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益生菌2017:有效无效三范例,明星菌株
益生菌2017:有效无效三范例,明星菌株受大考
今天是第618期日报。
Pediatrics: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对母乳喂养婴儿肠绞痛有效
Pediatrics[IF:5.705]
① 分析4项RCT数据,纳入345名肠绞痛婴儿(益生菌组174人,安慰剂组171人),探究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治疗肠绞痛的效果;② 治疗7/14/21天后,益生菌组的平均哭泣及烦躁时间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益生菌组的治疗成功率几乎是安慰剂组的2倍;③ 益生菌干预效果在母乳喂养婴儿中更为显著,但在配方奶粉喂养婴儿中,益生菌的效果不显著;④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可被推荐用于治疗肠绞痛,而针对奶粉喂养婴儿还需进一步研究。
Lactobacillus reuteri to Treat Infant Colic: A Meta-analysis
2017-12-26 DOI: 10.1542/peds.2017-1811
Pediatrics:广泛推荐罗伊氏乳杆菌用于婴儿肠绞痛?或还不是时候
Pediatrics[IF:5.705]
① 2007年,Savino等通过RCT发现罗伊氏乳杆菌显著降低肠绞痛婴儿的哭泣时间;② Sung等对4项RCT进行meta分析,支持类似结论,但罗伊氏乳杆菌对婴儿肠绞痛的显著治疗效果仅表现在母乳喂养婴儿中;③ 在意大利、波兰和加拿大开展的RCT为阳性结果,而在澳大利亚的RCT为阴性结果,meta分析无法合理解释结果差异;④ 肠绞痛发病率随时间增长而迅速下降,可能无需补充益生菌,肠绞痛即可自愈;⑤ 尽管安全,但广泛推荐罗伊氏乳杆菌用于肠绞痛还需谨慎。
Is It Time To Recommend Lactobacillus for Colic? Not Necessarily
2017-12-26 DOI: 10.1542/peds.2017-3445
Pediatrics:BB-12 + LGG,无法减少入托婴儿的缺勤及感染
Pediatrics[IF:5.705]
① 对290名8-14月大入托健康婴儿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每天摄入10^9CFU的动物双歧杆菌乳双歧亚种BB-12株(BB-12)和鼠李糖乳杆菌GG株(LGG)的组合;② 6个月内,家长通过网络提交入托缺勤天数、婴儿疾病症状及就医次数等数据;③ 婴儿的平均缺勤天数(首要指标)为11天,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区别;④ 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人数、就医次数、抗生素使用、腹泻发生和持续时间以及普通感冒天数、发热、呕吐或监护人的工作缺勤天数等也无区别。
Probiotics and Child Care Absence Due to Infection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017-07-03 DOI: 10.1542/peds.2017-0735
Pediatrics:BB-12 + LGG无效,事出或有因
Pediatrics[IF:5.705]
① 在同期杂志上发表了高质量的RCT研究结果,表明BB-12 + LGG无法减少入托婴儿缺勤率、婴儿发生感染及就医次数等指标;② 部分结果与之前几项研究略有不一致,可能与婴儿是否接受母乳喂养有关:新研究中有47%的婴儿接受母乳喂养,之前研究则主要纳入奶粉喂养婴儿;③ 同时,新研究纳入婴儿的年龄较小(8-14月大),而之前研究对象普遍大于4岁;④ 婴幼儿不接受母乳喂养或断奶后,肠道环境与母乳喂养婴儿的不同,这时益生菌或许能发挥一些作用。
Probiotics in the Child Care Center: Context Matters
2017-07-03 DOI: 10.1542/peds.2017-1729
Pediatrics:出生6月内摄入LGG,无法预防婴儿湿疹和哮喘
Pediatrics[IF:5.705]
① 2006-2012年,调研6458名孕妇,3760人拒绝参与,2480人不符合入组条件淘汰,最终纳入203名湿疹和哮喘高危婴儿,184人完成随机对照试验;② 出生起6月内,试验组每天摄入100亿CFU的鼠李糖乳杆菌GG株(LGG)+225mg菊粉,对照组摄入325mg菊粉;③ 平均跟踪4.6年,对照组与试验组到2岁时的湿疹累积发病率为30.9%和28.7%,5岁时哮喘累积发病率为17.4%和9.7%;④ 危害比分别为0.95和0.88,均无统计学意义,数据不支持LGG对湿疹或哮喘的预防作用。
Early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for Eczema and Asthma Preven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017-08-07 DOI: 10.1542/peds.2016-3000
李兰娟等:H7N9病毒感染者的口咽菌群
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IF:5.605]
① H7N9流感病毒感染的病人表现出呼吸窘迫症状,继发性肺部细菌感染(SBLI)加重病情发展,口咽菌群可以预防呼吸道病原菌定殖;② 选取从51例H7N9病人(21例有SBLI,30例没有)及30例相应健康对照人,收集口咽部拭子样品进行16S rRNA测序;③ H7N9病人口咽部菌群组成与健康对照相比有很大不同,而SBLI病人菌群多样性增加但呈现出失调现象,纤毛菌和链球菌等丰度增加;④ 提示口咽菌群可作为预防SBLI的生物标志物。
Disordered oropharyngea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H7N9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secondary bacterial lung infection
2017-12-20 DOI: 10.1038/emi.2017.101
SLD:肠道菌群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的作用(综述)
Seminars in Liver Disease[IF:5.500]
①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与IBD有着密切关联,提示肠道菌群或细菌产物可能在PSC的发病机理中起作用;② 有研究表明,PSC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且总体组成发生显著变化,韦荣球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等增加,粪球菌属、毛螺菌科等减少;③ 一些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使用抗生素可部分改善PSC患者的肝脏相关生物标记物,其中万古霉素可缓解PSC患者的部分症状;④ 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宿主的免疫、内分泌,在PSC发病中起作用。
The Microbiome in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Current Evidence and Potential Concepts
2017-12-22 DOI: 10.1055/s-0037-1608801
TM:生殖道及胃肠道中的沙眼衣原体共同促进输卵管纤维化(综述)
Trends in Microbiology[IF:11.020]
① 沙眼衣原体很容易从生殖道传播至胃肠道并长期定殖;② 无法引起输卵管纤维化的沙眼衣原体的突变体无法定殖于胃肠道,提示其在胃肠道的定殖促进了在上生殖道中的致病性;③ 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及促纤维化细胞因子(TNF-α及IL-13等)对沙眼衣原体引起的输卵管纤维化是必需的;④ 沙眼衣原体感染输卵管上皮细胞后引起输卵管修复过程,传播至胃肠道中的沙眼衣原体可跨粘膜地抑制修复过程并促进输卵管的病理性纤维化。
Chlamydia Spreading from the Genital Tractto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 Two-HitHypothesis
2017-12-27 DOI: 10.1016/j.tim.2017.12.002
Nature子刊:枯草芽孢杆菌群体感应系统中的自体感知
Nature Microbiology[IF:N/A]
① ComQXP和Rap-Phr系统是枯草芽孢杆菌中的群体感应系统,由一个外膜受体、多肽类的自体诱导物和一个胞内受体等三部分组成;② 在这两个群体感应系统中,均可发现自体感应的现象,即能够分泌自体诱导物的细菌比不能分泌的细菌具有更强烈的群体感应活性;③ 与不具有自体感应的细菌相比,具有自体感应的细菌在抗生素等胁迫压力下能够生存得更好;④ 群体感应调控很多生理活动,自体感应有助于相应细菌利用私有属性获益。
Self-sensing in Bacillus subtilis quorum-sensing systems
2017-10-16 DOI: 10.1038/s41564-017-004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