群产生的氧化三甲胺、短链脂肪酸、次级胆汁酸等代谢产物影响CVD发生率;③ 氧化三甲胺可激活NF-κB、MAPK等通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血管炎及相关肾损伤;④ 次级胆汁酸可通过激活法尼醇X受体(FXR)、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TGR5)、维生素D3受体(VDR)等参与CVD发病。

Microbial mod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018-01-08  DOI: 10.1038/nrmicro.2017.149

BMJ:肠道菌群如何深入影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综述)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0.785]

① 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表明:系统性炎症性疾病与产短链脂肪酸菌数量下降相关;② 富含纤维的饮食可改善炎症性肠病(IBD),地中海饮食、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油和减少红肉摄入可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RA)、脊柱关节炎(SpA);③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影响炎症因子分泌来改善机体炎症;④ 益生菌和益生元对IBD、RA、SpA的改善效果有限且证据不够有力;⑤ 粪菌移植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备受关注,仍需进一步验证。

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

2018-01-08  DOI: 10.1136/bmj.j5145

Neurotherapeutics:全面了解菌群与神经系统疾病(综述)

Neurotherapeutics[IF:5.166]

① 肠道菌群、神经和免疫系统间存在复杂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自闭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帕金森等)相关;② 菌群失调可破坏肠道上皮屏障,引起全身性促炎症反应、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增加;③ 某些细菌含量变化与患者体内短链脂肪酸减少、神经递质水平失衡、α-突触核蛋白聚集相关,影响神经系统功能;④ 以菌群为靶点的疗法包括噬菌体、饮食干预、益生元益生菌等,服用短链脂肪酸在小鼠模型中有效。

Microbiome, Immunomodulation, and the Neuronal System

2018-01-08  DOI: 10.1007/s13311-017-0601-4

Neurotherapeutics:全面理解“菌群-肠-行为轴”(综述)

Neurotherapeutics[IF:5.166]

① 通过研究无菌/抗生素处理的小鼠发现,肠道菌群在调控行为反应方面有重要作用,由此确立了菌群-肠-行为轴的概念;② 肠道菌群构成的变化可影响菌群代谢物、胃肠激素、细胞因子和迷走神经传入信号,从而影响大脑和行为;③ 菌群代谢物(如对甲酚、丁酸盐等)或通过改变MYRF和Sox10等因子的表达,影响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从而调控前额皮质中的髓鞘形成,改变小鼠行为;④ 菌群神经疗法(特定益生菌干预、粪菌移植等)或可改善神经行为疾病。

The Microbiome-Gut-Behavior Axis: Crosstalk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me and Oligodendrocytes Modulates Behavioral Responses

2017-12-27  DOI: 10.1007/s13311-017-0597-9

PO:肠道细菌如何深入影响儿童体重?(综述)

Pediatric Obesity[IF:3.400]

① 出生方式、抗生素使用、母乳喂养等因素可影响婴幼儿肠道菌群;② 肠道菌群可能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影响宿主代谢;③ 生命早期,拟杆菌属对控制体重至关重要;④ 肠道乳酸菌、双歧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及Akk菌可能对调节婴幼儿成长非常重要;⑤ 母乳喂养对婴幼儿体重的控制作用取决于肠道菌群的发展阶段、辅食和母亲的健康状况,如孕前体重超标的妇女其母乳成分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其婴儿的肠道菌群结构。

The Gut Microbiome and Control of Weight Gain

2017-10-12  DOI: 10.1007/978-3-319-68192-4_4

PO:用代谢组学研究儿童肥胖及并发症(综述)

Pediatric Obesity[IF:3.400]

① 儿童肥胖可能引起葡萄糖不耐受、高血压、血脂异常、胰岛素抗性、2型糖尿病等代谢并发症;② 代谢组学可用于分析相关生物标志物,预测这些疾病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进展情况,也在疾病机理和疗法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③ 研究表明,肥胖引起的代谢物变化在儿童时期便已存在,作为代谢并发症的诱因部分可持续至青少年及成人阶段;④ 同时借助代谢组学发现有一种新的儿童独有代谢特征,对此以及儿童肥胖、T2D等疾病发展机制研究仍在不断进行。

Metabolomic Signatures and Metabolic Complications in Childhood Obesity

2017-10-12  DOI: 10.1007/978-3-319-68192-4_21

TP:寄生虫对肺部免疫及炎症的调节(综述)

Trends in Parasitology[IF:6.333]

① 寄生虫感染可能危害人体健康,也可能调节人体对感染性及炎症性疾病的易感性;② 寄生虫通过直接损伤、活性免疫调节、开启免疫调节机制等方式影响肺部免疫反应;③ 寄生虫迁移至肺部的过程中,可触发创伤修复反应,寄生虫感染可引起Th2型免疫反应;④ 寄生虫及其产生的免疫调节分子可缓解包括哮喘在内的肺部炎症;⑤ 但寄生虫与病毒或细菌共同感染肺部后,可使宿主对病毒或细菌的免疫反应受损。

Helminth Modulation of Lung Inflammation

2018-01-12  DOI: 10.1016/j.pt.2017.12.007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热心肠先生,洋,this little piggy,mildbreeze,沈志勋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117 最普遍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如何与菌群扯上关系?

0116 年度关注:应对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的保健品

0115 请时刻保持清醒:没有绝对的“好”菌和“坏”菌!

0114 4篇综述+5项研究,免疫学专业期刊聚焦菌群研究

0113 人类的菌群,是如何一步步进化到现在的样子的?

0112 再发14篇,JAMA利益冲突专刊30篇集齐!

0111 肠道菌群代谢前体降更多,预示节食减肥维持更久?

0110 纳尼?喝不同的饮用水,长不同的肠道细菌?

0109 暗箭难防:某些常见食品添加剂,或悄悄侵害肠道!

0108 8篇JAMA:再次读懂利益冲突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的内容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708804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