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纳尼?喝不同的饮用水,长不同的肠道细-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纳尼?喝不同的饮用水,长不同的肠道细

发布时间:2020-07-09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纳尼?喝不同的饮用水,长不同的肠道细菌?

今天是第628期日报。

WR:不同饮用水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各异

Water Research[IF:6.942]

① 小鼠分为四组,在控制其他饮食相同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高压灭菌自来水(ATW),其他三组分别给予从饮用水处理厂采集的水(DWTP)、自来水(TW)和商业化的瓶装矿泉水(BMW);② 不同小组的组间差异非常明显,ATW组展现出最小的组内差异和与其余各组的最大差别;③ TW组的粪便样本,以及ATW和TW组的黏膜样本中,不动杆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增加;④ 饮用水是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且不同饮用水有可能与肠道中耐药性细菌的产生有一定关系。

Changes in mouse gut bacterial community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types of drinking water

2017-12-29  DOI: 10.1016/j.watres.2017.12.052

Cell:植食性甲虫将果胶代谢“外包”给共生细菌

Cell[IF:30.410]

① 果胶为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动物酶难以消化;② 新发现的Stammera菌属于变形菌门,是龟甲虫的共生体,具有最小的细胞外细菌基因组,可代谢果胶中的同聚半乳糖醛酸和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聚糖I;③ 甲虫体内的特殊结构为共生体提供场所并确保将其传给后代,该共生体的存在或使宿主无需维持内源性果胶酶,而脱共生导致宿主难以降解果胶,生存率降低;④ 共生体为其植食性甲虫宿主提供重要的酶来分解食物中的果胶,是共生与进化适应的经典案例。

Drastic Genome Reduction in an Herbivore's Pectinolytic Symbiont

2017-12-14  DOI: 10.1016/j.cell.2017.10.029

Nature子刊:IBD患者的菌群差异,或更多在转录组层面

Nature Microbiology[IF:N/A]

① 从59名克罗恩病患者、34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24名非IBD患者中,获取粪便宏基因组及宏转录组数据;② 在转录活性上,鉴定出了一些物种特异性的偏差,提示每个宿主体内的某个通路的转录可能由单种细菌主导(例如柔嫩梭菌群);③ 这些物种的基因组丰度并不突出,但丢失这些关键物种可能对宿主健康有较大的影响;④ 并鉴定出一些基因组丰度较高,但转录活性较低的物种(例如Dialister invisus);⑤ 疾病特异性菌群特征更多地存在于转录水平。

Dynamics of metatranscription in the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gut microbiome

2018-01-08  DOI: 10.1038/s41564-017-0089-z

JNB:利用肠道菌群调节心血管功能及疾病(综述)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IF:4.518]

① 肠道菌群失调改变短链脂肪酸生成,并通过黄素单加氧酶增加N-氧化三甲胺(TMAO)的生成,促进肠道通透性及脂多糖(LPS)与肽聚糖(TG)的易位;② LPS与TG分别通过TLR4受体及NOD蛋白引起炎症反应;③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法尼醇X受体(FXR)及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TGR5)影响胆汁酸信号;④ 上述过程引起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可能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展;⑤ 无菌小鼠、抗生素、粪菌移植、益生菌/元等被用于研究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The Gut Microbiota as a Novel Regulator of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d Disease

2017-12-27  DOI: 10.1016/j.jnutbio.2017.12.010

CB:群体感应研究的新进展

Current Biology[IF:8.851]

以水生动物依赖共生微生物发光的现象作为切入点,介绍了群体感应现象(QS)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探讨其在肠道菌群研究、疾病治疗领域的运用前景:① 夏威夷短尾鱿鱼筛选发光共生细菌的机制,有助于研究细菌-宿主、同种细菌间共生协作现象;② 生物被膜是QS发生的典型环境,组学研究技术可为研究生物膜相关菌群及QS提供助力;③ QS自诱导物影响肠道菌群组成,提示QS有助于肠道菌群研究;④ 对QS的研究有望开发无毒、低耐药性疗法。

Shining new light on quorum sensing

2017-12-18  DOI: 10.1016/j.cub.2017.11.068

Obesity:肥胖及黑棘皮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Obesity[IF:3.873]

① 超重及肥胖者的血糖控制、脂质、炎症标记物均显著改变,黑棘皮症(AN)患者的代谢状态更差,且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② 肥胖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完全不同,肥胖者体内的有益细菌(包括拟杆菌属、产丁酸盐疣微菌科)显著减少,芽孢杆菌属、条件致病菌(包括梭杆菌属埃希氏杆菌属-志贺氏菌属)显著增加;③ 脂多糖生物合成蛋白、细菌入侵上皮细胞的相关基因上调,葡萄糖、氨基酸相关基因下调。

Dysbiosis Signatures of Gut Microbiota Along the Sequence from Healthy, Young Patients to Those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2017-12-27  DOI: 10.1002/oby.22088

CB:在海豚口腔菌群中发现的新门类

Current Biology[IF:8.851]

① 对特殊或极端环境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不断刷新我们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② 最近一项对海豚牙龈菌群的研究中,作者在门水平上鉴定得到了两个新的微生物类群,Candidatus Fertabacteria和Candidatus Delphibacteria;③ 前者属于CPR(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类中的一员,后者则属于FCB(FibrobacteresChlorobiBacteroidetes)总门的一员;④ 宏基因组的方法为研究取得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Microbial Biodiversity: Straight from the Dolphin's Mouth

2017-12-18  DOI: 10.1016/j.cub.2017.10.068

Nature Reviews:地球微生物组计划或只捕捉到极有限微生物多样性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地球上或存在超过1万亿种细菌、古菌及真菌,地球微生物组计划(EMP)正在尝试对其进行多样性研究;② Thompson等利用16S测序发表了EMP首批成果,目前可获基因信息的微生物占所有子类的比例不到15%,样本与实际多样性存明显差距;③ 同时对于群落结构广义生态模式的研究也受到DNA样本及复原技术的限制,导致极端生境类群等研究领域的空缺;④ 基因组测序等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EMP项目对微生物基因及群落多样性与其表征价值进行更多研究发现。

Genome watch: Microbial diversity knows no borders

2018-01-02  DOI: 10.1038/nrmicro.2017.166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7098048.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