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减肥:找人逼着减和一天只吃两顿或都有
减肥:找人逼着减和一天只吃两顿或都有效
今天是第600期日报。
Cell子刊:一天只吃两顿,小鼠不易胖
Cell Metabolism[IF:18.164]
① 小鼠分为2组,1组自由进食,另1组喂食等卡路里的食物,但每日仅在2个时间段进食(ITAD);② ITAD进食方式改变了小鼠的节律性自噬及葡萄糖/脂质代谢,后者与进食方式驱动的循环胰岛素改变相关;③ ITAD进食方式减少了肥胖的发生,但增加了肌肉质量(不同于卡路里限制);④ ITAD进食方式促进能量消耗,降低脂质水平,抑制糖异生,防止年龄/肥胖相关的代谢缺陷;⑤ ITAD进食方式改变了肝脏、脂肪组织、肌原、阿黑皮素原神经元特异性自噬。
System-wide Benefits of Intermeal Fasting by Autophagy
2017-10-26 DOI: 10.1016/j.cmet.2017.09.020
Lancet:指导患者减肥,2型糖尿病大面积缓解
Lancet[IF:47.831]
① 298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1组进行社区护理引导的体重管理(干预组),1组根据指南进行实践护理(对照组);② 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中24%的患者减轻了15公斤或更多的体重,干预组平均减重10公斤,对照组中没有患者达到15公斤或以上的减重,对照组平均减重1公斤;③ 46%的干预组患者表现出糖尿病缓解,而对照组患者中的这一比例仅为4%;④ 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上升了7.2,对照组则下降了2.9,干预相关的不良事件为胆绞痛及腹痛。
Primary care-led weight management for remission of type 2 diabetes (DiRECT): an open-label, cluster-randomised trial
2017-12-05 DOI: 10.1016/S0140-6736(17)33102-1
Lancet:减去体重,缓解糖尿病就有可能
Lancet[IF:47.831]
① 在一项纳入298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非盲随机试验中,Michael Lean等人研究了基于社区护理的体重管理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② 相比于依据指南进行护理实践的对照组患者,进行体重管理干预的患者的体重显著降低,1/4的患者降低了15公斤或更多的体重,平均体重降低了10公斤;③ 进行体重管理干预的患者的糖尿病缓解比例更高,且生活质量评分提升更多;④ 结果提示,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减重应该是最主要的目标,体重降低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Remission of type 2 diabetes: mission not impossible
2017-12-05 DOI: 10.1016/S0140-6736(17)33100-8
JAMA子刊:加强家庭干预,让肥胖儿童减去更多体重
JAMA Pediatrics[IF:10.251]
① 172组家庭(孩子超重或肥胖、父母中一人超重或肥胖)随机分为3组,进行4个月基于家庭的减重治疗后,分别进行高/低剂量的体重控制干预(SFM+),或仅进行体重控制教育(对照组);② 低剂量SFM+组的减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高剂量SFM+组的减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SFM+组;③ 低剂量SFM+组相对于对照组的减重优势主要由食物及活动监测介导;④ 高剂量SFM+组相对于对照组的减重优势主要由目标设定、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健康行为介导。
Dose, Content, and Mediators of Family-Based Treatment for Childhood Obesity: A Multisit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2017-10-30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17.2960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现有的减肥药(综述)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18.318]
① 现有的肥胖治疗药物包括:苯丁胺、奥利司他、苯丁胺/托吡酯缓释剂、氯卡色林、纳曲酮/安非他酮缓释片、利拉鲁肽;② 苯丁胺为一种可抑制食欲的拟交感神经胺,奥利司他为一种胰腺及胃脂肪酶抑制剂,抑制脂肪的吸收与利用;③ 苯丁胺/托吡酯缓释剂为拟交感神经胺+抑制食欲药物+缓释性抗癫痫药物;④ 氯卡色林为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纳曲酮/安非他酮缓释片为阿片类拮抗剂+氨基酮类抗抑郁药物,利拉鲁肽为GLP1受体激动剂。
Current pharmacotherapy for obesity
2017-10-13 DOI: 10.1038/nrendo.2017.122
NC:重新分析既有数据,探究疾病与菌群的相关性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124]
① 介绍MicrobiomeHD数据库,包括了28项已发表的肠道菌群研究(横跨10种疾病的病例-对照研究);② 利用标准方法对这些研究进行跨疾病的meta分析,发现了疾病相关的菌群变化表现出较为一致的模式;③ 某些疾病(如腹泻)与超过50个菌属相关,另外一些疾病仅表现出10-15个菌属的变化;④ 结直肠癌等疾病的特征是致病菌或疾病相关细菌的入侵,IBD等疾病的特征是健康相关菌群的缺失;⑤ 另外有一部分菌属在超过一种疾病状态下发生变化。
Meta-analysis of gut microbiome studies identifies disease-specific and shared responses
2017-12-05 DOI: 10.1038/s41467-017-01973-8
GB:一文读懂菌群多组学分析(必读综述)
Genome Biology[IF:11.908]
① 如何将人群研究的数据转化为分子机制研究,以找出影响人体健康的菌群特性,是菌群研究的一大挑战;② 菌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需整合多组学数据(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宏蛋白组、宏代谢组),包括数据的获得、整合、标准化、定量分析;③ 找出疾病相关因素,整合不同研究进行meta分析,并在动物和细胞实验中进行验证;④ 进行菌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需考虑实验设计因素、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和统计学等具体方法工具,需了解各种方法工具的局限性。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multiomics
2017-11-30 DOI: 10.1186/s13059-017-1359-z
IJC:次级胆汁酸扰乱肠道菌群并促发肠道癌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IF:6.513]
① 向Apc突变小鼠(肠道多发腺瘤模型)的饮用水中添加脱氧胆酸(DCA),可诱导肠道菌群失调,伴随肠道屏障受损和低度炎症、促进肠道癌变;② 将其肠道菌群移植给未服用DCA的Apc突变小鼠,可在后者肠道中诱发炎症,并招募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加速肠道腺瘤癌变;③ 用抗生素处理DCA诱导的菌群失调可抑制肠道癌变;④ 个性化饮食干预调节肠道菌群,或有助于高遗传风险个体降低大肠癌几率。
Secondary bile acid-induced dysbiosis promotes intestinal carcinogenesis
2017-06-01 DOI: 10.1002/ijc.30643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沈志勋,mildbreeze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