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迎新春:近期国内菌群和肠道研究特辑
迎新春:近期国内菌群和肠道研究特辑
今天是第1355期日报,也是大年三十。
在此,《》祝大家,春节快乐,健康平安!
国内团队:菌群产物吲哚,帮助抵抗非酒精性脂肪肝
Hepatology[IF:14.971]
① 分析137名受试者发现,血清吲哚水平与BMI呈负相关,肥胖者的吲哚水平明显低于瘦者,伴随肝脏脂肪含量增高;② 给高脂饮食(HFD)喂养的小鼠补充吲哚,可显著降低肝脂肪变性和炎症的严重程度;③ 吲哚处理可刺激细胞中糖酵解主调节基因PFKFB3表达,并以依赖PFKFB3的方式抑制巨噬细胞促炎活化;④ 敲除小鼠骨髓细胞的PFKFB3,则会加剧HFD诱导肝脂肪变性和炎症,并削弱吲哚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改善作用。
Indole Alleviates Dietinduced Hepatic Steatosis and Inflammation in a Manner Involving Myeloid Cell PFKFB3
01-17, doi: 10.1002/hep.31115
【主编评语】吲哚是肠道菌群的色氨酸代谢产物,研究表明这类菌群代谢物具有抗炎作用,但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尚不清楚。Hepatology近期发表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启富团队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Chaodong Wu团队等共同合作的研究,通过临床样本分析以及小鼠和细胞实验表明,吲哚与NAFLD存在负相关性,补充吲哚能减轻小鼠饮食诱导的NAFLD,减少肝脏脂肪和炎症程度,这种保护性作用由骨髓细胞的糖酵解调控基因PFKFB3介导。因此,吲哚模拟物和/或在巨噬细胞中特异性活化PFKFB3表达,可能是防治NAFLD等炎症相关疾病的可行方法。(@mildbreeze)
樊赛军+崔明等: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戊酸防止小鼠的辐射损伤
Gut Microbes[IF:7.823]
① 粪便的短链脂肪酸(SCFA)中,肠道菌群衍生的戊酸(VA)防止辐射损伤作用最显著;② 补充VA可提高受辐射小鼠的存活率,保护造血器官,改善胃肠道功能和肠上皮完整性;③ 暴露于全腹部辐射(TAI)的小鼠,经VA灌胃后可恢复肠道细菌的分类群比例,重组小肠组织中的蛋白谱;④ 机制上,VA通过作用于角蛋白1(KRT1)防止辐射损伤;⑤ VA可减轻雌性小鼠的放射性肠炎,同时可预防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Gut commensal derived-valeric acid protects against radiation injuries
01-13, doi: 10.1080/19490976.2019.1709387
【主编评语】意外辐射或医疗辐射可能在患者的造血系统及肠道中引起副作用。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的樊赛军和崔明与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一种短链脂肪酸戊酸,可改善肠道菌群及屏障功能,在辐射损伤中起到保护作用,缓解辐射引起的小鼠放射性肠炎。(@沈志勋)
杨培增+秦楠等:小柳原田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Gut Microbes[IF:7.823]
① 活动性小柳原田病(VKH)患者的肠道菌群中,产丁酸盐菌、产乳酸盐菌及产甲烷菌减少,革兰氏阴性菌富集;② 免疫抑制治疗可部分恢复VKH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③ 疾病易感性相关的HLA-DRA基因型与拟杆菌属的sp.2.1.33B、Paraprevotella clara、芬氏别样杆菌和挑剔真杆菌相关;④ 基于40个疾病相关菌种可区分VKH患者与健康人,而37个菌种的组合与患者对治疗的应答相关;⑤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移植活动型VKH患者的粪菌后,眼内炎症显著加剧。
Altered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in patients with 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
01-13, doi: 10.1080/19490976.2019.1700754
【主编评语】小柳原田病是一种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为特征。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杨培增团队与锐翌生物秦楠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鉴定出了小柳原田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可恢复部分菌群,而菌群失调对眼内炎症可能起到恶化作用。(@沈志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