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改善代谢健康,减去肚子上的肥肉是关键
改善代谢健康,减去肚子上的肥肉是关键
今天是第794期日报。
JAMA:体重正常≠代谢健康,怎么治呢?
JAMA[IF:44.405]
① BMI不是诊断肥胖的准确依据,有研究指出体脂率与代谢疾病相关性更高;② 腹部/内脏脂肪堆积是心血管和代谢紊乱(尤其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正常体重肥胖者通常腰围大;③ 一项小规模人体试验中,代谢性肥胖正常体重(MONW)者通过控制饮食热量减重5%,有效减少了腹部/内脏脂肪,显著改善了胰岛素敏感性和血脂指标;④ 锻炼(尤其是力量训练)和提高饮食质量(如DASH饮食)也有助于MONW患者减少腹部肥胖、改善代谢。
What’s the Best Way to Treat Normal-Weight People With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06-27 DOI: 10.1001/jama.2018.8188
JAMA:重塑健康饮食的社会环境,急需政策支持
JAMA[IF:44.405]
① 肥胖和高盐摄入等饮食因素是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与其相关的死亡人数在美国2016年接近53万;② 应出台政策以促进健康食物供应和改善饮食质量;③ 包括:向含糖饮料收税、减少加工食品的盐含量、在食品包装上提醒含量过高的不健康营养成分、禁止对儿童进行不健康食物的广告、给低收入家庭增加健康食物补贴、改善餐馆饮食、发起促进健康饮食的运动;④ 重建饮食环境,增加市面上的健康食物、限制不健康食物,需要全社会多管齐下的努力。
Potential Policy Approaches to Address Diet-Related Diseases
06-28 DOI: 10.1001/jama.2018.7434
卫生学环境医学所:慢性噪音改变菌群或许促进老年痴呆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IF:5.193]
① 用快速老化小鼠(SAMP8)评估慢性噪音对菌群-肠-脑轴的影响;② 慢性噪音使年轻SAMP8小鼠认产生知障碍和β淀粉样蛋白(Aβ)在海马内积累,与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和组成变化相关;③ 年轻SAMP8小鼠肠道和脑中的内皮紧密连接蛋白减少,血清神经递质和炎症介质水平升高;④ 菌群移植实验证实,噪音诱导的肠道细菌变化,驱动了上皮完整性损伤和Aβ积累;⑤ 慢性噪音的影响是强度依赖性的。
Effects of chronic noise exposure on the microbiome-gut-brain axis in senescence-accelerated prone mice: implication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06-22 DOI: 10.1186/s12974-018-1223-4
寄生虫感染引起IL-10缺陷小鼠的结肠炎
Journal of Immunology[IF:4.539]
① 小鼠感染鞭毛虫后2-4周,在小肠上段的感染原发位点诱导产生短暂的IL-10应答;② IL-10在控制结肠内感染相关的免疫后遗症中十分关键,IL-10缺陷小鼠感染后1-2周内出现严重且持续的腹泻及结肠炎;③ 炎症表现为上皮增生、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扩增、产生Th1型免疫反应,可通过阻断IL-12/IL-23 p40抑制炎症,但去除CD11c树突细胞无法抑制炎症;④ 抗生素处理或MyD88缺陷在结肠炎中起保护作用,提示肠道菌群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Infection of the Small Intestine Induces Chronic Colitis in Genetically Susceptible Hosts
06-13 DOI: 10.4049/jimmunol.1700824
Nature子刊:用小肠和肺类器官研究隐孢子虫感染
Nature Microbiology[IF:14.174]
① 在人体小肠类器官及肺类器官中,构建隐孢子虫感染的体外模型;② 隐孢子虫可在类器官中繁殖并完整地完成其生活史(包括无性生殖阶段及有性生殖阶段);③ 在隐孢子虫感染类器官期间,对隐孢子虫的转录组进行时序分析,发现感染24h后核糖体蛋白基因上调,72h后卵囊壁蛋白基因上调;④ 对小肠类器官及肺类器官中上皮细胞的转录组进行分析,发现感染24h后与细胞骨架及细胞运动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72h后1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上调。
Modelling Cryptosporidium infection in human small intestinal and lung organoids
06-25 DOI: 10.1038/s41564-018-0177-8
南师大朱立峰等:肠道菌群帮助熊猫解毒氰化物
mSphere[IF:3.575]
① 大熊猫和小熊猫的饮食以竹子为主,所含氰化物高于以麋鹿为代表的其他食草动物的饮食;② 竹食性熊猫有一些共同的优势肠道微生物,比如丰富的假单胞菌;③ 竹食性熊猫的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中,氰化物分解相关酶(如硫氰酸酶)的基因数量高于典型的食草哺乳动物;④ 竹食性熊猫的主要肠道菌群中富集了具有氰化物解毒能力的菌株,与基因和表型上的其他适应性共同表明,大/小熊猫为了适应竹子为主的饮食形成了一系列相似的特点。
Potential Mechanism of Detoxification of Cyanide Compounds by Gut Microbiomes of Bamboo-Eating Pandas
06-27 DOI: 10.1128/mSphere.00229-18
粪菌移植治疗乳酸酸中毒后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变化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IF:2.752]
① 短肠综合征(SBS)患者可能因结肠中的乳酸产生细菌生产过量的D乳酸而发生D-乳酸酸中毒(D-LA),可导致脑病;② 一名7岁的SBS女童被诊断为复发性D-LA,粪菌移植后无副作用,且无腹痛、发热现象,排便正常,在粪菌移植后的1年内未发生D-乳酸性脑病;③ 粪菌移植改变了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④ 粪菌移植后,患者的粪便D-乳酸增加,血浆D-乳酸减少,提示肠道通透性可能在D-LA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Intestinal microbial and metabolic alterations following successful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or D-lactic acidosis
06-12 DOI: 10.1097/MPG.0000000000002043
研究菌群内相互作用的新策略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IF:8.5]
① 自下而上的研究策略帮助理解复杂的人体肠道菌结构、相互作用和对宿主健康的影响;② Venturelli团队用该策略合成含12株肠道菌的菌群,用动态计算模型发现,两菌株间配对作用足以模拟多菌种间互作,且特定的配对模式可能是维持健康菌群的关键,如预测某病原体或益生菌活性等;③ 约一半的配对菌间具有负相互作用,其负反馈机制起稳定菌群的作用;④ Venturelli的模型有据可查,虽比真实的肠道环境简单,但其菌群丰富度和真实肠道菌相关。
Pairing off: a bottom-up approach to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06-21 DOI: 10.15252/msb.20188425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mildbreeze,女巫,沈志勋,小肠君,潇洒小姐mp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