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6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文献!
6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文献!
今天是第792期日报。
一文读懂:Rob Knight手把手指导菌群研究(必读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菌群研究和分析方法正高速发展,研究方法标准化、数据共享平台的推广为联合独立项目、完善已有成果提供可能;② 实验设计需合理设置空白和对照组,并考虑实验动物的习性;③ 可参考对已知菌群的分析效果,决定采用标志基因组、元基因组还是转录组分析方法;④ 基于序列实际差异的菌群分析方法应逐步代替OTU分析;⑤ 基于菌群相对丰度的相关性分析容易出现假阳性,需要优化分析方法;⑥ 多组学数据联合有助于进行全面的、机制性的菌群研究。
Best practices for analysing microbiomes
05-23 DOI: 10.1038/s41579-018-0029-9
一文读懂:膳食纤维如何影响肠道菌群和健康(必读综述)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4.946]
① 膳食纤维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健康,增加其多样性和功能;② 膳食纤维及其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可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促进粘液生成和连接蛋白表达)、降低肠腔内的氧含量、维持免疫系统健康;③ 对炎性肠病、结直肠癌、慢阻肺、哮喘、肥胖和糖尿病等免疫和炎症相关疾病均有益;④ 膳食纤维还能结合并调节营养物质和胆汁酸的吸收和代谢,其菌群代谢产物阿魏酸也对身体有益;⑤ 推荐每天50g的膳食纤维摄入量,但具体数值应根据个体情况决定。
The Impact of Dietary Fiber on Gut Microbiota in Host Health and Disease
06-13 DOI: 10.1016/j.chom.2018.05.012
肠道菌群在营养和健康中的作用(综述)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0.785]
① 肠道菌群影响免疫、能量代谢等人体健康的诸多方面,菌群失调和多样性降低与多种疾病相关;② 饮食和营养影响肠道菌群,菌群发酵膳食纤维生成短链脂肪酸,有多种健康益处,三甲胺、吲哚丙酸等菌群代谢产物也对健康产生直接影响;③ 药物、食品添加剂、抗生素和杀虫剂,均可能对肠道菌群产生不良影响;④ 膳食纤维及益生元/菌等干预方法靶向肠道菌群,可对特定病症有改善作用,需更多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验证;⑤ 个性化营养需考虑肠道菌群。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nutrition and health
06-13 DOI: 10.1136/bmj.k2179
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进展、机制和陷阱(综述)
Gut[IF:16.658]
① 代谢疾病中,基因、食物和药物影响菌群组成和数量、代谢产物和免疫间的平衡;② 菌群组成与肠道黏液层、抗微生物信号和SCFA生成相关;③ 丙酸和丁酸作用于GPCR,促进L细胞生成肠肽调节能量摄入和血糖,影响MAIT和Treg等免疫细胞,还能激活PPAR-γ以维持肠道厌氧环境,影响肠道屏障功能;④ 粪便普雷沃氏菌和Akk菌的研究提示,特定细菌的有益/害作用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是绝对的;⑤ 谨防菌群研究中的“陷阱”,关联性不等于因果性。
Human gut microbiome: hopes, threats and promises
06-22 DOI: 10.1136/gutjnl-2018-316723
Cell子刊:肠道菌群通过免疫途径调节宿主代谢
Cell Metabolism[IF:18.164]
① 果蝇的表达速激肽的肠内分泌细胞(EE)中,免疫缺陷(IMD)先天免疫通路信号可增强速激肽和胰岛素样肽3的表达、肠细胞脂动员和胰岛素信号;② IMD通路突变果蝇的代谢表型与无菌果蝇类似,果蝇幼虫的正常发育需要激活EE中的IMD通路;③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乙酸,经EE的膜受体PGRP-LC,使IMD通路活化,喂食乙酸或活化IMD通路均可加速无菌果蝇幼虫的发育;④ 先天免疫不仅是抵抗肠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也为共生菌群调控宿主代谢提供一种途径。
The Drosophila Immune Deficiency Pathway Modulates Enteroendocrine Function and Host Metabolism
06-21 DOI: 10.1016/j.cmet.2018.05.026
Nature子刊:色氨酸代谢平衡影响肠道菌群介导的代谢健康
Nature Medicine[IF:29.886]
① 高脂饮食显著增加小鼠肠道的吲哚胺2,3-加双氧酶(IDO)活性,促进色氨酸分解代谢为犬尿氨酸,限制了肠道菌群的吲哚-3-乙酸等色氨酸代谢产物生成;② 敲除编码IDO的基因Ido1或用药物抑制IDO活性,可改善高脂饮食喂养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肠粘膜屏障、内毒素和慢性炎症、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脂代谢;③ 上述益处与肠道菌群变化和IL-22水平上升有关,用抗体中和IL-22可消除敲除Ido1的益处;④ 肥胖和糖尿病患者中也存在同样的色氨酸代谢变化。
Genetic deficiency of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promotes gut microbiota-mediated metabolic health
06-25 DOI: 10.1038/s41591-018-0060-4
Cell子刊:一文读懂,肠道菌群如何调节色氨酸代谢(综述)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4.946]
① 在肠道中,色氨酸代谢主要通过3个途径;② 肠道菌群直接代谢色氨酸,代谢产物包括芳香烃受体的配体,在免疫稳态、肠道屏障功能中发挥作用;③ 免疫细胞及上皮细胞通过吲哚胺2,3-加双氧酶1(IDO1)介导的犬尿氨酸途径,在炎症、免疫反应、神经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④ 肠嗜铬细胞通过色氨酸羟化酶1(TpH1)介导的5羟色胺产生途径,肠道来源的5羟色胺具有刺激肠道运动、促进肠-脑轴信号等功能;⑤ 在不同疾病中,3个代谢途径受到不同的影响。
Gut Microbiota Regulation of Tryptophan Metabolism in Health and Disease
06-13 DOI: 10.1016/j.chom.2018.05.003
菌群与肝脏的双向交流,如何影响肝病与健康(综述)
Trends in Immunology[IF:13.287]
① 肠道和肝胆道存在宿主特异性菌群定植,肠道菌群影响肠壁屏障的完整性;② 肠道菌群调控肝脏和代谢功能,参与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的发病,胆汁酸及FXR等肝脏来源的信号影响菌群;③ 晚期肝病出现菌群成分易位所致的相关症状,菌群调控代谢性肝病的敏感性,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硬化及肝性脑病与菌群相关;④ 循环性菌群成分促进晚期肝病的发病;⑤ 肝-菌群双向交流在健康和各种肝脏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治疗晚期肝病的靶点。
LiverMicrobiome Axis in Health and Disease
05-26 DOI: 10.1016/j.it.2018.05.002
胆汁酸在肠-肝轴中的作用(综述)
Journal of Hepatology[IF:12.486]
① 胆汁酸(BA)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TGR5)和法尼酯X受体(FXR)控制宿主代谢通路和调控炎症应答,是肠-肝对话的关键介导因子;② 肠道菌群与BA双向互作,BA通过塑造宿主肠道免疫和部分内源性抗菌特性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③ 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也影响了对BA的代谢,通过BA受体改变信号传导;④ FXR是调控脂质、葡萄糖代谢的核心通路,维持肠道稳态、肠道屏障完整性及肠道免疫;⑤ BA介导肠-肝交流,可望成为多种肝脏疾病的治疗靶点。
Role of bile acids in the gut-liver axis
03-05 DOI: 10.1016/j.jhep.2017.11.025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引发脂肪肝
Nature Medicine[IF:29.886]
① 分析脂肪肝患者的粪便宏基因组、分子表型组(肝转录组、血浆和尿液代谢组)和临床表型;② 患者肠道菌群基因丰富度低,菌群的膳食脂质代谢、内毒素、芳香族和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能力增强;③ 与此一致的是患者的代谢组特征,且肝脏免疫炎症等基因表达增强;④ 粪菌移植实验表明肠道菌群可引发脂肪肝,长期苯乙酸摄入(PAA,菌群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也有相似作用;⑤ 基于分子表型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的建模可用于预测脂肪肝情况。
Molecular phenomics and metagenomics of hepatic steatosis in non-diabetic obese women
06-25 DOI: 10.1038/s41591-018-0061-3
北大王初等:来自中药的黄芩苷如何缓解肥胖和脂肪肝
PNAS[IF:9.661]
① 黄芩苷是一种来源于中草药中的类黄酮,具有抗脂肪变性的活性;② 利用定量化学蛋白组学分析方法,鉴定出黄岑苷的关键靶点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后者是脂肪酸氧化中的控制酶;③ 黄芩苷直接激活肝脏中的CPT1,促进脂质向线粒体中的内流,用于脂肪酸氧化;④ 长期使用黄芩苷处理可缓解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及肝性脂肪变性,并系统性改善其它代谢失调;⑤ 对CPT1上预测的黄岑苷结合位点进行破坏,可完全消除黄岑苷的有益作用。
Chemoproteomics reveals baicalin activates hepatic CPT1 to ameliorate diet-induced obesity and hepatic steatosis
06-11 DOI: 10.1073/pnas.1801745115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6227883.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