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肥胖菌群的“小动作”:重编表观遗传-大连春柳中医院

大连肥胖菌群的“小动作”:重编表观遗传

发布时间:2020-07-06    来源:大连胃肠医院

肥胖菌群的“小动作”:重编表观遗传促肥胖

今天是第655期日报。

GB:肥胖相关菌群如何影响肠道表观基因组

Genome Biology[IF:11.908]

① 致肥胖饮食在肥胖发生之前重塑菌群,促进产生易诱发宿主肥胖的菌群代谢产物;② 菌群-饮食互作可改变活性增强子的组蛋白修饰(H3K27ac和H3K4me1),这些增强子中富集了信号响应转录因子(如HNFα)的结合位点;③ 肥胖相关的表观遗传和基因表达的变化与癌症相关信号通路有关;④ 将肥胖小鼠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在高脂饮食下,可诱导肥胖前期表型;⑤ 宿主饮食与菌群的互作对宿主表观基因组有潜在影响,主要是宿主结肠上皮与肥胖相关的增强子。

An obesity-associated gut microbiome reprograms the intestinal epigenome and leads to altered colonic gene expression

1/23/18  DOI: 10.1186/s13059-018-1389-1

OR:肥胖中的菌群-内分泌-免疫-神经互作(综述)

Obesity Reviews[IF:7.883]

① 高脂饮食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功能导致肥胖;② 高脂饮食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可增加能量摄取、肠道通透性和全身性炎症,减少可抑制肥胖的短链脂肪酸;③ 短链脂肪酸可刺激释放引起饱腹感的YY肽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并靶向脂肪细胞,增加脂类分解及瘦素释放,丁酸盐可强化肠道屏障功能;④ 肥胖相关菌群可通过增加系统性炎症、增加小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影响迷走神经活性,以间接诱导下丘脑的基因表达改变,并促进过量饮食。

Microbiota in obesity: interactions with enteroendocrine, immune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s

1/23/18  DOI: 10.1111/obr.12661

Nature Reviews:菊粉如何保护小鼠的肠道健康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13.678]

① 最新的两项研究报道了可发酵纤维(菊粉)如何在小鼠模型中保护肠道健康及其屏障功能;② 在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中,菊粉可重塑肠道菌群,并恢复IL-22的产生、肠上皮细胞增殖及抗菌基因的表达,而菊粉的益生作用又依赖于肠道菌群;③ 菊粉和长双歧杆菌NCC2705都可以通过恢复受损的肠道黏液层,防治受到高糖脂低纤维的西方饮食影响的小鼠肠道;④ 尽管如此,隐藏在饮食对细菌代谢成分形成及它们之间的信号传导背后的分子机理仍有待研究。

Gut microbiota: Filling up on fibre for a healthy gut

1/17/18  DOI: 10.1038/nrgastro.2018.2

Nature Reviews: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接受抗PD1治疗有效的黑色素瘤患者的口腔及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度及组成与无效者不同;② 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接受抗生素治疗,疗效可能下降,提示菌群的总体多样性及特定菌种的存在决定了免疫治疗的疗效;③ 免疫治疗有效患者的粪便样本移植给小鼠,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提高,且CD8+T细胞水平升高,而接受无效患者的FMT小鼠,抑制性CD4+T细胞水平升高;④ 肠道菌群可通过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而调控抗PD1疗效,可望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Microbiome: Gut microbiota sways response to cancer immunotherapy

1/22/18  DOI: 10.1038/nrmicro.2018.12

CR:肠道菌群对肿瘤免疫疗法的影响

Cell Research[IF:15.606]

① 尽管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在肿瘤免疫疗法中取得初始成功,但这仍仅限少部分患者;② 近期的三篇文章分别分析了PD1单抗对肺癌、肾癌、尿路上皮癌和黑色素瘤患者有疗效或无疗效时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③ 将有效菌群或特定的单个菌株移植到无菌患癌小鼠体内时,使用PD1单抗治疗有显著疗效;④ 受数据样本数少,样本基因型、生活方式、研究方法不同等因素影响,三项研究得到的有利菌群各不相同;⑤ 未来需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新技术,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Anti-PD1 in the wonder-gut-land

1/16/18  DOI: 10.1038/cr.2018.12

Science: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防御系统

Science[IF:37.205]

① 原核细胞的抗噬菌体基因集合成基因岛,新发现9种抗噬菌体和1种抗质粒系统;② Zorya系统中zorA和zorB与鞭毛质子泵基因同源,推测其通过细胞膜去极化裂解感染细胞;③ Thoeris系统核心基因zorB表达Toll样白细胞介素受体结构,与哺乳动物、植物、无脊椎动物的先天免疫系统成分有同源性;④ Druantia系统基因序列长,可能执行尚未知的抗噬菌体功能;⑤ Wadjet系统阻止质粒转化,可能起源于凝集素复合体基因,防止过度的自发转化和单链噬菌体入侵。

Systematic discovery of antiphage defense systems in the microbial pangenome

1/25/18  DOI: 10.1126/science.aar4120

Lancet子刊:大脑中的色氨酸浓度可预测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IF:19.864]

① 分析33例HIV阴性、确诊或可疑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以及22例对照组的脑脊液(CSF)中的425种代谢产物;② 患者的CSF及血清中分别有250种(70%)及5种(1%)与对照组有差异;③ 生存患者的CSF中,色氨酸的浓度低于死亡患者组(9倍)和对照组(31倍),低色氨酸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在验证组(110例患者)中被确认;④ 并鉴定出预测与患者CSF中低色氨酸浓度相关的11个基因位点;⑤ 在285名患者组成的队列中,可利用上述基因位点预测生存期。

Cerebral tryptophan metabolism and outcome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1/23/18  DOI: 10.1016/S1473-3099(18)30053-7

Lancet:用组学法分析结核性脑膜炎预后

Lancet[IF:47.831]

① 结脑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少,三分之二的患者死亡或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缺陷,结脑的不同细菌、宿主遗传学和环境因素的复杂互作,需要系统性生物学方法;② van Laarhoven等联合代谢组学、临床数据,结合尸检样本和基因组学数据,鉴定出色氨酸在结脑中的重要作用,推测色氨酸代谢基因座可能是预后因素;③ 结核分支杆菌可在应激状态下合成色氨酸,但在CSF中功能受限;④ 该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可作为治疗结核分支杆菌的候选的免疫依赖性药物。

Could omics unlock the secret of surviving tuberculous meningitis?

1/23/18  DOI: 10.1016/S1473-3099(18)30055-0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女巫,花开,陈绮翎,小肠君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205 《柳叶刀》聚焦呼吸道:是时候重新定义哮喘了

0204 Nature出品:2017年医学研究年度回顾12篇

0203 又一篇Science:结直肠癌中的肿瘤驱动菌

0202 曙光!对抗多重耐药菌的强力新武器!

0201 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文献!

0131 《柳叶刀》子刊综述3连发,聚焦糖尿病管理

0130 菌群vs心血管:克利夫兰大佬和中国门徒连发3篇

0129 益生元研究大餐:8文全面展示,总有一篇适合你

0128 直观领会:到底是什么方法让菌群研究走向因果

0127 强强联手!免疫疗法治疗大肠癌再创新纪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的内容



本文地址:http://ltwc.86106666.com/yydt/20200706802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